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纪念┃启蒙永远在路上 ——读康德小记

“启蒙”或“启蒙运动”,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不过人们对其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共识。比如,“理性”通常就会被视为“启蒙”或“启蒙运动”的应有之义。至于“理性”,在我看来,其最基本、最核心的意义,就是面对任何权威、经典、知识、流俗、利益以及私欲等因素,都应有独立之思考、同情之理解,亦即批判的认知。

西方启蒙运动的盛期是在18世纪,但其发生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而其尾声则延续至19世纪上半叶。启蒙运动通常被看作现代社会的开端,传统的宗教、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哲学、历史以及人性等各方面都受到了理性的考察,当时所批判和建立的基本观念一直在影响和塑造着人类的文化。

康德(I. Kant,1724-1804)

由于启蒙运动提倡用理性来全面地审视人类文化,所以当时又被称为“理性时代”,而其标志就是康德(I.Kant,1724-1804)的“批判哲学”体系的建立。康德在1784年还写过一篇关于启蒙的著名论文,即《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其中明确指出,“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无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他又援引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句“要敢于认识”,呼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应该说,康德的这个旗帜鲜明、雄辩有力的主张,一直有其振聋发聩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从福柯(M. Foucault,1926-1984)写于1984年的那篇回应康德的著名文章《什么是启蒙?》也可见一斑。

很难说中国曾有过启蒙运动,但或许可以说中国也有启蒙思想,比如孔子的仁学及儒家的心性论,至少就蕴涵着向启蒙思想和理性精神引申和发挥的可能性;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以往的启蒙思想的确未能充分发展成启蒙运动。

时至今日,尤其是面对2019年新冠疫情以来的乱象丛生的这个世界,我们完全有理由反省性地认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启蒙永远在路上。

庚子(2020)初秋应友人约谈初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