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博物馆,追溯上海历史脉络(下)

★旅游地点:上海历史博物馆之近代上海展厅

我很少会对近代史感兴趣,但上海例外。因为上海的繁盛,基本上始于近代。要了解上海,私以为可以不了解它的古代历史,但近代史是一定要了解的。

三楼的走廊里,陈列着一些比较大型的展品,入目所及就是一艘沙船模型,这是当时海上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中国的四大古船之一。这种船始于元代,应该不属于近代。

事实上,这里很多展品都应该属于古代上海,像七宝藏经卷的旧写本,相传是五代吴越王的王妃亲笔用金粉以小楷写成,行间缀以金绘莲花。

隆平寺柱础始建于北宋年间,上面的灯塔是为夜间海上贸易的船只进出入青龙港提供航标的,青石刻石,莲花饰纹。

之所以这些古代上海的展品出现在三楼,我理解为大概二楼的展区位置有限,所以这部分展品就放到了三楼的走廊里。

当然像黄包车、 法国镀金嵌珐琅四柱铜摆钟等文物,就属于近代的了。

铜摆钟是20世纪初上海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中心和远东都会后,法国生产的一座铜钟,底座上层、四柱上部及上顶四周都是嵌胎素三彩珐琅,钟悬于亭内上部。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上海被迫于1843年11月17日开埠。

战争中,上海涌现了不少英勇的将领和士兵。福建人陈化成,在吴淞口可用性驻军英勇奋战,壮烈殉国。

清军的头盔和大炮,看起来十分精美。可是却依然抵不过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也许是他们的装备更加精良,也许是当时的清政府早已经千疮百孔。

1845年,上海道台发布《上海土地章程》,英租界首先建立。其后,美、法租界相继建立。尽管部分中国官民曾力阻租界扩张,并与列强冲突,但依然没有阻挡租界的扩张步伐,上海租界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外国人居住地,形成公共租界、法租界与华界一市三治的畸形城市格局。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逼近上海,旅沪外侨组织“上海义勇队”,爆发小刀会起义。英法美三国驻沪领事于1854年单方面修改土地章程,对租界内居民进行殖民统治,俨然成为中国权力难以鞭及的“国中之国”。

中央巡捕房落成纪念铜牌于1894年树立,其实位于河南路福州路路口的工部局中央巡捕房于1893年就落成投入使用了。碑上,记录了当年工部局董事会成员等信息。

开埠让上海出现了外商投资的近代化工厂,孕育出早期的技术劳动者和产业工人,为日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和城市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

在今天的汉口路外滩,1846年上海设立了港澳北关,办理洋商征税事宜。当时着实是洋行林立、万商云集。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兴起,江南机械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上海诞生,华资金融机构应运而生。

上海机器织布局俗称“洋布局”,是中国最早的官督商办棉纺织石,1878年设立。1893年,毁于一场大火,几经周折,1913年改组为三新纱厂。

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当时的一些机器设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民族产业欣欣向荣的景象。

与此同时,上海城市的空间也得以拓展,像煤气灯、自来水、电灯、电话、电车等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日新月异,当时的上海已经是全中国最洋派的地方了吧。

新式文化和教育机构的应时而生,为中国传播新知识、新文化和培养近代新式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发达的传媒和兴盛的出版业,让上海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重要舆论阵地。

康有为行书联“为学期日益,将诗度物华”,大约是在他赴上海创办上海强学会期间写的,上海因此继北京之后,成为新文化运动新的中心。

另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梁启超,也是一位近代优秀的学者。现在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中华民族”一词,就是他首次在文章中使用。一把梁启超小行书诗跋扇子,也聚集了很多参观者。因为这两位实在是太有名了,他们的墨宝不管懂行不懂行,自然都是要鉴赏一番的。

大量的印刷品,包括书籍和报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旧上海,新文化运动的斗士们热情洋溢投身于这项事业时的情景。

这里还有报馆排字间的复原,报馆街即望平街,今天的地址是山东中路自福州路至南京东路一段,全长不足二百米。在短短一个世纪内,数十家报馆在这里设立,一度是中国的信息传播和舆论中心。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上海也发动武装企业,沪军都督府建立后,积极推动南北和谈。孙中山曾评价说,辛亥革命中“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对上海的评价很高。

《辛丑条约》签订后,反清反帝的革命思潮迅速成为时代主流,一批革命团体在上海成立,出版革命报刊,宣传革命思想,开展反清斗争,上海成为革命派的活动基地和宣传中心。

这场革命思潮,很快影响了邻省乃至全国。别看刊物名为《江苏》、《浙江潮》带着明显的省域色彩,其实并不在自己省份创立的。

1911年11月3日,上海同盟会、光复会和地方士绅联合举事,次日上海光复,11月6日沪军都督府成立,有力地策应了武昌起义。

辛亥前后,民族意识高涨,以醒狮喻国家日渐自强的《醒狮图》,是当时上海《民强报》国庆祝典的赠品。

辛亥革命的失败,让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中国革命需要寻求新的指导思想和革命方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20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

上海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策源地,两党的合作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供,中国四大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有了重大进展,推动了以工农为主体的群众运动蓬勃发展。

党中央领导机关曾秘密设立在上海的石库门里,前后将近12年。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全国党的工作,发动了一系列重大革命斗争活动。

走上四楼的楼梯,是一面内容丰富的留言墙。五言六色的留言笺,展示了参观者们的感想。

1920年至1930年代中期,是上海控都市文明发展的高峰,民族工商业言兴未艾,城市发展产生新的动力,上海都市文化繁荣,上海成为远东都会。

20世纪后,上海人口迅速增加至300万以上,位居全国首位。永安、先施、大新等著名的百货公司先后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开张,使南京路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商业购物街,直到今天南京路依然是外地游客打卡必到的景点。

近代工业的勃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在1930年代,上海工厂数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数的36%,资本额占60%,产值更达66%。

民族工业的蓬勃兴起,上海的金融实力也与日俱增,确立了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地位。上海钱庄的势力,延伸到长江南北两翼,上海的汇率和金银市价影响整个远东地区,成为远东的金融中心之一。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上海的黄金十年,上海的出版、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电影等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海派文化,上海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

一些重大思想、文化论争的展开,都发端于上海,而影响于全国。到1030年代,80%的电影在上海问世,洋画运动、新文学均活跃于此。

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中国军队为反抗日军侵略浴血奋战,同时上海人民以各种形式展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外进步人士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唱出一曲又一曲战争的赞歌。

在20世纪的30年代,上海拥有“中国文化半壁江山”的美誉,即使在上海沦陷后,隐藏的文化活动依然持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孤岛”抗战文化。

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不少国际进步人士远涉重不来到上海,和中国人民一起投身抗战,上海成为二战时期远东最早的难民庇护地。

当时有一句话:“全世界的城市都对犹太人关上了大门,上海是唯一的例外”,上海以十大的胸怀,坚定守护着同样遭受法西斯侵略者迫害的民族。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又陷入国共战争,中共中央上海局恢复了上海人民团队联合会的组织与活动,配合人民解放军夺取最后的胜利。

自驾游:上海历史博物馆

1月仲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