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风
它具有取穴简单、方便、患者痛苦小,见效快、疗效好,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不但对中风偏瘫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而且还可治疗内、外、妇、儿等科多种疾病。由于其穴位均位于面部,但分布规律又不同于面针疗法,故称之“新面针疗法”。
一、 理论依据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的统一体,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蕴含着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盛衰的整体信息。局部是一个小整体,是人体系统的缩影。面并不单纯是一个孤立的组织结构,它和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历代文献中可以看到,面与经络是有密切关系的。《灵枢·经脉》篇中有六条阳经的经脉循行于面,六条阴经中手少阴心经的分支上连目系,其它经脉循行虽不直接达于面,但其经别的循行均至于面,因此也与面有一定的联系。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另外《灵枢·经筋》篇与《奇经八脉考》中也指出面与经筋、奇经八脉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特别提出的是任脉与督脉在面部上下交错相会,对面针的穴区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面不但与经络有关,并且通过经络与脏腑也有密切的关系。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赤水玄珠·虚损之法》有:“脾虚者,面黄肌瘦。”、等记载,可见面与脏腑在生理、病理方面也是息息相关的。在治疗上,历代文献也有相吻合之处,《针灸大成》说:“地仓主偏风口歪,目不得闭,脚肿……病左治右,病右治左。”,《新编中国针灸学》说:“水沟穴主遗尿、尿潴留”,这些都为新面针疗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面与经络、脏腑这种有机的联系表现在面部上,分布有脏腑肢节的反应点,其规律性好像一个背侧观的人体图,内脏部分则为正面观相对应的人体图。通过刺激这些敏感点(或称穴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就是新面针疗法的主要理论根据。
二、 穴区的划分
1、 头:前发际正中至眉心连线的中点。
2、 颈椎:眉心至鼻根处。
3、 胸椎:鼻根至鼻骨下缘的鼻背部。
4、 腰椎:鼻骨下缘至鼻尖上缘的鼻背部。
5、 骶椎:鼻尖部。
6、 左上肢:右眉处。
7、 右上肢:左眉处。
8、 左下肢:右鼻唇沟处。
9、 右下肢:左鼻唇沟处。
10、 肺:鼻骨的两侧。
11、 心:鼻骨的左侧中央。
12、 膈:两侧鼻骨下缘处。
13、 肝:右侧鼻骨下缘至鼻翼上缘之间。
14、 脾:左侧鼻骨下缘至鼻翼上缘之间。
15、 肾:两侧鼻翼处。
16、 外阴处:人中沟上端。
新面针穴区的划分多以人体脏腑肢节命名,故每一个穴位可主治相对应的脏腑肢节的病症,一般常见病均可应用。通过几年来不完全的临床资料分析,对中风偏瘫后遗症、胃肠病、呃逆、疼痛性疾病等疗效显著。
三、选穴方法:
①根据病变部位选穴:根据病变的部位,在面部选取相应部位的面针穴区。如头痛取头区;咳喘取肺穴区;呃逆取膈穴区等。
②根据中医理论选穴:根据祖国医学脏腑经络学说及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选穴。如胃痛选脾区,是根据“脾与胃相表里”的理论;皮肤病取肺穴,是因“肺主皮毛”之故;眼病取肝穴,“肝开窍于目”,依次类推。
③根据穴位敏感反应点选取穴位:人体脏腑肢节的病变在面部相应的穴区有疼痛、脱屑、丘疹、充血、硬结、色素沉着、等征象,这些部位即是治疗的部位。
四、.操作方法:
穴位确定后,常规消毒,视穴位处组织的厚薄及针刺的需要,选用30-32号、15-40mm的毫针分别采用横刺、斜刺或直刺的角度捻转进针,手法应轻柔,得气后可留针10-30分钟,中间行针1-2次,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
五、典型病案
① 中风偏瘫(内囊出血案)
