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收藏!那些美到让人想哭的大明宣德炉
宣德炉是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细观宣炉之皮色,或如云烟氤氲,或如黄昏之霞, 有如观泼墨山水,亦有如望浩瀚星空……宛若当代视觉艺术创作,超乎想象地展现着宣德炉经历时间洗礼的隽永之美。
宣德炉,为明朝宣德年间创制的焚香之炉,通常用于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
铜和锡的冶炼技术,铜锡合金即青铜的使用,这些在商周时就已经成熟。据记载,烧制彝器时宣宗皇帝曾亲自问询工匠材质的问题,并要求十二精炼。为什么?显然是为了避免像商周青铜器那样生锈,那么精炼得到的自然就是纯度较高的红铜。为了让红铜不至于太软,必然要添加一些其他金属比如锡、铅,很可能还添加了部分黄金,这就是红铜宣炉表面若没有人工敷色就会自然形成黑色氧化层的原因。
宣德炉是明代宫廷制作的一种焚香之器。据文献记载,明代宣德皇帝得到南方暹罗国进贡的风磨铜31680斤,遂命吕震等人参照《宣和博古图》诸书及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烧制的款式典雅的器皿,设计宣德炉的形制,成功绘制成图谱一百一十七种,并命工部吴邦佐于宣德三年依图谱开炉铸造,当时共铸造出三千座;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风磨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在宣德炉底部铸有“大明宣德年制”阳文楷书方印款。铸成后的宣德炉色泽晶莹温润,透着珠光宝气,明末清初冒襄在《宣德炉哥注》形容它说:“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然而,由于文献对宣德炉的记载过于复杂和笼统,而又缺乏可以参考的标准器物,再加之宣德后的明、清和民国各个时期又出现了大量的仿制品,因此人们对宣德炉的认识一直真假难辨,不识其庐山真面目。那么真正的宣德炉有没有呢?又是何种面目?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宣德炉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解开这一历史迷团。
普遍被认为是明末文人杜撰,说法二却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说法二的最初出典为何处是《宣德彝器图谱》。尽管此书带有1428年的序,它的真实性却有待商议。早在1936年,Paul Pelliot便详细论证了《宣德彝器图谱》是后世的伪作。根据Pelliot的考证,最早提及此书的是清乾隆时期的杭世骏,他在1776年发表的一系列短文中提到了《宣德彝器谱》一书。同时期,《四库全书》的编委也见到了和杭世骏所述书名略不同的《宣德鼎彝谱》的文稿。该书分为八章,带有1428年的序。到了19世纪该书被扩充到20章。在1928年,该书最终定名为《宣德彝器图谱》,应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版本。尽管该书声称宣器器形仿自宋代的《考古图》和《博古图录》,然而从传世的实物看,很少器物类似《考古图》和《博古图录》所载。
宣德炉制作过程中加入几十种贵重金属,在冶炼的过程中,金银等贵金属浮于上方,所以正宗的宣德炉外层多为贵重金属元素。它的光芒内敛,所以咋一看上去显得平淡无奇,但细察之于平淡之中现奇光。真品基本上是以紫红色为基本色调,有红、黄、白、青、蓝、绿、褐等四十多种颜色,而且由于贵金属的成分不同,每只宣德炉的颜色都不尽相同。宣德炉的主要陈分为纯铜,所以即使经过常年的氧化作用,表面的颜色任然以紫红色为主。古人曾云:“宣德之妙,在宝色内敛珠光,外观澹澹穆穆”,宣德炉颜色之妙尽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