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写作十日谈之解说词的临摹法

话说,书法和绘画中,初学者最初都经历了临摹,那么,解说词可以临摹吗?当然,而且,它本该就是必经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说词的门槛很低。当影像出现的时候,人们得以跨越时间、空间得到更多的知识,看到更多短时间无法一次性见到的奇观异景、场景活动,比如产品说明片、政策解读片等等。此时,它几乎就是在做一些文字资料的整合、翻译工作,要求的是通俗易懂。所以,解说词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更有利于传播。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本性,不断推陈出新才是任何产品立于不败之地的杀手锏。因此,创意才是所有产品的灵魂。

同理,解说词亦如此。如果说临摹能让你快速上手,创意便让你更上一层楼。而许多人常常忽略,创意的来源其实来自于不断地临摹+思考,而且,临摹不仅仅只是临摹同类片源的解说词,那只能做到堪堪入门,诗歌、散文、小说,甚至建筑结构、医学实验,或者说,只要与文字相关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临摹的范本。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门不拒绝抄袭引用的艺术的话,那么,解说词正是如此,它是一场各种信息的融合运动。通过融合,它奇妙的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形态。接下来,我们将分别在三篇文中展示从基础临摹到结构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日常积累——创意写作。

我们来看一下基础临摹,我记得自己刚入行时,做第一个片子是山西平遥的日升昌票号,五分钟的一个介绍片。当时,栏目制片人扔给我一张光盘,说里面是平遥县的旅游介绍,我比较笨,看完总觉得有些东西没记住,也搞不清楚前后顺序,就花了四个多小时把整张光盘的解说词全部扒了下来。且不说对随后的解说词写作有多少帮助,但当时,当所有文字清晰之后,整篇文章脉络立刻清晰起来,而这件事也成功的让我很快掌握了基础的结构问题。不知道有没有同行也做过这件傻事呢?这里特别要说明一下,影视作品的特性之一就是流动性。它就像一条河流,流过平原、湿地、高山、沟壑,如此,怎能清晰的记住河边的某一株草的特点呢?

因此,个人认为,扒词是临摹的第一步。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陆续扒了各种片子的解说词,包括片中出现的同期声,而这个工作让我受益匪浅。

    浅显的说,当你决定做某个命题的片子时,你可以找一部你认为呈现方式相似的片子,扒词。清晰的看清楚它的骨架后,照着它的样子将你所写的命题置换进去,OK,初步描红。当然,有些地方会不妥,况且,如果这样就完工的话,时常会画虎不成反类犬。毕竟,这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主体供我们来写。当然,如果真的出现同样的命题,我们就要换汤换药了,这个随后再说。

从业很多年后,你会发现,许多行活,也就是同类型片子,比如企业宣传片,事实上内容都大同小异。说句不客气的话,无论客户说多少要有创意,最终落实下来,终归都是那几个固定的方向。企业介绍、行业地位、所获荣誉、业务内容及涵盖范围、发展愿景。甚至到了城市宣传片都逃不脱,无非换成城市介绍(文化、区位、交通)、城市地位、荣誉、政府所作出的各项政绩以及发展愿景。而此时,我们要做的是转换,表现形式的转换,这就要求我们在扒词的基础上,学会分析。

如何分析呢?在此,我们可以找个例子来实际分析一下。相信大家还记得《舌尖上的中国》,当第一季风靡全国之时,可以说不但打开了了观众对全国各地美食的期待值,更刷新了影视行业对纪录片制作的新方向。

我们先来看它的分集题目,第1集《自然的馈赠》、第2集《主食的故事》、第3集《转化的灵感》、第4集《时间的味道》、第5集《厨房的秘密》、第6集 《五味的调和》、第7集《我们的田野》,从大自然开始,百转千回,又回归大自然,从分集题目开始,已经点明了整部纪录片所要阐明的方向,而总片名则是终点。既然是美食纪录片,那为什么落点却到了中国上呢?是的,借舌尖,说的却是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以美食引出传统文化,再延伸到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这是节目的精髓”。

这部纪录片没有直接告诉人们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是什么,而是从一个个普通人所做的与饮食相关的动作中来呈现。分集题目就像路标,将我们导向了最终目的地。就像北方网所评论写到,在以往的影像素材里,中国美食更多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结构,展现的是"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过程",能够看到的电视节目也多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在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中,中国美食更多的将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

因此,之所以《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最重要的是做了主题上的深化,不就事论事,同时,表现手法上多样化,除了传统纪录片的跟拍、同期声的大量介入,微观摄影都在“增强观众认知”上得到突破,占了一个“奇”字。

再来看它的解说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整部分七集完成,每集开篇首先概括了各自要点明的主题。仔细看过的朋友会发现,其实它的七集开篇引导语是可以连在一起的,而这些引导语就是这部纪录片的骨架。在这里,由于篇幅问题,我们仅说前三集。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仅提供了人身体所需要的,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司机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着转化的灵感。

大家连在一起读一遍,有什么感觉?它先提出一个论调,然后层层递进,分层阐述。如果把引导语比作论点的话,每一集的正片解说词就是运用了一个个人及其事件作为论据,不断佐证。等你七集全部看完,自然会了解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活价值观。正如毛泽东曾说过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吃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

”吃”一途,看似日常,却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这部纪录片分明说尽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世世代代的芸芸众生。由此,观众所感受到或心酸、或喜悦、或惊诧、或等等一系列的情绪都是影视作品在这期间与他们共同激发的化学反应。这里要说的是,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一定要留下让观众发生化学反应的空间,作为影视一部分的解说词也同样,话不可说尽。

