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人被诽谤会怎样?45岁还有作为吗?儒将即将出山
点击蓝字关注灵哥哥
你关注的人,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
作者 l 灵哥哥
来源 l 灵哥哥
大家好,我是灵哥哥。
我们继续讲心学大师“王阳明”。首先,感谢在这信息繁杂的时代,能打开欣赏我的文章,我觉得标题起的并不好!但我的内容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你是否在工作或生活中总感觉被人指指点点?是否在被别人批评后心中恼火?是否有听过: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人生三大重要阶段?
如果你有这些困惑,那么恭喜你,太正常了!说实话,我也有。不仅我有,作为圣人的老王,他也有。那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处理和化解这些困惑的!
接下来的故事将越来越精彩,即将进入王阳明的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作为儒将出山剿匪!
故事,往下看:
01
圣人也发怒
首先,我们交待一下背景,让大家更好理解。
明朝,正宗的传统学术,是以理学为主,也就是以朱熹的学术为正统,科举考的“四书五经”就是以他的著作为代表。其核心思想就是格物致知。
简单点讲人话,就是不管你的手机,还是电脑,还是什么物件,都要把这些物品,世间万物的东西研究透,把道理搞明白,一件物,一件物的去参透。
所以,但凡是明朝的内阁(相当丞相),还是大九卿(明、清统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与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九部门首长为大九卿。)这些高官,都是考试考上来的,所以都对朱熹的这一套思想深度认可。也是明朝当时为了加强管理的一种主要宣导思想!
而王阳明,当年就因为用朱熹的这套方法,去格竹子,最后啥道理没得出来,反而得了一身病,最终还落榜了。所以他其实对朱熹的理学,不是特别认可。索性自己创立了一个新的学派:心学。
当然不论是朱熹的理学,还是王阳明的心学,来源都是孔孟的儒学升华和继承。
好了,接下来的事就跟主题有关了。
话说,正德十年的腊月。那时王阳明在南京鸿胪寺当一把手。职责主要担负南京一年四季大型祭祀的司仪。算个闲职,只有北京的鸿胪寺一把手才有实权。
有天晚上,他准备回去,刚准备进门时,发现门口两边柱子贴了2个贴。出于对文字的敏感,他就凑上去认真看了下,不看不知道,一看心闹闹:
(为此特意记录下来)
大概意思是说,王阳明比较在乎虚名,他讲的什么心学,明明就是佛家的东西,朱熹的正宗文化不学,要搞什么奇葩的东西,学的东西比较虚,让大家看清楚,不要被误人子弟,包括在朝庭当官都是不用脑的,也忘记了父母。
这下,不看还好,一看。王阳明,被气的,原文描述:心生火气,火一下子膨胀开来,心里盛不下了,瞬间从心底蹿到了头顶,头顶有些涨,火气弥漫到了眼里,近视眼变成了昏花眼,昏花得看不清墙上的字。
可想而知,被人污蔑,被人诽谤,被人批评,而且是没有任何解释的机会,也不知道向谁解释。对照每一条,想想都来气。
人都是有血有肉,人都有七情六欲。王阳明,这种反应是很正常的。甚至后来,还把情绪发到了衙役身上。
(试想:换位思考下,如果现在看手机的你,你的亲人不分清红皂白,就骂你,说你就知道玩手机,啥也不做,你的心情如何?)
再后来,王阳明,开始了反思,首先觉得自己情绪波动太大,其次觉得不该把情绪传递给他人,最后还觉得别人的诽谤某些观点,确实说的对。在此之后,他做了3个动作,可以给到今天的我们借鉴:
1、正视别人的批评,污蔑或者诽谤,别人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有原因。甚至他把招贴,贴到了抬头就能看到的墙上,准备把它作为镜子,时时照一照,提醒自己。
2、写下了《四箴》,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这一点曾国藩后来就效仿阳明先生!
