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读懂:鲁迅,永不过时的民族魂

上学的时候,老师在讲述鲁迅的时候,总是会说这样一句话:“鲁迅是匕首,是投枪。”老师的言语,大抵是称赞鲁迅先生所写的杂文。

我们那时候听得似懂非懂,只觉得先生的文章很犀利,很会讽刺又幽默,富有战斗精神。

到了中年以后,我又重新拜读起鲁迅的著作。一篇篇读下去的时候,我不禁悚然一惊,原来,我们上学的时候,连先生思想的皮毛都没读懂。我甚至怀疑我的老师也没读懂。先生的杂文只是一些偶感,真正思想全部沉淀在小说里面。

原来,鲁迅对社会,对当局的不满只是一种表象。先生思想的最深处是一种大爱,一种悲悯,一种最深沉的慈悲。这种大爱,没有相当的人生阅历的人完全读不出来。

我们来看看这篇《药》。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地说。

这是辛亥革命志士夏瑜(暗指秋瑾)在就义以后,社会众人的反应。读完以后,大家会是一种什么感觉?

一种人性的悲哀,这种悲哀在袁崇焕被以“汉奸”之名凌迟处死的时候,围观者对其切齿痛骂时出现过;在“戊戌六君子”被押赴刑场时,围观者往他们头上扔烂菜叶时出现过;大家还可以想想,这种悲哀还在哪些时候出现过?

简单的对话,就把世人的愚昧,麻木刻画得淋漓尽致,面对这样一群人,被埋黄土里的夏瑜会不会感受到更深的悲凉?这就是他牺牲生命也要解救的世人吗?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这段话出现在金庸老爷子的《倚天屠龙记》里,是明教众人康概赴死时吟诵的教义。怜我世人,也正是鲁迅先生内心的最痛苦的事情。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鲁迅《呐喊自序》

明知铁屋子是万难破毁的,明知唤醒了这些人对自己来说反而是费力不讨好的,却为了万一的希望而坚决去做,这就是鲁迅先生在悲悯之后的大爱。

鲁迅先生在去世之后,遗体上没有覆盖任何党派、团体的标识,只有一块大幅白绸,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黑色大字。两万多人参加了鲁迅先生的葬礼,人们为失去这样一位"民族魂"而悲痛。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无人敢抹杀和诋毁他的文字,他的思想。年龄越大的人,越能读懂先生的真意。

一个拯救民族灵魂的人,无愧于“民族魂”这三个大字。

敬请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本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