在这里,我们不展示某集的全部解说词,请你自己在网络搜索,然后去看。比照成片就会发现,解说词要做的是逻辑清晰、顺畅,本身并不一定连贯性很强。或者说,看《舌尖上的中国》,就每一集的解说词而言,似乎朴实的过分,局部甚者是常识介绍。作为具有传播功能的影视作品,能让观众听懂才是王道。

再来说,什么是主题、题材和选题?解决不好这三个问题,连题目都命不了,又何谈什么解说词写作呢?一部片子的主题是它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它的灵魂,也是编导,或者说解说词创作者为全片总结的一句话梗概;题材是片子对外呈现的小节点标题,这是全片贯穿始终的线索,比如片中的食材松茸、腊肉、蒸这种制食物的方式,而对应的选题则是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是卓玛上山采松茸的辛苦、苗家人如何做腊肉、尼西人如何用黑陶蒸食物,它们是这部片子的每一颗珍珠。

分析完之后就是摹写了,假如你现在的客户是一个食品企业,那么,你可以从《舌尖上》借鉴写出一篇15分钟宣传片的解说词吗?

先总结出你要表达的主题,定好题材,找好选题,开始吧!

有人要说了,说了半天纪录片,怎么又说要写宣传片的解说词呢?事实上,这里还应该加上一个专题片。在现今,所谓创新,几乎是类型、表现手法的融合了,就实操而言,客户不会严格的和你明晰他要的是纪录片或是宣传片、专题片,即便他说了某个类型,你也不能全然相信,你还得在沟通中领会其真实意图,这个我们在以前的文中做过解读,在此不赘述。

最后提一句,为什么要选择这部纪录片作为临摹的样片呢?在我看来,它的分集题目同样预示了我们写解说词的三部曲,我们从大量的素材中搜寻到表达的主题,如同自然的馈赠,只要你用心,总会找到不一样的素材,而题材便是那纷繁的主食,但我们还要学会运用转化的灵感,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用时间,在文字创作的厨房里,调好每一篇作品的味道,最终讲好一个个故事,让每一个选题服务于我们的主题田野。这将是最适合的解说词。

下一篇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人物与事件在片中又是如何完成统一的,以及怎样忘记那些自豪而空洞,激情四射而语焉不详的解说词。

PS:《影视写作十日谈》目录

导语:与世界链接

1、如何识别客户的真正意图

2、解说词的结构及破题技巧

3、解说词的风格创新

4、解说词临摹法

5、解说词对人物与事件的解构

6、解说词中的创意写作

7、微电影剧本故事提炼法

8、微电影剧本中如何协调戏剧与宣传的关系

9、微电影剧本中的动作叙事应用

10、倒推策划方案

(0)

相关推荐

  • 纪录片《风味人间·风味之旅》解说词文案全文整理

    纪录片<风味人间>解说词文案 在全球日益同质化的今天,美食依然执着于自己的方寸之间. 当我们从更大.更小.更远.更近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星球上的美味,你会发现人类如此相通,又各不相同. 穿越 ...

  • 我拍纪录片(2)

    我的原创大型系列纪录片<神鸢中国行>第一集<神鸢在行动>.大型系列纪录片<大玄奇>第一集<水传奇>和大型系列纪录片<大东北>第一集<一 ...

  • 影视写作十日谈 之解说词的结构及破题技巧

    文:子安 解说词的撰写可以说是一名职业编导的必修课.然而,这项工作几乎毫无积累可言,无论你做了多少年,当一个新的项目出现在眼前,我们就像一个旅行者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必须从零开始,熟悉地形,了解他的方 ...

  • 《影视写作十日谈》之解说词的创意写作

    文:子安 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恍惚雨后春笋般突然之间就冒出了一大堆的能人异士,在"某道""某登"的渲染下,仿佛不听那些高人之言,我辈就像混吃等死般过完这一 ...

  • 《影视写作十日谈》之解说词中对人物与事件的解构

    文:子安 因为陌生,所以好奇,因为未知,所以盲目崇拜.这就是作为影视工作者所存在意义.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行业,当人们浸淫其中,很快就会成为它本身的一部分,熟悉到足以认为一切都本该如此,再无新意. 而 ...

  • 《影视写作十日谈》之解说词的风格创新

    文:子安 生命中没有意外和巧合,每样事物都有着自己的频率,你看到的每个人.物.色彩,听到的声音,遇到的每件事,感受到的人生瞬间,都是由于在一个频率上才会交集,才能产生共鸣.同样,你要想吸引什么,就应该 ...

  • 《影视写作十日谈》之如何识别客户的真正意图

    文:子安 所有人都想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图,然而,不管你是否表达清楚,对于听者而言,他总是有可能和你所表达的意思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是的,不论你是甲方还是乙方,请谨记. 此次,我们聊的正是影视写作前期沟通 ...

  • 《影视写作十日谈》之与世界链接题

    文:子安 庚子开局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毒霾一般笼罩华夏,强迫我们开始反思一直以来的生活模式,如何才能重建生态平衡......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生命个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恐慌.迷茫.无措.不 ...

  • 名家谈写作 | 史铁生:写作四谈

    如何读书.写作,以及评判一篇文章的优缺,大家见地各异,主张不一.鉴于此,中国作家网特推出"名家谈写作"系列文章,让古今中外的名家与您"面对面"倾授他们的写作经验 ...

  • 史铁生:写作四谈

    史铁生 史铁生:写作四谈 1.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 ...

  • 穿越埃及十日谈

    ▲ 神秘的阿斯旺.努比亚村落 辉煌雄伟的底比斯帝王宝藏 碧蓝澄澈的红海 古老繁华的开罗 努比亚村→阿斯旺 卢克索→红海→开罗 沿尼罗河而下 开启一场美妙的埃及之旅! 努比亚村+阿斯旺 努比亚村 涵盖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