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所建立的五京与地理环境关系
辽是契丹人建立的国家。契丹人在唐时居于西辽河与大兴安岭东麓一带,以游牧与渔猎为生。大约于隋、唐之际,其各部由分散活动开始走向联合,并向辽河中下游发展。唐末时,耶律阿保机统领其部落联盟发展起来。这时,中原混乱,大批汉人避地契丹辖境,汉人的生产技术与文化也随之大量传入契丹。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在汉族官员的辅佐下,仿中原王朝模式,称帝(辽太祖)建国,国号为契丹,后改称为辽。
辽建国后,东灭渤海,西征降服甘州回鹘可汗,北尽漠北,往南获后晋石敬瑭所辖燕云十六州。至公元947年,南下入开封俘晋宣帝石重贵而返。之后,复于公元979年与986年两次败宋军于辽南京城下,1004年南下,与宋订“澶渊之盟”,使彼此边界开始相对稳定下来。
公元918年,辽在潢水以北(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营建都城——临潢。《辽史·地理志》称此为“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种,水草便畜牧。”在获得燕云十六州后,辽改皇都临潢为“上京”,府曰临潢。以后陆续建立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是谓辽之五京。五京不是勋戚镇守,就是皇族亲王受封之藩地。
辽所建立的五京与地理环境关系十分密切。辽的国土范围的核心是辽河流域及其西部的蒙古高原边缘。这里是森林、草原与河边草甸的地带,也是农牧业交错分布的地区。该地区受大兴安岭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影响,其自然地带亦呈经度方向地带性。其从辽河谷地的平原起,向西上升,经丘陵、山地,再进入到高原。与此相适应的植被为草甸草原(辽河谷地)草原(丘陵)一森林(大兴安岭山地上部)一草原(蒙古高原)。
这种地形与植被形成的经度地带性,不论是蒙古高原,还是大兴安岭的山麓地带,都有利于南北交通,使契丹人从其发祥地向南运行,没有高山大漠阻挡,十分方便,特别是骑兵运行的沿路是草原,不缺饲草。
辽获得燕云十六州以后,阻止其进入华北平原的唯一的一条天然防线亦不存在了,而北京不仅不是对手的军事据点,反而成为自己的前方桥头堡,有利于自己的攻和守,从而使辽在战略上居于有利的主动地位。
辽之东京和西京是其南京的两个侧翼,特别是西京,距南京较近,在战略上往往是与南京相互配合,互相呼应,对宋的进攻起着重要的牵制作用。中京位于上京与南京的中间,无论是对南京的支援还是对上京的转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这五京的建立与其区位条件,在辽与宋的战略上十分重要,各有其所应承担的作用。
在人文上,契丹的五京亦有其特殊的作用。北京是契丹人的发祥地。其南的中京,是与其亲缘相近的奚族人集中的地方。东京在原渤海国范围内,在契丹征服该地后收其移民于辽南,建辽阳府为东京,以利于对该地的控制。南京与西京原属后晋的燕云十六州范围内的辖地,是汉人的集中地区,以农业为主,经济上是辽的发达地区,亦是财政收入的重要地区。该地无论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是辽的关键地区。西京另一重要作用在于对付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