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忠和不义之间,他选择了弃权?|毒史记
一个黑衣人的手,伸向一个触发装置。
发,还是不发?这是一个问题。
这个镜头,时间是公元前607年,地点是晋国。黑衣人是谁,他想发什么,为什么会这么纠结?
问题的答案,还得回到十四年前去寻找。
公元前621年,晋国又出大事了。
晋襄公死,太子夷皋才三岁,晋国大臣都担心,让他上位,会破坏晋国安定团结的局面。
赵盾也是这么想的。
赵家是晋国世族。赵盾他爹赵衰(cuī),跟晋襄公他爹晋文公重耳有同逃之谊。重耳回国夺位,赵衰是辅助他的六人小组之一。所以,赵家在晋文公、晋襄公两朝一直位高权重。赵衰死后,赵盾接位,军政两手抓,两手都很硬。晋襄公死前,便把太子托付给赵盾,赵盾也信誓旦旦答应了。
但晋襄公一死,赵盾就反悔了,理由跟其他大臣一样:太子太小。他心目中理想的接班人,是襄公的弟弟公子雍,聪明能干,晋文公在世时就很喜欢他,把他派到正处于秦晋之好蜜月期的秦国去挂职历练——立他,有利于加强秦晋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当然,朝中也有不同意见,有人提出另一个人选,就是公子雍的异母弟公子乐。但是,这种不同意见很快就被赵盾掐灭,连公子乐都被他派人去杀掉了。
扫清了一切障碍,赵盾就等着去秦国接公子雍的人马回来,扶他上位就完事了。
可就像好莱坞电影一样,关键时刻,剧情再度反转。
赵盾忙于对付政敌,忘了宫中还有一个人物——太子夷皋他妈穆嬴。
之前,赵盾还真没把她放眼里。没想到,从晋襄公死,超半年时间,穆嬴一直在隐忍,等到赵盾杀了公子乐,摆平了不同意见,派人去接公子雍回国,穆嬴知道,再不出手就晚了,于是出来抢戏:“先君本来就说好传位给太子的,你们说给谁就给谁,当我不存在啊!”
穆嬴也聪明,知道硬的不行,就一哭二闹,整天抱着小太子到朝廷上撒泼打滚,甚至退朝后还跟到赵家哭闹:“先君有什么罪!他尸骨未寒,你们就违背他的既定方针!”
我们可以脑补那画面:一个国·母,披头散发,甚至坦胸露乳,抱着一个婴儿,在文武百官面前满地打滚,那画面,谁敢正眼看。
再说赵盾也心虚,晋襄公确实向他托孤,之前大家可以假装忘记,现在穆嬴把这事捅出来了,你怎么向公众解释?
最后,赵盾无奈对穆嬴说,别闹,这不逗你玩儿呢,就按先君的既定方针办吧。
问题是,前头刚派人去接公子雍,秦国也已派兵护送公子雍踏上回国之路,这时候,总不能再派人去对公子雍说不好意思,我们搞错了,您还是回秦国吧……不带这么忽悠人的。
怎么破?赵盾一不做二不休,亲自率军赶到晋秦边境,趁护送的秦军不备,发动突然袭击,打败秦军,公子雍从此下落不明,估计死于乱军之中。
读史至此,只能相信赵盾所干的一切,真的是从晋国大局出发。一开始,他要是遵照晋襄公的遗嘱扶夷皋上位,谁也不敢叽叽歪歪。新君那么小,晋国大权还不都在他手里。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回到原点,也是怕晋国再生内乱。
一场闹剧之后,穆嬴赢了,夷皋上位,他就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晋灵公。
【乌喙本海獒3】35×35 纸本水墨|河夫作品
三岁多,幼儿园小班的年纪,可以想象,晋灵公的童年应该过得很憋屈。在他模糊的记忆里,他妈抱着他撒泼打滚的时候,赵盾和文武百官肯定面目狰狞,这事给他留下多大的童年阴影,怎么想都不为过。现在,名义上他是君,赵盾是臣;实际上,他的生活学习,全受赵盾控制。而且,赵盾还是以“爱”的名义,“我都是为了你好,为了晋国好”,诸如此类,就像后来吕不韦对嬴政、张居正对朱翊钧……
做为母亲,穆嬴也没少告诉他,你呀,要不是你妈我豁出去大闹,你雍叔一回来,咱母子都会死得很惨。都怪你赵盾叔,要不是他从中使坏,你妈我也不至于丢脸丢到全国去。
在如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理不扭曲、行为不变态,那是不科学的。换一般家庭,也就养成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熊孩子,让邻居和老师同学头疼。晋灵公可是一国之君,最高权力拥有者,等他醒悟过来,开始反叛,千千万万百姓可就跟着倒霉了。
晋灵公的暴行,《左传·宣公二年》记得相对详细,归纳起来大概有几点:
一、骄奢淫逸:随意加税,搜刮民脂民膏建宫殿,装修奢华。
二、害人为乐:喜欢从高台上用弹弓来射行人,看他们躲避弹丸的狼狈不堪样。
三、随意杀戮:御厨把熊掌蒸得不够烂就端上来,他尝了一口,暴跳如雷,当场就把御厨杀了,还把尸体装在筐里,让宫女顶在头上,从朝堂上招摇而过。
说实话,仅从以上记载来看,晋灵公的残暴指数,在历史暴君排行榜上也就居二流。但在赵盾眼里,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你,我得罪秦国,背了十几年黑锅,到头来,却是扶了一个脑残+变态。
肠子都悔青了又能咋的,他已不是三岁小儿了,只能苦口婆心:“君上啊,你看现在晋国百姓还有至少一半温饱都成问题,你怎么可以这么搜刮民脂民膏呢?当国君的,就该爱民如子,就算做不到,也不能残民为乐啊,再这样下去,百姓会造反的!”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晋灵公毕竟还是有点怵他,只好口头答应,行了行了,我错了我改还不行吗?但过没多久,又故态复萌,甚至变本加厉。赵盾能咋办,只能还是一次又一次规劝。
这又是“与虎念经”了【传送门】
忠言逆耳,宇宙真理。就这么一而再再而三,赵盾还没崩溃,晋灵公先受不了了。有没搞错,我好歹也是一国之君,还有完没完了。
杀心顿起。
怎么杀?
