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按照你的思考路径展现的

发起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似乎是人类走向智慧的阶梯,然而超越内缩的观察方式来看,发起问题的心恰恰是人类走向迷惑的痕迹。人类自以为解答问题就能够真正的去明了问题、解决问题,却没有意识到知晓造成了人类思维的内向收缩,问题的心本身就是一颗内缩的心,思想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的本身就是他自身创造出来的。

我们为什么会发起一个问题,然后要解决一个问题,是否是意识空间收缩了然后共生了一个认知,继而引发了一个问题。如果另外一个人在问题之内回答你,那么这个回答就是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这个答案在问题同步的空间里产生的,就像一个人问为什么2+2=4,你回答他因为1+1=2。如果意识空间不收缩,那么他就不会问出一个问题,他也不会受这个问题所困,思想处理问题本身就是自创自证。知识作为思想的结论天然就是内向解释的,而这种解释实际却是一种既定空间的默认的,知识天然就不可能达到对问题真正的了解。

意识的收缩与因收缩所产生的问题是对应的,问题的真正的答案就在问题里面,它的答案就是这个问题是如何发起,其它的解答都是相对的解答都是基于预定假设的解答,这是一种内缩的解答,内缩的解答并不是真正的解答。我们问出的最为复杂的问题是宇宙是怎么样形成的,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不管你怎么回答都不对,现在科学家给的宇宙学解释是一种内向的无效解释,他刚好对应这颗收缩的心智,因而他只解释了一种可能性,就是产生这个问题的可能性,宇宙有着无数的可能性,宇宙是如何生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哪里?它的答案就是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意识收缩路径而产生了这个问题,宇宙对我们显现的样子就是我们意识认知内向收缩或扩张的路径。所以对于宇宙是怎么样产生的这样的问题,当你发问并且试图回答时,你永远无法了解宇宙最本质的真相,你会得到一个自证性的答案,刚好对于一个产生它的空间。而当你没有产生疑问时,你是直接明白宇宙真相的,因为你就是那个无限存在本身。当你产生认知的时候,你就无法了解最本质的宇宙,因为认知就是感知空间收缩。因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所有的认知都不是最本质的“道”,认知就是收缩,而“道”是整体,“道”就是基础元素。

思想困在自造的圈圈里面,知识就是跨越性、组合性的去理解外境,知识实际是一种黑暗,而“不知道”恰恰是对整个空间的了解,不知道却是真正的明白,不知道才能真正的使问题消失。

认知意味着前提假设,意味着主客之分,任何概念没有它不是的另外的部分,那么他本身就不会存在,知识必然是一种分裂的相对关系,任何整体都不可能产生认知。知晓是两种有限空间之间制造的数学结构关系,当一种认知结构开始以自身为基础观察时,知识就产生了。客体对主题造成的数学结构关系就是认知,当这种结构关系比较近,我们便容易发现对方。就比如,如果以原子的眼光看世界,它能看到整个宇宙,如果以砖头的眼光来看世界,那么它就只能看到房子,高楼大厦,我们的生理结构可以听见声音,然而很多动物却可以听到超声波。

思想认为自身接受到的是全部的信息,他会不断的验证自身的正确性。我们就会离真相越来越遥远,直到我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认知不断的以自身为基础来接受信息,然后继续构建自己,这会造成自身复杂度的增加,他会把同一个方向的信息都纳入自己,导致他的默认基础极其庞大,导致他只能了解超越这个认知基础复杂度的信息,心灵的认知以自身为标准,问出了很多对我们自身来说很简单,但是却远远偏离宇宙本源的问题,我们会问宇宙为什么变得复杂?假如宇宙本源意识是1,那么我们的意识空间经过收缩,就变成了0.1234567,然后0.1234567就说我可以理解0.12345678,但是我理解不了1,1是多么的复杂啊。宇宙的基本构成必然是最简单的1,但是我们的叠加度已经偏离基本太远了。

我们观察到的宇宙构建在知识之上,而我们的知识是整个宇宙意识的一部分可能性,因而显现的宇宙必然是整个宇宙架构的极小部分,如果知识不存在,以基础元素去感知,那么整个宇宙就必然是没有分别的。

在思想的背后必然存在一种非知晓的整体意识,整体意识不分主客,因而不在描述的范围之内,任何知晓性的描述都不是“它”。当整体意识开始收缩,那么描述就可以发生了。假设空间的底层是一种基础元素,而能量就是基础元素之间的相互连接,无知的连接就是寂静的,当这种连接开始扰动,有限的层次化连接就产生了,叠加就产生了。基础元素是宇宙的背景,它无法显现它自身,就像如果全部都是绿色,那么绿色就无法显现,因为它就是让一切存在的空间,而能量的扰动把基础元素给叠加起来,形成表面上持续存在而实际是反复浮现的物质和衍生的认知,一切的显现都是基础元素不同叠加结构之间的数学结构关系。就像计算机的层次化的二进制电路结构,虽然计算机的电路背景不变,但是它可以装载无数的运作结构,这些运作结构可以对我们的世界做象征性的描述。

