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质量: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紧迫任务
关注质量: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紧迫任务
刘国明
(烟台师范学院教务处,264025)
[内容提要]本文从考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入手,分析了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新时期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性,提出了解决教育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毛入学率 大众化 教育质量
世纪之交,伴随《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出台,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宏伟蓝图。从此,三五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连续扩招,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高等学校在学总人数从1998年的340万人猛增到2005年的2300万人,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赫然跃居世界第一,2002年成功跨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繁荣的背后,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同经费的有限投入、在校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同管理方式的相对落后、大学建设的超常规发展同社会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日渐显现。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紧张,师资队伍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正视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现状,转变教育理念,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是目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呼唤。
1999年中央提出高等教育大发展号召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已经连续六年持续扩招。据统计,我国普通高校1998年招生108万人,1999年为159.68万人,2000年220.61万人、2001年268.28万人、2002年320.50万人、2003年382.17万人、2004年447.34万人、2005年504万人,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的340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由1998年的9.8%,扩大到2005年的21%。按照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学说,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进了大众化阶段。
二十世纪末,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加大,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也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在这双重需求的背景下,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部署,从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平均年增长率超过2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每年两个百分点的速度高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轨迹,高等教育都是依赖或从属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经济为高等教育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完全是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进行的。高等教育是对社会需要的主动的、自然的适应,表现为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质量的基本同步变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带动了经济的复苏,各行各业对各类人才需求量加大。我国的高等教育正是顺应了这一需要,获得了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更多时候体现的是一种政府行为和行政命令,主要靠行政机制来调节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国家对各类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扩张,也主要是通过各高校的内部挖潜、扩大招生规模来实现的。受当时经济状况的限制,创建新的高等学校只是个别或者说是占有很小的份额,依靠高等学校内部挖潜依然是主要渠道。扩招过程中,始终把15%的适龄青年毛入学率作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分年度采取行政手段来完成。国家制订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虽然考虑了当时的高等教育状况,采取稳步推进、分段实施的策略,但受到教学条件、师资状况、财力投入等因素的影响,高等学校无不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思想准备不足,设备投入不到位,都将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和结构的失调,从而影响高等教育总体社会效益的发挥。各类高等学校由此吸引了大量社会投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原本平静的校园立时焕发了生机。然而,短期的过度膨胀,也使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急速扩招带来了大学生人均教育资源的下降。
在大扩招的背景下,高等学校都将扩大规模、加大收费力度,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作为应急策略。虽然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不断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高等学校也想尽千方百计挖掘潜力,改善办学条件,但由于规模增长过快,生均教育资源与扩招前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项调查显示,扩招后的第二年高校生均教学用房下降了 2平方米,校舍下降了6平方米,占地面积下降了22平方米,图书数下降了33册,教学仪器设备经费下降了500元①。我国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2003年比2000年有所下降。2003年生均教育经费为14963元,比2000年的15974元减少了1011元。生均事业费由2000年的12815元降到了2003年的12148元,减少了667元,而在校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数2003年却比2000年增长了一倍,由2000年的586.21万人达到了2003年的1173.69万人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教学资源短缺的矛盾日渐突出,久之将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师资紧缺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在教学效益的计算中,一般认为师生比1:14对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是较为适宜的。扩招后,一些高校的师生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据2001年的统计,教育部71所高校平均师生比为1:18,200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河北省27所高校师生比达到1:17,湖南省平均达到1:15,有的高达1:40。师资的严重不足,导致教师工作量加大,教师周课时20节的十分普遍,有的高达40节课,一人承担3门课程以上的教师占60.2%③。过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疲于应付,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和知识更新。另外,师资结构也越来越显现出不合理的情况。伴随扩招进程的全面推进,学校升格成为了一种潮流,一些中专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升格虽然都经历了严格的评估,但迫于扩招的需要,一时难于添置办学设施,改善师资条件。一些教师转眼之间由中专教师变为高校教师,其职称结构和学历要求,都与高等教育相距甚远。低层次学校的盲目升格和高等教育门槛的降低,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产生了怀疑。“入的是高校的门,接受的却是低等的教育,”有人不禁要问,这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给我们的实惠?
