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华║一条鱼勾起的往事

  那天,我想到女儿刚考完了期中考,傍晚下班后急急忙忙往市场买了条鲳鱼,又精心准备葱、姜、蒜诸样配料,做她爱吃的清蒸海鱼。晚餐的时候,大概看我吃鱼吃得精精有味,女儿突然停住了筷子,好奇地问道:爸爸,怎么你那么爱吃鱼啊?是的,我极爱吃鱼,为什么呢?我心底也细细想了想,并非是为了想通过吃鱼变聪明,那么,究竟是什么呢?这样一个平常的晚上,一个普通家庭的晚餐,这条鱼这个问无意中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往事瞬时如潮水一般涌上心头。于是,我把有关鱼的往事理了理,和女儿说道起来。

  那时改革开放不久,家里尚未富裕,父亲是小学教师,教书之余,费尽心思打理着一口小池塘。每年年头,在上年年底清理过的池塘放进几批鱼,上年超过两斤的大鱼一批回放,一斤多的草鱼放一批,几两到几斤重不等的鲤鱼、鲢鱼、雄鱼等各色鱼又放若干。到四、五月份,蔬菜种类还不丰富,肉又不常买。下午一下班,父亲就常常带上工具到鱼塘钓鱼。如果钓到两斤上下的草鱼,就洗剖干净,刮鳞去刺,薄薄地片成鱼片。待一锅白粥煮开了后,下鱼片到粥里,洒下姜、蒜、胡椒、盐等调味,等待五至十分钟,鱼香便弥漫开来,最后撒上葱花,粥便好了。粥还没好,我早已满心欢喜地准备好了一家人的碗筷。鱼粥端出来的时候,一家老小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嗞溜、嗞溜”吃个痛快。在物质不太丰富的年代里,靠着鱼的滋养,我爱上了足球运动,练就了一身腱子肉,良好的身体条件又激发了我的学习劲头。那时候,鱼是最好的蛋白质来源。

  到了秋收割稻子的时候,家里劳力不足,就要找邻里来帮忙收割稻子。父亲就叫上朋友,带上鱼网到池塘网鱼。收网后,父亲会先挑选大草鱼出来,斩头尾、剔骨去刺、切成鱼块。接着手持两把菜刀把鱼块剁碎,持续剁鱼半小时左右直至成鱼泥,这时候,就能听到“得得得”菜刀与砧板碰撞的声音。然后是加一勺半盐和一勺猪油,再手动顺时针搅拌,待山泉水煮开,用汤匙把肉泥舀成团下水。当一个个肉丸浮起来时,鲜甜柔韧、香味浓郁的“吴氏肉丸”就做好了,这时候趁热吃最好了。父亲马上趁热先给爷爷盛上一碗,爷爷就满意地细嚼慢咽起来,还一边说:“还是现在好,以前吃不饱。”部分鱼肉成块香煎,剩下的头尾、鱼肠、鱼泡和鱼骨加上新鲜豆腐熬成浓汤。这样,一顿简单而丰富的“全鱼宴”就成了。向阳山前白鹭飞,小溪流水草鱼肥。秋天的鱼体态丰满,肉质肥厚,细嫩而鲜美,营养更加丰富,辛苦劳作的邻里们大快朵颐、一时觥筹交错,这一天就是大家幸福的一天了。那时候,鱼是融洽邻里的重要媒介。

  高考的时候,因农村中学没有设置考场,我们全班提前从乡下坐车到县城重点中学考场附近的旅馆住宿备考。第一天考完的那个晚上,父亲托城里住的小姨带来满满一大保温盒宵夜——鱼丸汤,说是考试费神,吃鱼补脑。我和同住的三个同学分享了美味的鱼丸、鱼汤。可能是充满亲情味道的鱼汤缓解了考试焦虑,说也神奇,吃过鱼丸汤,大家都发挥得不错,结果都考得比预料的好,自己更是幸运地考上了之前不敢想的提前批本科。读大学时,离家远了,想家的时候,潜意识里就会想吃鱼。那时偏爱饭堂的鲶鱼蒸咸菜,只需两块钱就有一份,经济实惠还下饭。那时候,鱼是最好的亲情纽带。

  毕业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家里条件慢慢好起来了。自己在县城工作,父母从乡下来,一家人跑饭店里,吃各种鱼,什么蒸海鱼、焗鱼头、剁椒鱼、鱼羹……吃鱼已不是什么难事。只是,印象中很少吃外面的鱼丸,内心觉得还是父亲的鱼丸正宗好吃,别人做得再好,吃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可能缘于自幼以来的鱼情结,闲暇时候,自己也会琢磨各种鱼的吃法,亲手做上一盆子酸菜鱼,或者清蒸海鱼什么的,总希望家人爱吃鱼、多吃鱼、吃好鱼。是啊,多少年来,我这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一代人,吃着鱼成长起来了。从吃父亲做的鱼到自己成了父亲做鱼给孩子吃,正是普通家庭从贫穷到温饱、小康的转化过程,又是国家开放发展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可以说,鱼见证了我一家的奔康之路。

  人说年年有鱼,鱼是富足的象征,鱼又可传情达意。几十年来,我和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可能是上面说的种种因素吧,导致现在三五天离不开鱼,无鱼不欢啊!”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又给女儿夹了一块鱼肉。“哦,原来如此!”女儿边吃边听,脸上露出那种解出难题的愉快表情。

  时至今天,无论何时何地,每次远行,每当吃鱼,我总容易触景生情、望鱼而喜,想起过往种种,对比今时富足,总想感慨一句:人间有鱼,幸甚至哉!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拍摄作者 授权发布。

编辑:夏鸥;校对:李有强;

策划:阿帆;责编:廖秋香;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作者简介

吴文华,梅州市梅县区梅西人,文学爱好者,笔名文兮,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专业,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梅县区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南方日报》、南方+、《南方公路》、《梅州日报》、《梅州青年》等媒体刊物发表图、文若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