3、找出论点,论据,拿出实际行动。世人不认可他的心学,是因为他的心学跟当时300年前的陆九渊有点像。而朱熹又不认可陆九渊,相当间接也否定王阳明。所以王阳明日夜翻看《朱子全集》,翻着圈点着。“朱熹晚年是赞同陆九渊的。那就等于说……赞同心学”
所以,人都是在不断修行,不断认识自己,不断在成长和进步!圣人不是天生就是圣人,都是在事上磨炼出来的,智慧人人可有之!
02
心定
不知不觉王阳明已经45岁了,古人云: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王阳明已经过了不惑的年纪。
从28岁考上进士(进入公务员),再到兵部六品主事,再到被贬贵州龙场,再到江西庐陵当县令,其实是在基层呆过多年了。
这时,王阳明的机会来了。45岁的他突然接到吏部的通知,他被升为南赣佥(qiān) 都御史。正四品,从一个没有实权的四品官直接升为巡抚一方的封疆大吏。
说来也神奇,谁举荐的他?一般像这种官职,要么是王公大臣,要么是有人举荐,就像电视剧里面一样。看起来简单,但事实就是要担责任。
北京兵部尚书王晋溪,举荐的王阳明。两个人从未见过面,但王晋溪就是很欣赏王阳明,况且有乔宇的支持。乔宇是从南京礼部尚书升职为兵部尚书。
其实,这个时候的王阳明心理是很开心和激动的。因为终于能一展才华,大显身手了。但这个时候,他又矫情了一把,说什么自己没才华,怕担不起这个责任。一介书生,怕误了朝廷的大事,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不管是乔宇也好,王晋溪也好,其实早就知道王阳明怎么想的。都是知己,所以后来兵部来了一封信,大概意思让王阳明少啰嗦,赶紧去,晚了百姓受苦。所以就这样,准备前往江西。
临行前,王阳明约上王文辕,向许璋(当年去阳明洞的好友)辞行。加上王文辕的弟子(举人季本),考上举人后,推荐给了王阳明。现在算是两个人的弟子。
在喝酒吃饭,聊天的过程,王阳明还邀请许璋和文辕让一同前往,如果不行就安排个亲戚侄子啥的,到时看能不能得个功名。这话一出,王文辕就开始把话说的很难听:
讥笑道:“王都宪,王都老爷,你没听说过吧?一辈做官,十辈做牛。一辈子做官,说的亏心话,做的亏心事,自己一辈子断子绝孙还不算,还要靠十辈子当牛才能偿还得清。”——这话就是针对王阳明的
许璋听到断子绝孙的说法,看着王文辕,直盯住王文辕的眼睛。他的眼神虽然很平静,但劝止的意味非常明显。王阳明弟兄四个没有儿子,王华没有孙子。这话说给王阳明听,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都太薄情,太损!不是读书人应该说的话,更不是修道人应该说的话。
王文辕不管不顾,继续说:“现在天下乱糟糟的,天下除了南直隶和我们浙江,没有一个省不闹土匪强盗。你刚才说,南赣四个省八府一州,有的地方闹了上百年土匪,你王伯安去了就天下太平了?江西离我们近,这都有传说,县太爷、兵备道、指挥老爷,都有丢命的。孩子跟着你去,不是去杀人,就是被人杀。别以为别人都跟你一样,是个官迷,不当官,没有吆五喝六,就活不成!”
说实话,这话是王文辕故意尖刻说给王阳明听的,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这是在试探王阳明,因为不管是许璋还是王文辕,他们都是老朋友了,而且是读书人同学的身份交往。
按照明朝当时的礼制,有功名的人高人一等,公共场合的座位,除了亲戚血缘关系的人论长幼就座,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根本没有资格坐到一张桌子旁,更别说一个盘子里吃菜了。
如果必须在一个屋檐下吃饭喝酒,有功名的人要单独占用一张桌子。一直以来,跟他们交往,王阳明都非常小心,不带任何优越感。今天也是。许璋是老兄,坐上座。王阳明检讨着自己,没有啥不妥当的呀。自己好心帮衬他们的孩子,这难道是自己自私自利吗?不是,是真心拉扯他们。那怎么?这就太过分了!是过分!过分又怎么着?要生气吗?
