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玉茭子的那些山西昵称

山西/方言/话/玉米

山西方言对"玉米"的叫法多达十余种,如"玉茭子"(太原、忻州、和顺、阳曲、代县、长治、静乐、娄烦)、"玉茭棒子"(太原北郊)、"玉茭"(高平、大同、平鲁)、"玉稻秫"(河津、吉县、文水读作yutaoshu,万荣、平陆读为yutaofu)、"稻秫"(洪洞的赵城,乡宁读作taoshu)、"棒子"(洪洞、临汾)、"玉麦"(绛县读作yumei)、"不落子"(石楼),还有"玉蜀黍"、"玉高粱"、"玉秫秫"、"玉秫"、"玉茭茭"、"包谷"、"玉谷"、"舜王谷"等。在太原北郊方言中,将脱粒处理后的玉米槌形象地称为"玉茭子棒棒",平鲁称之为"玉茭轴轴",大同则直呼为"玉米棒子",临汾称为"棒子箍箍"。螟蛉寒炙在收割、加工玉米的过程中有关的叫法也甚为丰富,比如吉县方言称玉米脱粒为"化玉稻黍",称"把玉米秆集中在一起"为"凑杆";乡宁方言则将"收玉米"形象地称为"搬稻秫(su)",临汾称为"搬棒子"等。

从玉米部位上来看,晋方言将"玉米秆"大多叫成"玉茭子棒"、"玉茭秆",也有的叫成"玉茭棒"、"玉茭圪榄"、"棒子圪榄"等;河津方言将长在玉米顶端的雄性花穗称之为"天花",代县、洪洞方言将长了霉的玉米穗子称之为"霉霉"。

玉米粒可以磨成面,晋方言中对"玉米面"的叫法也有很多种。如"玉米面"(忻州)、"玉茭面"(和顺、长治、武乡等)、"玉茭子面"(阳曲等)、"玉稻秫面"(乡宁)、"棒子面"(临汾、洪洞)等。

玉米是山西人非常喜欢的一种食物。成熟的玉米颗粒可以磨成面,也可以磨成糁子单独或与小米煮着吃,那一把黄澄澄的玉米面在山西姑娘媳妇们手中能"变"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如包食类有长治的"团子"(玉米面豆馅包子)、"黄蒸"(用玉米面制成,无馅)、武乡的"黄蒸"(玉米面蒸的窝头,形状是长的,分有馅和无馅两种)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