患者,张润月,男性,60岁,农民。于1990年6月3日入院。
主诉:左侧肢体瘫痪六个月。
病史:患者六个月前下地劳动时突然跌倒而昏迷,不醒人事,经市人民医院CT查:内囊出血,经治疗后遗留左侧肢体瘫痪,查上肢肌力0级,下肢肌力1级。
治疗:新面针左上肢区、左下肢区,辅穴:秩边、足三里、曲池、外关。疗效:毫针刺入新面针左上、下肢区后,出现即可反应,上下肢均能抬高约尺许。配合体针,经治疗十余次后,患者已能步行,上肢远端功能基本恢复,唯肩关节前屈功能较差。
② 中风偏瘫(脑血栓案)
患者,张贯茹,男,农民。于1991年4月15日入院。主诉:左侧肢体瘫痪三个月。
病史:三个月前晨起时发现左侧肢体瘫痪,经静脉点滴蝮蛇抗栓酶,口服中药治疗后,疗效不佳,转入我院。
望诊:面色微红,伸舌时舌体偏左,舌色暗红,苔少而腻。
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清晰,脉象弦数。左上肢肌力2级,手指蜷曲,左下肢肌力3级。
治疗:左上肢区、左下肢区、辅穴:外关(左)、合谷(左)、中渚(左)。
疗效:毫针刺入左上肢区后,手指抽搐两下,两次后上肢活动较自如,手指可做轻度屈曲,十次后手指活动正常上下肢肌力恢复。
③ 面神经麻痹案
患者:赵明三,男,43岁,干部,于1998年11月17日就诊。
病史:因受凉而致右侧面肌麻痹二十余天,曾在某部队医院针灸、拔罐,口服维生素、激素(药名不详)等方法治疗无效后,转入我院。
查体:右眼闭合不全,眼裂约0.8厘米,用力闭眼时眼球转向上方,露出白色巩膜,右面肌板滞,鼻唇沟消失,口角歪向左侧,鼓腮困难,右侧额纹消失,不能蹙眉、皱眉。
诊断:面瘫(面神经麻痹)
治疗:毫针刺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均右侧),合谷(左侧)、太冲(右侧)平补平泻,导气法,针十次后,鼓腮不露气,鼻唇沟显露,口唇活动较好。然而贝耳氏症无变化,遂针新面针“肝区”, 直刺约0.2-0.3寸,捻转使局部酸困,针三次后眼睑闭合自如。
④尿潴留案
患者,蒋云霞,女,63岁,2000年11月12日入院。
病史:2000年10月25日患者被人推倒在地,三天后头脑不适,经某医院CT查:脑出血。用药十余天,尿潴留无法改善,护士导尿时操作不当,又引起血尿,家属十分恐慌,遂转入我院。
查体:小腹膨隆呈球,叩诊:浊音。
治疗:经插管导尿约1000ML,外观混浊(未留置导尿管),次日下午,小腹膨隆如就。遂针新面针“外阴区”,针后患者打喷嚏两声,排尿10ML,共计针刺五次,小便通畅。
⑤ 呃逆案
患者,卢天申,男,65岁,干部。门诊号:001273
主诉:不自主打膈两天。
病史:五天前,因急性胃肠炎静脉点滴输液(用药不详)后呃逆,呃声低微,时有发作。查:新面针“膈区”发白。
诊断:呃逆(膈肌痉挛)
治疗:毫针平刺“膈区”,一次而愈。
⑥ 急性肠胃炎
患者,杜建国,男,32岁,司机,1997年12月15日入院
主诉:阵发性腹痛,伴大便黄色水样物两小时。
查体: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正常,呈痛苦面容,面色黄白,腹软,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包快,肠鸣音亢进。依据病人不洁饮食史,症状、体征,诊断为“急性肠胃炎”,给于补液、抗炎、解痉止痛。腹痛好转约三十分钟后加剧,遂针新面针“脾区”,行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疼痛完全消失。
⑦ 头痛案
患者,张小芳,18岁,服务员,门诊号:001211
病史:头痛已两天,局限于枕后部,服A、P、C不能止痛。
治疗:取新面针“头区”,毫针平刺,留针五分钟,针后痛止,随访无复发。
⑧ 流行性腮腺炎
患者,王欢,女,11岁,门诊号:001001
病史:发热,右侧腮腺肿痛两天而就诊。T:38℃,右侧腮腺肿胀、发红、发热、压痛明显。查:右侧颊粘膜腮腺开口处显著充血。
诊断:流行性腮腺炎
治疗:取右侧新面针“肺区”,毫针平刺入,留针15分钟,疼痛大为缓解,针四次而愈。
六、小结
新面针疗法是根据中医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由于它腧穴少,容易掌握运用,其腧穴又包括了人体脏腑肢节的全部信息,因此治疗的疾病也很广泛,特别是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具有特色,不但临床疗效好,而且即可效应出现率也特别高。为此,我认为它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