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灸法篇—— 内科疾病 25.1.手术后腹胀与肠麻痹
【概述】
手术后腹胀多因腹部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受抑制,受存留或咽下的空气滞留在胃肠道内部引起。一般手术后24~28小时,肠蠕动逐渐恢复,腹胀即可减轻。大致经过'无蠕动期——不规律蠕动期——规律蠕动期'三个阶段,患者才能恢复排气和排便。术后肠麻痹是腹部手术后,因麻醉药物或器械等化学及物理刺激,使肠道神经功能紊乱或暂时丧失所致的一种疾病。
术后近期出现的腹胀和肠麻痹属于正常现象,但有时可能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前期表现,严重腹胀可妨碍腹部切口愈合,限制呼吸运动及影响下肢静脉回流,进而诱发腹部并发症和下肢血栓形成,因此密切观察、正确有效地处理术后腹胀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代灸疗文献】 1.艾炷灸
刘建德灸治术后肠麻痹。术后肠麻痹,是外科医生颇感棘手的病症之一。有的术后3~5 日肠蠕动不能恢复,常用灸治而收效甚捷。灸治穴位上院,中脘,梁门,章门,天枢,神阙,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每穴灸 20 分钟,灸至腹腔温热即可,疗效令人满意。(刘建德.灸治术后肠麻痹.河北中医,1987,(6):46)
2.艾条灸
(1)田燕丽等灸足三里治疗腹部手术后腹胀 32 例。治疗方法∶患者仰卧屈膝。用艾条在足三里穴行温和灸。将点燃之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约2~3 cm,使患者感到局部温热,无灼痛即可,灸皮肤呈潮红为度。治疗效果∶32 例患者中,20 例∶ 1次艾灸后腹胀明显减轻,食欲增加,食后无腹胀另12 例于艾灸 1次后腹胀减轻,但食后尚感腹i稍胀。10 例在艾灸 10 分钟后排气,18 例在灸) 10~30 分钟内排气,另4例在 30 分钟后排气。(燕丽,丛榕,张平灸.足三里治疗腹部手术后腹胀 32 例中国民间疗法,2004,12(3)∶14)
(2)刘春华等艾灸治疗术后腹胀。治疗方法均用艾条温和灸,选取中院、神阙、足三里 3 穴。半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穴位 1 寸左右的高度熏灸至局部灼热红晕为度,每穴约灸 3~5 分钟。每E 3 次。治疗结果∶40 例治愈(腹胀消失,肠鸣音正常,无不适感),5 例好转(肛门排气,出现肠鸣音全身轻松,但胃肠功能未完全恢复)。(刘春华,孙看红,马保贤.艾灸治疗术后腹胀 .浙江中医杂志,2006,4(3):163)
(3)李美新温和灸法治疗术后肠麻痹。治疗方法是准备艾条数根,纱布 2~3 块。取神阙、中脘、双天枢穴。病人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全身放松,穴位充分暴露,冬季注意保暖,以防病人受凉。在穴位上隔一层纱布,以免艾碳灰掉下烫伤皮肤。2根艾条点燃后同时对准 2 个穴位,用温和灸法施灸,艾火距离穴位约 0.5~1寸,使病人局部无灼痛感,而感到舒松。每日熏灸 2 次,神阙穴每次施灸30~ 40 分钟,中院穴及双天枢穴每次各灸 30 分钟,直到病人感觉腹胀消失。操作者注意力应集中,随时倾听病人的主诉,病人感觉过热时应及时调整艾条的距离,并且注意观察穴位皮肤的颜色,每次以皮肤红润即可。治疗结果以治疗1~5 次肛门矢气,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为有效。结果 32例病人经治疗后全部获愈。其中 28 例经艾灸1~2次,病人即感腹部舒松,肠鸣恢复而持久,自主排便、排气,腹胀消失,占 87%;4 例经1~2 次艾灸后肠鸣虽恢复持久,但力度尚弱,经 3~4 次艾灸后,肠鸣有力,自主排便量增多,腹胀消失,占 13%。(李美新.温和灸法治疗术后肠麻痹的临床观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0,21(5)∶529~530)
(4)丛华针刺加艾灸治疗术后肠麻痹 37 例。治疗方法∶取足阳明胃经之天枢、足三里穴,任脉之中院、气海穴。用 28~30 号1.5 寸针直刺1~1寸,针刺手法按症之虚实而补泻,施以手法后,再艾条悬于穴上约1寸左右艾灸,每个穴位灸 10钟左右。32 例患者针灸1次治愈,5 例患者治 3 次治愈。(丛华.针刺加艾灸治疗术后肠麻痹 37 例中国民政医学杂志,1995;7(2)∶79)
