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90)

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课程录(90

十二章、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3、茵陈五苓散

【组方】:茵陈篙末十分,五苓散五分。右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改汤参考】:茵陈蒿20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桂枝6克。

金匮·黄疸病18: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注】:黄疸病,其主要症状为:因小便不利,小便黄后导致身发黄,上身出汗,下身不容易出汗。此条为简文 ,并不是黄疸病就该用这方子治疗,应联系五苓散条文分析,具备五苓散症,如小便不利,脉浮,口渴,停饮,没实证,这些是五苓散证,如果又有身发黄,就加上茵陈。

4、越婢加半夏汤

【组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65克)。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注】: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是外邪内饮,凡是上气而喘,都是因为胸压高。小青龙汤也是外邪内饮,这个和它不同。“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脉浮是表,脉大是里热,浮大则邪重,里热挟水气壅逆于上,不得出表,最厉害时影响到两眼突出好像要脱出眼眶。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对比一下越婢汤条文:“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越婢汤本来治太阳阳明合病之风湿、风水,是续自汗出,身无大热的表里证,在越婢汤的基础上,同时又有饮、咳逆上气者,所以加半夏下气逐水去饮。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心病等病,主要依据咳逆喘急、目突如脱特点,再审属外邪内热、内饮者。

“肺胀”者,《金匮要略》曰:“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可见肺胀即指上气咳逆、喘而躁急的证候。以本方用于咳逆喘急、目突如脱者,确实有验。

5、越婢加术汤

【方剂组成】麻黄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白术12克。

金匮·水气病5: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金匮·水气病25: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注】: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只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五种,本条的里水是就病水的原因说的,亦即对比风气相击的风水说的。风水可说是外因,此则由于小便不利为内因,故以里水别之。里水包括正水、石水。

如果一身肿,还有腹水,比如慢性肾炎,要用利小便的方法,越婢加术汤主之。此于越婢汤加利小便逐湿痹的白术,故治越婢汤证而小便不利或湿痹痛者。本方所主水肿证,亦以肾功能障碍者为多见。而肝腹水则不用这个组方。实践证明,本方所主水肿证,亦以肾机能障碍而致者为多,对于肾炎患者的水肿和腹水屡试皆验,尤其令人惊异者,不但水肿消除,即使肾炎本病亦得到彻底治愈。

原文说“甘草麻黄汤亦主之”,是有问题的。甘草麻黄汤可以治风水,这是汗法,但不能治里水。小便不利造成的里水水肿,不去利小便,而用甘草麻黄汤汗之,是个危险的事。“亦主之”可能是后人注解的蛇足。

金匮·中风历节病附方:《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注】:

“肉极”,病名,肌削萎黄,有寒证有热证,本条即有热者。本条“肉极”可直接改为“肉热极”,多汗谓之;“厉风气”,痛引肩背不可以动转谓之;“下焦脚弱”,即脚气一类病,始发于脚弱无力,渐向上肿胀,有时还伴有气上冲,南方多见此病,但并不是通常所谓的脚趾间的感染。

实践证明,越婢加术附汤治腰脚麻痹、下肢痿弱、以及关节疼痛而有水气留滞者有验,故《千金方》所谓“厉风气,下焦脚弱”之治,宜越婢加术附汤为是。

综上,越婢加术汤是治水气病兼小便不利的方剂。适用于:1:胃虚水泛“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者;2:烦热、汗自出、身肿不退,肾炎水肿,腹水者;3:肉极(脾胃虚弱、肌削萎黄,又因有热而腠理开,汗大泄致津脱),及厉风气、痛引肩背不可动转,下焦脚弱、脚气病类者。

6、小青龙加石膏汤

【组方】:《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分别25克、65克),石膏二两。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14:肺胀,咳而上气,烦燥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注】:

咳、喘、脉浮、心下有水气,这是“表不解,内有里饮”的小青龙汤证,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一个“烦躁” 为石膏证,那么我们就用小青龙加上石膏来治疗。小青龙汤乃外邪内饮证,遇到咳而上气、喘,又有点烦躁热,如老年气管炎,用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主要是半夏、细辛、干姜、五味,镇咳去水。另外以麻黄、桂枝、甘草、石膏解表去热。如果小便不利,还要加利小便的药。