如果宇宙是全息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包涵整体,那么宇宙必然是有一种基础元素组成,基础元素必然就是初始宇宙意识。基础元素是无法正面描述的,所有的正向表达都是建立在局限空间里的,超越思想局限的整体是不可正向描述的。万事万物的显现都是基础结构组合之间的数学结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建立在某一基础上的数学结构对比,就比如声音与颜色,声音与颜色有千万种,区别就是不同的频率与不同振幅的波。看似似乎不相干的事物都是最基本单位的不同的数学构造,这些构造并非是一种平坦增加的构造,而是一种层次化的体系构造。

人类靠自己的聪明发明了数学体系,完美无缺的应用与我们的生活,物质世界已经离不开数学,因为它可以演算一切物质现象,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数学来描述。为什么?

是否是因为数学反映的就是层次化的比较。数字本身就是人类的发明,这种发明完美的反馈出层次化的相对模式,所以数学可以恰和到万事万物当中。

我们的科学家试图用第一因加上一个方程式来描述整个世界,但是任何方程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等效的,对于数学来说因为任何公式都是等效的,局部可以全息化整体,因而描述出的世界都是一种平等的可能性。科学家的方程式只能描述我们感知到的这个世界的发展历程,但是这个历程与其他历程是等效的,任何公式都是建立在现有的发生与观测的基础上的,当意识空间扩展感测的范围扩大,现有的公式会成为一个特例。对宇宙演化的物理上的解释是片面的解释,解释者本身就是需要被解释的对象,解释者本身就是一种可能性。解释者给出的解释只是一个极其微小的解释,刚好对应他自身预定假设的正向解释,从解释者自身来看这种解释是对的,超越这个本身就是一种可能性的解释者来看,这种解释本来就是一种自造的幻想。物理上无论怎么解释,都是在应对收缩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宇宙的演化就是心智的演化,他朝向心智运作的方向,在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地像一个盒子,天像一个锅盖,世界万物就在这样一个神造的世界里面,这种看法对于当时的观测范围是对应的,可以解释所有我们当时看到的现象。后来由于观察范围的扩大,我们又发现地球是圆的,再到地心说,日心说,再到牛顿的力学理论下的世界观,人类用越来越精细的理论解释了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到如今人类相对论的出现,为人类扩展出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这个范围已经超出了我们常规的认知范围,变得不可思议起来,就像当时地球是圆形的假说对当时人类观念的冲击一样。这些理论的进步实际就是不断的撤除默认基础,就比如相对论撤除了牛顿力学对于平直空间与空间与物质独立的默认基础,将空间、质量、时间、运动再做进一步的统一,他们的区分是因观察本体的叠加度的不同而产生的。最终所有的区分的最底层是统一的,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源自基础背景元素不同的叠加形式和因观察者造成的局部显现。但是相对论仍然不是最基本的存在,现如今已经有迹象表明很多现象超越了相对论的描述,在微观世界相对论并不适用,相对论的数学结构是对的,因为相对论是描述向宏观显现的过程,宏观的存在就是微观本质的相对结构关系,显现只是基本元素叠加度运动缩小的表现形式。

空间、物质、运动、显现、时间的统一性

这个世界的底层就是基础元素,基础元素的整体存在是不显现的,显现的本质是相对关系,是叠加结构的震动,所有能显现出来的都是叠加模块之间造成的相对数学结构关系。空间代表不显现,而物质就代表显现,因而空间代表着宇宙意识的本质即平坦的基础元素,能量就是基础元素之间的相互连接,能量连接的起伏破坏了基础元素整体连接的平稳度,也会导致基础元素链接的层次性叠加,这种层次性的叠加致使相对关系得以显现,而物质显现的本质就是相对关系,因而物质的本质就是基础元素之间的能量波动。在微观结构中基础元素间有其最小距离,及能量的固定连接断裂速度,及不连续的连接形式,因而微观领域中的空间、时间、粒子状态与位置的显现表现出不连续性。

光速相对于物质世界显得很怪异,因为基础元素之间的能量的连接速度就是光速,而光的传递是基础元素之间最简单结构的能量的传递,因而光速失去了叠加性。而物质的运动的现象是叠加能量的整体的波动,在微观领域物质以概率波的形式可以同时存在任何地方,其整体朝向一个方向的存在时其具有显现性,当其能量全部朝向一个方向显现时,其表现性上就是以光速运动。其整体能量朝向某个特定方向的显现会对应其概率变小,整体全部朝向一个特定方向运动其概率将趋近于零,其时间性上的表现就是时间变慢,因而有质量的物质其速度越接近光速其时间越慢。各种相互作用的本质是“场”,而“场”的本质是基础元素的不同链接结构。观察者越是趋向于宏观显现的信息量越少,在这变小的空间中,观察者只能看到相对关系中所有可能性中的一个层面,因而在宏观的表现上我们就造成了物质的运动,或者是物质造成了物质的相对运动。而实际上并不是我们真正的移动了物质,而是我们或物质缩减了显现的空间。

