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在中国》17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世界遗产在中国》17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一生艰辛探索的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和认识了当时社会,逐步创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成为当时著名的政治理论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学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寿堂”,房屋三间,里面陈列着孔子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因以为庙,岁时奉祀”,即每年按时祭祀。

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帝幸阙里,以太牢祀孔子”,即以整牛、整羊、整猪祭祀孔子,成为第一个祭祀孔子的皇帝。至汉武帝时期,著名思想家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在创立了“神学目的论”以后,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时的儒家思想已是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经过“思、孟学派”及荀子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又冠以董仲舒神学思想的“天人感应”论,使孔子原始思想大为改观,以后逐渐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从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庙先后重修扩建七十多次。历经两千余年的历代重修扩充,便得曲阜孔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共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堂阁庑466间,门坊54座,碑亭17座。规模之大,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全国三大古建筑群。

孔庙的总体布局是由孔子当年的故居长期发展而来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在整体建筑方面,孔庙采用古代传统的宫庭式建筑形式。但它经过历史上的多次重修扩建,每当重修扩建的时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庙建筑形制、规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庙的建筑群体最终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遗产,既体现了历史遗产的延续,又保持了它的总体的完整性。

孔庙是孔子故宅扩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许多有关孔子的古迹,如故宅井、诗礼堂、鲁壁、金丝堂以及为纪念孔子讲学建造的杏坛等;其次是王者宗庙因素,如门戟之制,前殿后寝之制等;第三是宫庭因素,如天子五门之制,王城角楼之制,东、西华门等;第四是宗族家庙因素,如启圣殿、崇圣祠、家庙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庙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还有先贤先儒、祖先等总数达二百余人,这样为容纳大批的从祀者神位,就须得设立廊庑,由此便形成了廊庑院落。除以上几个因素外,还突出地表现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圣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并以书楼象征孔子在学术方面的伟大成就。

孔庙成功地运用了传统的庭院组合与环境烘托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达到了渲染孔子在学术上、教育上的卓越贡献和在古代社会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中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制。

孔庙的主要用途是祭祀孔子及先贤先儒,这也是孔子后裔的主要职责。孔庙祭祀分为释奠仪、月朔释菜仪、月望、行香仪、岁时常祭仪、告祭仪、祭中兴祖仪、皇帝亲祭大典、御遣官祭告仪等种类。

孔庙作为纪念性建筑群体,庙内的石碑也就成了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庙内共保存了历代石碑一千二百余块。主要有修庙记、祭文、谕诏、赞辞、记铭等。有一部分是建国后为保护文物移进孔庙的。另外还有汉画像石刻、玉虹楼法帖等,也是建国后移进去的。在我国现存石碑中占有较高的地位,号称中国三大碑林之一,有较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价值。

孔庙集历史、建筑、文化、艺术、书法、石刻、古木、文物、遗迹于一体,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使其保持原貌。199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批准,孔庙、孔府、孔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公府门第,诗礼庭训——曲阜孔府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当您站在森严的孔府大门前吟诵这两句对联时,无不是圣贤哲理的渲染,无不是百年来孔氏子孙生活的写照。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后裔长期居住的府第,由历代帝王不断加封、修建,最终形成了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被誉为“天下第一家”,与孔庙、孔林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遗产名录”。

孔府大门为明代建筑,按一品礼制设计,对面建有等级规制的照壁,大门的东西两侧,亦建有顶大门屋山呈八字形的 “撇山影壁”以显示孔府更加深邃、开阔、富丽。

孔府的大门,门楼不算太高,但庄严气派。两旁塑有东雄西雌一对明代石狮,采用透雕砻刻,刀法精湛,造型稳妥,平添出几分威严气象,几百年来镇守着孔子后裔的宅院,历经风霜而神采依旧。

穿过第一进狭长的庭院,便是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

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下有阀阅承托,门柱有石鼓夹抱。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封建社会,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

