诗词笔记:居高声自远
蝉
作者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緌,读rui,第二声,古代帽带儿在下巴那儿打结后下垂的部分。蝉的刺吸式嘴管像帽子上的緌。
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藉,同借。
试翻译如下
帽緌静垂,你安祥地饮着清净的露水,连绵不断的叫声透出疏落的桐树。你所处位置高声音自然传得很远,不是借光秋风。
赏析
从屈原《桔颂》开始,中国诗歌就有了咏物诗这个类型。蝉是古人常咏之物。
看虞世南这首诗,很符合咏物诗的要求,就是清代刘熙载总结的四个字“不离不即”。让人看着是写具体的事物的,却又有言外之音。写饮露、流响,声远,都是写蝉的特征,但其用义却是写人,写人的高洁品质。“垂緌”一词,就将蝉与人联结在一起了,使之拟人化,让蝉的自然特征与人的道德品质相通,起到赞颂高洁品质的效果。
这首诗,特别注意炼字。垂緌,何以是垂?帽带儿下垂,是不急不躁,仪态端严,若当急躁或奔跑时,帽带儿肯定是飘着的,不会下垂。一个“垂字”,就给人一个端庄安详的形象。“露”是用一“清”字修饰,体现洁净;“响”用“流”字修饰,显出响声连绵不断的动态;“桐”用“疏”字修饰,显出环境的疏朗、悠闲。这些都营造了蝉高洁的形象。
这首诗的题材应该归入古绝之类,就是还没有达到入律五绝的标准(律诗当时还没有创制出来),但其已明显地重视音律了。“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已完全达到后来律诗平仄的要求。
这是单纯看这首诗,如果再了解下虞世南身世,再看后来唐朝诗人的咏蝉作品,就可以看出这首诗还是被那个时代拘束,拓展并不大。
咏蝉
作者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西陆指秋天,南冠代指囚徒。玄鬓,以蝉翼代指蝉。白头吟指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那首诗)
骆宾王上书武则天被诬陷入狱后写了这首诗,虽然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但“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已含有更多的社会内容。
蝉
作者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梗犹泛,用了一个寓言典故,意是像桃木棍一样,顺着洪水瓢,不知飘到何处。故园芜不平,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
李商隐把蝉鸣说成是饿得叫唤,然后又写到自个和蝉一样,因为道德高尚难以温饱,含有对当时社会的批评。
这样对比一下,就会看到,虞世南的蝉,负载的社会内容相对少一些,这当然和几个作者的身份经历有关,骆宾王最后当了“反贼”,不知所终,李商隐陷入党争旋涡,抱负难伸,自然多一些社会批评,而虞世南是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他博学多能,是书法家、诗人、政治家,高洁耿介,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虞世南这首诗可谓是夫子自况。可是,从陈朝入隋朝,再到唐朝,虽一直都是高官,虞世南所见所经历自然也十分丰富,但其诗中却并没有太多表现。如果说只一首诗下这样评语太武断,那就看他留存的几十首诗,也多是应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辞典丽,内容则比较空泛,这正是他劝唐太宗不要写的宫体诗的风格。当然,我不是说虞世南《蝉》这首诗不好,事实上,这首诗一直作为咏蝉诗名篇为后人传诵,而是说,积重难返,从南朝走出的老臣如虞世南,还是陷在南朝诗歌的传统里,也没有能力打开堰坝,推进诗歌的改革创新。
附
虞世南几首诗
奉和咏风应魏王教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把风写得多美!)
应诏嘲司花女
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
缘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傍辇行。
(把一个宫的娇憨写得多形象)
侍宴应诏赋韵得前字
芬芳禁林晚,容与桂舟前。
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然。
绿野明斜日,青山澹晚烟。
滥陪终宴赏,握管类窥天。
(都是颂圣的典雅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