(5)陈氏等子午捣臼针刺手法配合艾条灸治;术后肠麻痹 38 例。治疗方法取穴,天枢(双)、∶元、上巨虚(双)、下巨虚(双)手法,用 28 号、1.5-长毫针直刺进揄穴的皮内,进针的深度可根据病,胖瘦而定,运用《金针赋》中子午捣臼手法,寻汁感,得气后反复实施,后间隔 5 分钟,行子午捣F法,在间隔中配合艾条灸,灸腹部的腧穴,留针 1小时每日治疗1次。治愈∶经过1次治疗后矢排出,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显效;治疗 2 次矢气排出,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有效∶治疗 3 次,矢气排出,腹胀消失;无效∶经 3 次治疗,仍五矢气排出,腹胀无明显减轻,肠鸣音无明显恢复治疗的治愈显效率为 67.86%。(陈玲琳,刘枫林,,孝珍.子午捣白针刺手法配合艾条灸治疗术后肠麻痹 3例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3,19(9)∶26~27)
【按语】
(1)腹部手术后引起腹胀,是由于腹腔脏器病变及手术对胃肠的搔扰,引起胃肠神经反射障碍而去正常的蠕动能力,以致肠管运动无力、麻痹、肠鸣音消失,肠腔内容物通过障碍而产生气体停留于肠内。术后腹胀及肠麻痹属中医'腹胀'、'肠结'为范畴,中医学认为肠为传化之腑,司饮食之传化物,取其精华,排其糟粕,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气机运动主降,以通为用,腹部手术使脏腑气机逆乱,造成气滞血瘀,痞满不通,手术患者失血过多造成气血亏损,血脉空虚,无力推动气机运行,属本虚标实之证。
(2)温和灸治疗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气血不足者,灸法可补之;经脉陷下者,灸火可起之;经络瘀阻,灸可通之;中气陷下者,灸可举之;开其穴令邪气出之。金针赋》指出'子午捣臼,水蛊膈气,落穴之后,调之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干遭自'。子午捣臼针刺手法,能导引阴阳之气,补泻是治疗气胀最有效的手法。再配合艾条灸,血三濡之,气主煦之,经脉通利,脏腑得以温养,脏腑é功能得以恢复。腧穴、手法、艾灸共奏其行气导滞卜益气血之功效,通过刺激脊神经的神经末梢,t天枢穴在腹白线上,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前皮支的F侧支,由于脊神经的纤维中含有内脏感觉纤维,2内脏的运动纤维,通过刺激脊神经末梢,可以反身到大脑的丘脑下部,自主性神经的皮质下中枢,直新调整植物神经功能,使迷走神经兴奋,胃肠蠕云增强,肛门括约肌弛缓,解除肠麻痹。由于自主礼经纤维数量较少,口径较细,每根纤维分布的范围较广,因此在治疗中要耐心,手法要柔和,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3)从取穴来看,主要取腹部穴位以及肠胃墓穴、下合穴。中院、神厥穴为任脉之穴,可温和益气,有治气虚腹胀之功。天枢穴属胃经之穴,为'天地之枢纽'、大肠经之募穴,为调整脏腑之机的重要穴;且脐部及周围解剖有腹壁下动脉、静脉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第九肋间动脉、静脉分支和第十间神经的分支。屏障功能最弱,敏感度高。采用局部温和灸是借灸火的热力及艾之通阳散寒作用,使热透入肌肤以温经散寒,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传导功能增强,从而加速肠蠕动,减轻腹胀,促进肛门排便排气。关元关藏元气的处所,为小肠经之募穴,又是三阴经与任脉之会穴,三焦气化所注之处,补肾元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病治阴',募穴为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的地方,两募同用更有利激活脏腑经气,促进气机运行;上巨虚为大肠经合穴,下巨虚为小肠经的合穴,《难经·六十八难》指出'井主心不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两穴同用,增强泄其脏腑逆乱之气的作用。
4)艾灸法操作简便,艾条价廉,无摄人性胃肠道负担及其他毒副作用,可有效减轻术后病人之痛苦,病人及家属易于接受,因此认为本法是一种安、简便、经济、有效地缓解术后腹胀及肠麻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