入圣人之门,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屏门,此门建于明弘治(朱佑樘)十六年(公元1503年),门上方悬挂有明朝弘治皇帝(朱佑樘)亲颁的“恩赐重光”匾一块,故称“重光门”。重光的含义是:“太平盛世,日抱重光,谓曰有重日也”,即指日晕或日珥现 象。古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一种瑞应,值得庆贺。过去此门只有孔府大典、迎接圣旨或进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才在十三响礼炮声中将此门徐徐启开,故又称“仪门”。在封建社会里,这样的门又叫“塞门”,一般的官宦府第是没资格建立的,只有被封建帝王封爵的 “邦君”才能享受此殊荣。“塞门”在周礼中是有严格规定的,只有帝王及各诸侯国公才能建立此门,否则,就不合周礼,是有欺君之罪的。

二堂之后有个不大的庭院两棵冲天挺拔的苍桧并列两旁,6个石雕盆内各立一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此院的北屋即三堂。

在内宅门的东面有一座用青砖砌成的4层高楼,始建于明代,俗称“避难楼”

进入内宅后,其屏门有幅寓意深刻的图画,俗称“戒贪图”。画中貌似麒麟的动物,就是传说中的“贪”。虽状似麒麟,但其本质却与麒麟有着天壤之别。麒麟为仁兽,能造福人类,民间就有麒麟送子之说。在古代,麒麟的出现是一种美好的象征,会给人们带来喜庆吉祥;而贪则是贪婪之兽,其生性饕餮,贪得无厌。壁画上贪四周的彩云中,全是被其占有的宝物,包括了“八仙过海”中的八位神仙赖以漂洋过海的宝贝,应有尽有。但它并不满足,仍目不转睛地对着太阳张开血盆大口,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占为己有。可谓野心极大,欲壑难填,最后落了个葬身大海的可悲下场。

衍圣公将此图制作在宅门附近,这里又是从内宅外出的必经之路,可以提醒衍圣公及其他的孔氏裔孙不要贪得无厌。孔子的一生重道义轻财利,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认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要符合道义,如果追求物欲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祸及其身。这幅画告诫孔氏后裔要警钟长鸣,牢记圣人的教诲,体现了孔子嫡裔的处世哲学。此处现已列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继续发挥着它的警示作用。

前上房为明代建筑,是孔府的主人衍圣公用来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内客厅,也是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中堂之中,挂有一幅慈禧皇太后为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之母、一品夫人彭太夫人写的大“寿”字。室内陈设 豪华,家具精美,文物古玩琳琅满目。

孔府是按明朝一品官员的府第形制建 造的,但一律不用重檐、重拱歇山转角

通过对孔府建筑群的了解,从中可知衍圣公一向以“礼门义路家规矩”相标榜,遵守诗礼传家的祖训。作为衍圣公府第的建筑也必然受到儒家礼仪的制约,打上了儒家宗法制度与伦理观念的烙印。

孔林: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

《世界遗产在中国》01 青城山—都江堰
《世界遗产在中国》02 黄山
《世界遗产在中国》03 大足石刻
《世界遗产在中国》04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
《世界遗产在中国》05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世界遗产在中国》06 武当山建筑群 | 唐风宋韵 明砖清瓦
《世界遗产在中国》07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世界遗产在中国》 08 龙门石窟
《世界遗产在中国》09  黄龙风景名胜区
《世界遗产在中国》10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
《世界遗产在中国》11 昆曲
《世界遗产在中国》12 平遥古城
《世界遗产在中国》13 苏州古典园林
《世界遗产在中国》14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
《世界遗产在中国 》15 澳门历史城区
《世界遗产在中国 》16 三江并流

《世界遗产在中国》是由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出品的38集高清系列纪录片。历经七年拍摄制作首次以高清纪录片的方式,系统、集中地展现了中国2008年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33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世界遗产在中国》共33部,38集(其中有些节目是上下集),内容涉及国内顶级水准的自然和人文景观33处,包括4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遗产、3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22处文化遗产。展现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舞音乐等。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一部展示中国世界遗产的百科全书。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5000年文明长河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甲骨文、青铜器、长城、故宫……以及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中华五千年文明不仅给我们留存了有形的浩如烟渺的文化古迹、自然遗产,而且还创造了无形的、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自1987年至2008年7月,中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37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