显现、时间、运动是纠缠在一起的,绞合在宏观现象中。数学只适用于正向收缩性的描述,描述一种层次化的结构,数学可以描述物质的显现性,描述宇宙各种显现属性的转换关系,然而显现不是存在本身,用数学的方法推演宇宙的终极解答是办不到的。

能量在基础元素的海洋里起伏波动形成各种物质现象,这种能量的扰动,让物质的存在上具有波动性,而在其相对关系的显现性上又呈现粒子性。因而当你不去观察物质的时候物质呈现一种波动性,而当你以更细微结构(如仪器或眼睛)去让相对关系显现出来时,物质又呈现出粒子性。

一块石头的存在来自于石头所产生的视觉信号、触觉压力信号等多层次信号的共同感知,除了这些不同感知层次的相对关系外,石头实际就是能量的暂时聚集,他的内在空间很空,但是相对于人眼的感知结构来说石头是实心的。因而物质的显现的只是相对对感知层次的相对关系的集合。石头中所包含的信息是非常庞大的,而其相对于人类感知所显现出来的只是轮廓、触感对于感知本体有关的少量相对关系。

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建立在收缩心智的方向上的,对于一颗不向内收缩的心智来说时间是不存在的。一切的发生都是一种可能性相对关系,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已经存在的可能性。宇宙依照意识的收缩方向而显现,而我们认识的宇宙只是一个显现出来的可能性。时间真的只属于现在的我们吗?如果真的是那样就太不可思议了。如果我们能感受到心理时间,那么就证明我们发现了宇宙的一种缩小的可能性。物质时间的存在必须界定一个局限的物质空间,我们所生存的三次元空间就是局限的,因而物质时间对于这个三次元空间是存在的,超越三次元空间来看,时间与空间的展现是一体的,展现就是相对关系,因而在宏观显现必然表现出时间特性,方向性展现的局限空间就是时间。从基础元素背景来看,并不存在时间,并没有时间在向前奔流。一切可能性都已经存在着,这个世界并不是从无到有,从过去到将来发展的,而是各种相对结构关系被显现出来,所有的发生的都是相对的结构关系。当相对的结构关系沿着自身的默认性基础越来越缩小时时间就产生了,我们的心灵不能承受所有的可能性,而只能接受一个狭小的信息范围,然后把这个范围叫做过去和将来。未来和过去的所有可能是同时存在,只是此刻的收缩意识和由物质构造的身体结构降低了他看到的过去与未来的可能性。各种可能性与各个时间点都是在同一个绝对背景上展现,对于这个绝对背景来说时间是不存在的,一切显现都是运动的相对关系。

显现是对感知叠加度的相对关系,显现与感知本体所受到的扰动有关,显现的频率与感知本体的的叠加度与速度有关,感知本体的叠加度越强,其被扰动的难度越大、概率越小,因而世界对其显现的频率就越低,时间的流速就越慢。感知本体运动越快,其被信息波追上的速度就越慢,因而显现的频率越低,时间的流速就越慢。

存在的本质是显现,宏观现象是微观运动极其缩小的一个相对关系。发生了什么取决于本体怎样去看,看的结构决定了发生的事件的范围,现实世界依照意识的收缩路径而显现。

观察者共生于他的感知空间,因而不论观察者怎么做他都是有道理的。当观察者内向叠加时大量的可能性就坍塌了,当观察者简化自身叠加度结构时所有的相对可能性又恢复了,观察者本身就是可能性的坍塌,观察者的收缩使事实表现出来,观察者会看到一个越来越收缩的世界,并认为那个世界就是全部,宏观的现实世界就是在微观的各种可能性中穿插展现。宏观物质世界表面上是一种连续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微观世界各种可能性被发现的过程,我们观察到的物质现象取决于我们身体机能的物质结构基础及心理意向基础,我们情感的体验则取决于我们的默认的记忆结构,记忆结构是全体认知可能性中的一个固化部分。

知识可以使观察着去发现现象,却无法回溯现象的本质。知识代表着内向收缩,代表着


相对的关系。通过知识来了解事实就是自我迷惑,我们误以为知识是正确的存在,而实际上知识自造了现象的发生,知识自造了自身的自证正确,知识自造的显现不是唯一的存在,发生与未发生是平等的,我们所记忆的发生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显现,意识的内缩运动共生了它所看到的世界。


这个宇宙为我们圈套了一个完美的认知表达实现场地,宇宙正在做自我体验与自我发现的游戏,意识的固化结构决定了世界的显现实相,宇宙的整体运作是如此的宏大又如此的契合完美,简直不可想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