【讨论】:

1、胡老关于“肺胀”的解释,喘,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就觉得胀、发满,古人管这个叫肺胀。《皇汉医学》:肺胀者,恐为急性支气管炎或同性支气管炎兼急性肺气肿也。

2、咳逆倚靠不得卧,是小青龙证与其他外邪内饮的一个区别点。在临床中,小青龙汤治疗咳嗽是一把利剑,只要用于有外感兼咳嗽,有里饮(吐清痰,水痰,咳逆倚息不得卧),无明显里热。如果在这个基础上有热,烦躁等,就用小青龙加石膏。

【病案学习】:

患者主诉:半月前,患者感冒头痛,发热,输液5天后发热已退,但头痛、头晕仍时轻时重,伴双眼痛且酸涩流泪。诊为急性泪腺炎,服抗生素药及滴眼,效果不明显。转诊中医。

刻下:头痛头晕,双眼痛有烘热感,并伴酸涩流泪,角膜充血红赤,左眼睑不时跳动,口干不苦不渴,无咽干,心烦,无全身性发热恶寒,无汗,纳可,大便溏,日1次,小便微黄。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微黄滑。脉稍数,寸浮紧,关尺弦滑。

解析:

1、头痛,眼热疼痛,脉浮紧,无汗,虽为局部热感,仍可视为发热,为太阳表证未解。

2、头昏晕,眼酸涩流泪,眼睑不时跳动,大便溏,舌淡,边有齿痕,虽然没有咳嗽、咳痰,也为太阴寒饮上逆。

3、眼痛有热感,角膜充血红赤,心烦,苔微黄,脉滑数,这是病情久拖夹杂阳明郁热。

综上,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

病机:表邪不解,水饮上犯,夹阳明微热。

方证对应:当解表去饮清热,与小青龙加石膏汤。4剂愈。

7、炙甘草汤

【组方】: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桂枝三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约60克),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伤寒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伤寒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注】:

脉结代是什么意思?根据178条,“缓”者,弱也,不是“慢”。“一止复来”谓之“结”,结与快慢无关。结脉主心虚血少,又主血瘀。如125条抵挡汤证的脉沉结。正常人也会偶有结脉,没大关系。

脉止久而复动谓之代脉。代脉也主心虚血少,也主血瘀。

“动”脉乃跳动摇摆不稳之脉。动脉常主痛、主惊、主悸。

动脉中止了,停一下突然来一阵又细又快的脉,来的还是跳动摇摆不稳、忽快忽慢之脉,这种结脉是“结阴”脉。动脉停了,比较长时间才又来脉,叫“代阴”。177条的“脉结代”是结阴和代阴的统称,都是坏脉象。

脉结代不一定都用炙甘草汤。如果脉沉而结代,多半是瘀血实证,要用抵当汤之类。实证的脉结代也没有后面的“心动悸”脉象。“心动悸”的脉结代就要用炙甘草汤了。

心动悸指心跳快而心慌。

177条题首伤寒,仲景广论。太阳病由于过度用汗、吐、下,亡津血,以至血不足以养心,则心动悸,血不足以荣脉,则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

此方是桂枝汤去芍药,另加滋阴的阿胶、麦冬、麻仁、地黄,同时加人参健胃。所以能够生血生津液。生地、麦冬量都很大,炙甘草不过四两,组方却不称生地麦冬汤,是突出甘能养脾作用。桂枝提供动能,既助滋津液,又伍姜参枣健胃气,这是治血虚、脉结代的正法,所以这个组方不是光滋阴,而是兼健胃。后世称其“复脉汤”是错误的。真正脉绝,只能用通脉四逆汤。脉结代,出现间歇,不是脉绝了。真正到了心脏衰脉绝,此方为寒性药,反而用不得。

进一步讨论。发汗太过,津液大虚的太阳心悸,用桂枝甘草汤;太阳太阴的心烦悸,宜小建中汤。都是津液虚。现在是太阳阳明太阴的严重“脉结代”,才用炙甘草汤。关键这条的“脉结代”,不仅津血虚,而且经络梗涩,是“瘀”为主的问题了。