王阳明想到了在南京的诽谤招贴,想到了自己对自己下的猛药《四箴》。有什么气生呀!王阳明的心情一直很平静,等王文辕说完,他淡淡地笑着说道:“司舆兄,我刚才说话是有些自私,想着让孩子去帮我。是呀,你说得对,战场上,刀枪不长眼。当我没说!来!司舆兄,我借半圭兄的酒给你赔罪。我先自罚三杯!来来!喝酒!”王阳明说话和敬酒,脸上一直挂着淡淡的坦然的微笑。
王文辕喝罢酒,气呼呼的情绪已经没了。而那个共同的徒弟,季本啥也不吃,一直在观察王阳明脸上的变化。最后,跟王文辕对视了一眼,王文辕说道:“明德(季本),知道了吧,这就是不动心,这就是《大学》上说的‘定’。为师把你介绍到阳明先生门下,是你的福分。你好好学吧!”
季本听完,起身后退,斜对着王阳明,跪了下来,磕了三个头。
最后许璋也明白过来,说道:“今天能静若处子,明天必能动若蛟龙,伯安(王阳明)该成大事了!”
什么是定?不动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便是心定。这是需要一种境界和本事,普通人也可以慢慢修炼!
03
再去江西
上次去江西是在庐陵,当个县令,芝麻小官。
这次,不同。王阳明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察南、赣、汀、漳等处地方。作为南赣的巡抚,南赣是四个省的简称:辖江西的南安、赣州,广东的韶州、南雄,湖广的郴州,福建的汀州
也就是说,这时的王阳明,要实权有实权,要官品有官品,都已经进入大臣级别,不再是小卿。
去了江西南昌后,首先到江西巡抚衙门拜访,巡抚是王阳明的余姚老乡孙燧。听他介绍南赣的情况:
1、江西巡抚位子不好坐。前任余谏,前任的前任任杰,两位都没干满一年十个月,就被罢了官。再往前说,王哲,被人毒死。举人胡静庵,被诬陷,后来发配到辽东戍边去了。由此可见,这边的情况并不乐观。
2、赣中、赣南闹土匪,省城周边,也不安宁。赣南已被土匪强盗祸害了几十年。南赣,东起武夷山,西到罗霄山,南是南岭,这些山脉山峰毗连江西、福建、广东、湖广四个省。官军从东打,土匪往西跑,一跑就到了外省;官军从北打,土匪往南跑。一个省的力量,不济事。说白了这些土匪来去自如,所以后来朝庭就整合了四省的力量,成立南赣。并且在朝庭中,还有官员与土匪串通一气。
3、为何这么多土匪?一是吃不饱饭;二是贪心。吃不饱饭,有两个原因,一是天灾人祸,二是好逸恶劳,想不劳而获。江西这个地方,人多地少,人情凉薄;山野蛮夷,民风彪悍。其实还是跟当时的皇帝有关系。
当然,接下来就是王阳明作为读书人带兵打仗的时候,具体他会使用什么样的计策,具体他的出山能否给土匪带来打击,我们下次文章再讲。
好了,文章到这!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我会持续更新人物传记!
我是灵哥哥,读人物传记,品智慧人生!
为何读书?
为了变化气质,塑造心性,把我们凡人的心性塑造成圣贤的心性。
有了智慧,做事,做人,这辈子活得才更潇洒,才更富有(物质+精神)
··················END··················
--------推荐阅读--------
《周日》分享:人人都可“龙场悟道”!领悟终极智慧!
《周日》分享:看明代思想家“苦难史”,思现代青年人“成长路”!(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