雇刺客。
君要臣死,还不就一句话的事,干嘛这么折腾?
别忘了,晋国军政大权还在赵盾手里,满朝文武也都听他的,你杀一两个宫女御厨,大臣们可以假装看不到;杀赵盾,先得安个罪名,这可不是说他贪污腐败就能服众的。
就这样,我们的刺客闪亮登场了。
刺客跟妓女一样,卖命卖身,都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特别是春秋那样的乱世,刺客辈出,雇个刺客就跟现在请家政一样方便。
灵公找来的这位刺客,名叫鉏麑(chú ní)。身为职业刺客,不能有政治立场,但我们相信灵公雇他时,肯定会对他进行一番教育,说你要杀的人是个野心家、阴谋家、叛徒、晋奸、卖国贼,寡人为了晋国百姓,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你这次去杀人不叫杀人,叫锄奸,是爱国行动,不管成败,晋国人民世世代代都会感谢你……
当然这只是猜测,不管如何,鉏麑拿了晋灵公的定金,就开始服务了。
四月的一个凌晨,春寒料峭,更鼓敲过四下,鉏麑装束停当,带上强弩,在寒风中缩紧脖子,飞檐走壁,翻墙进入赵府。
鉏麑带的是什么刺器,《左传》《史记》都没说,我倾向于是弩。因为这时候弩已出现,比弓命中率高、杀伤力强,防不胜防,适合远距离暗杀。赵盾身为权臣,保安规格肯定是最高的,想近身刺杀难度太大。至于发飞镖什么的,对不起,我们不是在讲武侠小说。
鉏麑进入赵府,三两下爬上一棵槐树——这是全府制高点,正对赵盾卧室,也是最佳狙击点,只要赵盾一出现,必一箭封喉。
可是,当鉏麑埋伏好,往下一瞧时,他不禁吓了一跳——门开着,灯亮着,赵盾安静地坐着,身上齐齐整整穿着朝服。
这是唱的哪出戏?难道我已暴露了?
鉏麑纳闷了一会,想明白了。那时候,官员早朝打卡时间一般是五更,那会儿也没闹钟,无法准时起床,赵盾怕迟到,起得早一些,洗漱完毕,穿好朝服,一看时间还早,坐着先打会儿盹。
再看赵盾家里的环境,鉏麑更不淡定了——装修陈设都很简陋,完全不是当朝第一权臣的豪宅应有的样子。再想想晋灵公横征暴敛修建奢华宫殿的种种行为,只要脑子里没水,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到底谁是真正的爱国者?”
洗脑千遍,不如亲眼一见。
于是,就出现本文开头讲的一幕:鉏麑的手放在强弩的触发部位,心在纠结,头在冒冷汗:奉命行事,杀了赵盾,害国害民,此为不义;身为刺客,拿钱不杀,此为不忠。再说,完不成任务,晋灵公也饶不了他。
横竖都是死,在不忠和不义之间,鉏麑选择了弃权,于是,“触树而死”。
请看《左传》视角: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史记》简化了台词:
鉏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到了明朝,冯梦龙写《东周列国志》,就给男主加戏了,说鉏麑临死前还冲着赵盾的门喊了一句:“我鉏麑也,宁违君命,不忍杀忠臣,我今自杀。恐有后来者,相国谨防之!”
《东周列国志》是演义,随便发挥。《左传》的问题在于,鉏麑死前想什么,史家是怎么知道的?钱鍾书先生曾解释说,这叫“代言”,就像小说、剧本中之的独白,想当然罢了。
但是,除了“代言”之外,“触树而死”怎么触,怎么死?
常识告诉我们,人爬在树上,是无法“触树而死”的,必得从树上跳下,离远一点,助跑几步,重力加速度,才能头撞树而死。
鉏麑既然想死,为什么不掉转弩头,对准自己脖子,一箭穿喉,干净利落。就算带的不是弩,肯定也是匕首短剑之类,抹个脖子还不容易,干嘛要选择难度系数最高的撞树?万一重力加速度不够,只是撞晕了,岂不尴尬。
越想越觉得,这事很可能是史家的意淫罢了。
看那些进入列传的刺客,除了豫让刺赵襄子确实是为主报仇,可算忠;其他的,专诸刺王僚、聂政刺侠累、荆轲刺秦王……着实都没啥忠义可言,只不过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才是职业道德,哪来什么忠义的两难选择。
所以,鉏麑刺赵盾这戏如果我来拍,结局是这样的:
鉏麑正想发弩时,因为紧张,立足不稳,一个倒栽葱从树上摔下,头撞地而死。赵盾听到动静,出来一看,地上躺着一人,手拿凶器,分明是刺客,但又头破血流而死,那肯定是被我的高大形象给折服,羞愧得撞树自杀了……于是到处宣传,给自己加分。
当时也没第三者在场,左丘明编得,我编不得?
所以,别再意淫什么正义的弃权或反对了,真有正义感的,耻于跟暴君为伍,怎么还会拿他的钱去替他干这种脏事。你们心心念念的“枪口抬高一寸”,也是不存在的;经典的《窃听风暴》,再怎么感人,也是编剧瞎编的,东德时期,根本就没有那样的秘密警察。
记住:永远不要高估狼犬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