炙甘草汤中参、草、姜、枣的健中生津作用,已经是耳熟能详了,桂枝调动起人体动力来,这也可以理解。关键是用了生地黄、阿胶、麦冬这几味(是重用!)。地黄是强有力的滋阴祛下焦之瘀的药,阿胶也滋阴补血,祛下焦之瘀,麦冬清中上焦之热,也祛中上焦之瘀,麻仁润肠(当然也祛肠道之瘀)。因此,炙甘草汤是一个以滋阴祛瘀为首要任务兼大补津血的组方。这里为什么不用附子?正气由物质(阴)和功能(阳)共同组成。津血虚了(阴),很容易引起功能也虚(阳虚),阳虚(功能虚)的特点是寒,需要用附子振兴。现在津血(阴)大虚而生邪热,这是阴虚阳亢,就不能用附子,只能用地黄这样的寒凉滋阴药。

金匮·血痹虚劳病附方(一):《千金翼》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注】:

“脉结悸”在《千金翼》上为“脉结心悸”,宜补上。虚劳不足的病,若致“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者,虽表面行动如常,若不去治疗,因其已虚极,则不出百日危矣。若已不能行动,病危息者,则于十一日(指很快)死,治之宜本方。

久病虚极而脉结代心悸,确多凶险,亦只可与本方治之。如病还不十分危急者,亦间有得救者。肺结核后期多现此证。平人脉结代(不见心动悸)并不足虑,即使不服药亦可自愈。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附方(一):《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注】:

心中温温液液,即非常恶心心中烦恼的意思。病肺痿,若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本方治之。

本方补阴虚润燥,若肺结核后期骨瘦如柴,往往有用之的机会。劳热咯血不止,以本方去桂姜治之有效。

【病案学习】:

患者伤寒八九日,医见其热甚,以凉剂下之,又食梨,渐致四肢冷,时昏聩,心动悸,呃逆不绝,色变青黄,神疲倦卧,目不欲开,恶与人语,脉动而中止。以炙甘草汤减量地黄(恐损阳气),初服无效,再剂选药气味厚者煎服之,病遂减半,再服即愈。

(0)

相关推荐

  • 中医经方临床医案练习 【每日一期 第62期】

    李某,28岁. 妊娠七月,患风温.发热,咳嗽,鼻衄.经治疗,热退血止,而咳嗽一直不休.痰黏不爽,牵引胸.胁.腹疼痛,且随咳而尿.食欲可,大便干.口干口苦,思饮欲冷.观其舌红苔黄,切得脉象滑数. 请先思 ...

  •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甘草石膏汤,表邪不解肺热伤: 发热喘急脉浮数.宣肺清热平喘良. 组成: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 功效: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 ...

  • 听张庆军讲病脉证治之咳嗽上气病

    此为个人整理听课笔记 案例 女,50岁,咳嗽,每天咳嗽好几年了,一年四季咳嗽,一天咳嗽十几次,每次咳嗽三五分钟.嗓子痒,不吐痰.脉有力.肚脐左边有压痛.口苦口干,口渴不想喝水.大便干. 西医诊断是什么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阳明胃家实之大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

    本文根据本群各位老师讲课的内容,尽量进行了剔除错误.删烦就简.增补遗漏,修订而成.为了突出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风格一致性,对讲课记录进行较大的修改,也不再列出哪位老师讲哪部分内容. 本群各位讲课老师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11.麻黄汤 「太阳伤寒」之「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身痛」乃麻黄汤证之典型证. [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上四味,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8.桂枝加葛根汤 [组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5.桂枝加黄芪汤 [组方]:桂枝,芍药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插曲]:刚学过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8条,即各经都有「中风」条文.于是,以内经解释者认为,各经皆有「经证」,或者说,各经皆有自己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个特点,是直接从方学起.而不是先学药理,再辩病因,根据病因选药组方,不走这条路. 什么是经方?是张仲景继承<神龙本草经>.<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目 第8.9.10三条,是岐黄家言,恐后世所添加,略去. 伤寒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

    第一章.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按照内经解释来说,有将「手足太阳经络」联系起来的,有将「太阳寒水之气」联系起来的,有将经络.膀胱.小肠.气化合起来考虑的,还有提出「经证」.「腑证」.「本病」.「兼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