3、扩招收费助长功利观念,导致了学校办学理念上的偏差,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据统计,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人均学费为2769元,比1998年增长10.3%。2000年各地高校收费猛涨,普遍提高15%左右,有的地区提高20%。内陆省份已超过4000元,其中高职每年人均7500元,艺术类、民办院校则高达10000元,2001年至2003年又有不同程度提高④。扩招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日渐显现。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左右,有的还不到这一比例,而世界平均水平已超过5%,这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是极不相称的。国家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紧张,很多高校选择了高收费。这一方面加剧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学校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短期行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4、大学生就业困难加剧。2000年以来,高校每年以10%的速度扩招,几年下来就业的压力逐渐加大。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增加就业岗位、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受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吸纳毕业生主流的企业容量有限,导致扩招生难于如期就业。一方面大学扩招为社会准备了大量的高层次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难于招聘到适合的大学生,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应当引起高等教育管理者的注意。由于长期找不到合适岗位,容易使学生产生怨愤,“不读书找不到工作,读了书也找不到工作”,人们对高等教育信誉的丧失影响到对政府的不满,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5、大学生源质量的总体下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更多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学生构成成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招生人数增加,大学生的入学文化成绩有明显下降。有人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做过统计,扩招前后的差别是比较大的,扩招前通过率大都在80%、50%以上,而目前通过率有了明显的下降,有的学校四级通过率只有40%,六级更低。由于硬性的干预和快速的扩招,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只是从数字上完成了过度,教育投入、设施配套、师资力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教育质量的提高还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三、进入大众化以后,提高办学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命线。进入大众化后,人们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愿望更加迫切,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离群众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1、转变质量观念,注重培养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各类人才。精英教育培养的是顶尖级的研究型人才,大众化教育的培养目标要进行新的定位转变,不仅将眼光盯在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上,更多的要加强对适应各层次需要的技术操作人员、一线技术人员的培养,使之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各行各业的需要。现在,高级蓝领工人或一线管理人员是就业市场上最紧缺的。一项产业工人技术素质与需求趋势的调查显示,在济南这样的中心城市,“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一些企业为招不到掌握劳动技能的工人大伤脑筋。前不久,深圳已有钳工身价超过硕士的报道。这样,就需要大学重新进行适应性定位,根据需要确立新的培养目标。要根据生源情况,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从精英教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大众教育的质量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不同需要的各层次人才。
2、建立教学保障机制,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教育质量不高,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毕业生素质的下降。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高等学校教学的现实任务。“质量”指的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高等教育的质量则体现为高等学校产品或高等教育工作的优劣程度。高等教育质量也离不开市场的检验,不能培养高质量人才,高等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要紧紧把握市场脉搏,运用行政手段和市场调节,不断提高管理效益,增强学校的自我约束和人才质量,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美国政府为了激励学校在生源和科研上的竞争,将教育经费实行按学生数量和科研项目分配,这样一些生源好、科研占据前沿的学校就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就是一种导向,这种导向是由完善的市场机制建立起来的。当前,在我们国家要制定教学质量的相应标准,建立高等学校质量保障体系,以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各地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制定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细则,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各高等院校要重视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完善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要通过对教学过程评价和监督,促进教学计划的实施。要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社会需求,确保培养目标紧跟时代步伐。
3、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质量的优劣,师资是关键。师资是影响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竞争更加激烈。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生的竞争,学生质量的竞争,如果高校培养的学生被社会广泛认可,用人单位满意,就业状况好,这样的产品就是优质产品,否则就是伪劣产品。因此,高等学校要树立质量意识。在当前的招生体制下,作为生源的原材料选择是相对被动的,教学环节和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部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05年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全国高等学校平均生师比达到14:1左右,教授、副教授岗位占专任教师编制总数的比例教学科研型高校一般为45-55%,少数学校可以达到60%左右,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一般为30-40%;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教学科研型高校达到80%以上,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达到60%以上⑤。2004年1月,教育部又发出通知规定了本科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合格指标,包括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0%⑥。可见师资的配备,教师职称结构和学历层次对高等学校办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部硬性规定高校教师的配备标准,并施以定期评估检查,将无疑会对改善学校教师的构成,提高师资水平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校也要在现有教师状况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师资培训,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源后劲。要制定引进人才计划,吸引高层次人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要通过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建设,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目的。
4、加大投入力度,确保高等教育经费到位。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的机构,大学培养出来的优质人才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学校要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计算机房等,这都需要资金的投入。
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设施滞后的局面,是当前大扩招形势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教学条件的评估,动用必要的行政手段,下大气力促使学校领导真正重视教学基本条件的改善。学校要主动同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生均教育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产学研结合等途径,吸引和筹措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进行教育投资。
5、加强宣传发动,确保生源质量。
生源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应当承认,优秀的考生更易成长为人才,所以各高校都普遍重视生源质量问题,都在每年的招生工作前期展开强大的宣传阵势,积极争取优质生源。要创新宣传方式,不断改进招生宣传、咨询的传统做法,采取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使之受众更广泛,时效性更强。要继续巩固原有生源阵地,开展全方位的宣传,也要有重点地开辟新的生源地,在新投放计划的地域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以做到以点带面。通过招生宣传,提升学校的品位,在中学、在考生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确保生源质量的稳定提高。
辉煌的“十五”,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国民整体素质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上大学的梦想得以实现。教育部2006年度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规模扩张及时调整到提高质量上来。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困难将会逐步得以解决,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学必将在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同时获得健康发展。
注:①、③张应强、刘在洲《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保障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3.6)
②王红《我国普通高校经费状况与地区差异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5.8)
④张殊《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中国学术论坛2005.4.14)。
⑤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教人[1999]10号)。
⑥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
该文发表于《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