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血管炎病理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有这些?
白塞病血管炎在全身各部小至大的动静脉均可发病,可侵犯心、脑、腹腔和四肢血管,但以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最多见。深部和浅部静脉可以分别或同时发病,为血栓性静脉炎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动脉病变为动脉内膜炎和管腔闭塞,而后出现无脉症,或组织缺血、坏死和溃疡等;或因滋养血管病变后产生解离性动脉瘤,如锁骨下动脉瘤、髂动脉瘤等,并可因瘤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血管病变大多是渗出性,少数是增生性,有时两者并存。急性渗出性病变为非肉芽肿性渗出性炎症,中层弹力纤维断裂,内膜坏死,管腔血栓形成和外膜炎症反应。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周围组织水肿或脓疡形成。后期则以增生性病变为主,表现为内膜和外膜细胞增生,管壁增厚,血管周围明显纤维化。
白塞病血管炎表现为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紫斑、结节性血管炎、游走性浅静脉炎、色素沉着、肢体麻木、怕冷、间歇性跛行及静息性疼痛、深静脉血栓形成、浅静脉曲张及色素沉着等,均属中医血瘀证表现。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湿热毒邪蕴滞,《金匮释义》云∶"狐惑病者,亦是湿热蕴毒之病。"而湿热的形成有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是感受淫邪毒气,内因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尤以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致湿热毒邪蕴结于脏腑,循经络上攻于口、眼,下注于外阴,而引发本病。本病初期热邪内扰,湿毒熏蒸,其证多实,可见热毒炽盛和湿热下注证;中后期则正虚邪实,可见阴虚血瘀、脾虚湿困、阳虚血瘀和气血两虚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