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简荐书】《少年赫比》
通常对一本书的好评难免溢美之词,比如把这本书比作是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相提并论”的作品。
我之前是不信的,但是看完后,我认为赫尔曼.沃克的本事比马克.吐温还要大,因为他真正写到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从认识成人世界开始。
赫比是一个生活在大半个世纪前的犹太中产家庭胖小子,聪明伶俐,体育一团糟,喜欢漂亮小姑娘。他就象我们认识的普普通通的11岁小男孩,只不过学习成绩比一般人好。
值得被记入文学经典世界,因为他在关键时刻爆发出超人般的勇气;在无意间卷入成年人的商业阴谋中,又秉承了正直和诚实。
有一个场景和《闻香识女人》很象:赫比在考试中被迫泄露答案,失败后却始终不肯供出同党。
老师最后决定不允处罚:“你们永远要记住,在这个自由的国家,一个人没有被证明有罪之前,他都是清白的。我没有证据证明这孩子作了弊。”
之后,赫比为了和小女朋友一起,千方百计去了校长办的为期两个月的昂贵夏令营,他的成长也由此拉开序幕。
火车站送别时,第一次离开家的赫比注意到父母在人群中“样子像两个疲倦的、寒酸的小人物”,“父亲的头发几乎全白了”。
赫比喉咙哽咽,“有的孩子早一些,有的孩子晚一些——但早晚有一天,他们会初次对父母感到怜悯,迈出人生的一大步。”
占据全书一大半的夏令营时光,最见作者不亚于马克.吐温的功力。既是自传体小说,我想作者小时候一定对夏令营印象深刻,而成年后再回头审视,才发现高斯先生的夏令营性价比如此之低,却年年爆满的秘密。
(辅导员)“深谙一条简单的真理:对男孩子们或孩子们来说,只要把他们编成队,随便取一个哪怕不合适或愚蠢的队名,他们比赛起来就不会随随便便,激烈程度会增加十倍。”
高斯先生有本事把输了的比赛变成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用“精神胜利法”、最新的电影、冰淇凌叫孩子们忘记失败,写出赞美的家信。
此外还有“皇家骑士团”的最高荣誉让孩子们为之奋斗。
“在马尼托,能当上皇家骑士是一种难以描述的光荣,但其实社会的每个圈子、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人,都有自己的'皇家骑士团’。
读者们肯定清楚,享受圈子里的特权是多么的美好,而被排除在外又是何等的可怜。不管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朋友圈、俱乐部、社团、女学生联谊会,或任何你喜欢的叫法——都属于'皇家骑士团’,其作用在于将少数人凑在一起,郑重地达成一致意见,认为他们比别人更高明。
这就是正面肯定的威力,不幸的局外人只能接受他们的裁决。”
唯一的杂工埃尔玛也是唯一对赫比说实话的人:
“明年别让老高斯利用你们的感情了,明白吗?......你们还是别回来吧。有什么能比自由更好?离开学校,你们就自由了,能自由一个夏天,明白吗?而老高斯却骗你们来做操、来干活。
你们唱那些歌,激动得想哭,自以为爱这个夏令营。这些歌我全都会唱。在海军,我们管这些叫上船音乐。每逢征兵官来动员我们报名再干一段的时候,就演奏这些音乐。”
果然,赫比后来在离歌中多愁善感伤心欲绝,作者还要补上几句:
“其实,只需展开一点想象力,你就知道离别其实没啥大不了,又不是踏上一条死路;而且对于人生的某些片段,忘掉比记着好。
你会看见预科学校的小子们泪眼婆娑的告别折磨了他们几年的校园,或者一名记帐员哭哭啼啼地为待他们猪狗不如的公司写下最后一笔帐目。这很愚蠢,但这是一种因人而异的、讨人喜欢的小愚蠢。
当然,坏处也明显:会让人产生错觉。此时此刻,赫比就坚信自己一贯热爱马尼托夏令营,巴不得立刻回去...... 只要老板们精明一点,在回城的火车进站的时候,让孩子们唱起营歌,夏令营就永远不愁没生意。”
夏令营是成人制定规则的世界,聪明的赫比很快就学会钻漏洞,接受惩罚,这是成长的一部分:
“罪犯犯了罪,就要蹲大牢;小男孩犯了事,就会长大。当然,如果必要的话,这两种情形的当事人都会失去一点自由。”
最大的成长来自赫比发现高斯先生的谎言:将赫比在狂欢节辛苦挣来的一百一十三美元(其艰辛过程超乎想象,堪称奇迹)据为已有,强迫赫比同意以夏令营名义慈善捐献,为高斯先生换来美名。这是孩子们眼里庄重威严的校长做出来的事。
“这个半真半假的灰色世界啊!灰色的高斯先生们消磨掉灰色的时光,就为了获得一点灰色的利益!”
当孩子们发现成人世界的不堪,就是长大成人之时。
我真希望赫比同龄的孩子能读一读这本书,他们肯定会喜欢这个讽刺中又带着极大同情的赫尔曼.沃克,在笑声中习得一点人生智慧,以后少被蒙蔽少走弯路。
可惜,想到他们多半被沉重的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没有时间看这部二十万字的小说,我觉得很气馁。
END
文 | 阿简 编辑 | Viki
书语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