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没看错,说的就是唐伯虎!

  弘治十八年(1505),唐伯虎三十六岁。这年,他在桃花坞建桃花庵别业。唐伯虎非常喜欢自己的这处别业,特地为它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唐伯虎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一方面在于打破门户之见,对南北画派、南宋院体及元代文人山水画兼收并蓄,主要学习了南宋李唐、刘松年的院体画派,兼学宋人笔法严谨雄浑、风骨奇峭的风格。同时参合马远、夏圭的构图和笔墨技巧,并广泛地涉猎北宋李成、范宽、郭熙和元代的黄公望、王蒙诸大家,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画面布局严谨整饬,造型真实生动,山势雄峻,石质坚峭,皴法斧劈,笔法劲健,墨色淋漓。另一方面,对自然山川有着亲身的体察和真实感受。

  唐伯虎是书法史上名、实不相符的一位书家。这位自称“江南第 一风 流才子”的艺术家,天才纵逸,诗、书、画皆享盛名,作品深受当时及身后众多文人和市民的热捧,甚至留下诸多传奇化的评论。但在明代书法史上,他的地位其实并不高。明代著 名书评家王世贞有“天下法书归吾吴”之豪语,认为祝允明为最,文徵明、王宠次之,其余吴中诸君子亦各有特色,而唐伯虎名不在其列。在王世贞眼中,唐伯虎书不足论,不堪入史。王世贞在评价具体作品时,对唐伯虎的书风也作过专 业评价,认为“足吴兴堂庑,差薄弱耳”,此语盖棺定论,成为后世评价唐伯虎书法时必然征引的重要观点。即是如此,在璀璨夺目的吴门书家群中,唐伯虎仍然是不可不提的一位,而对其书艺叹赏有加者,亦代不乏人。如精于书画鉴赏的明末清初人顾复说:“六如书不事临池,而性成秀发。”启功先生对唐伯虎更是情有独钟,评价极高:“无今无古任天真,举重若轻笔绝尘。”比之 王世贞的绝口不提,当代史论家对唐伯虎的书史地位作了适当拔高。如黄惇于“明代中期的其他书家”一章中单列“唐伯虎”一节,认为“唐伯虎的书法,与其绘画一样,均保留自己的独立性”;张金梁则称之为“继沈周之后,一位生活在市井的杰出的职业书画家”。但对于唐伯虎的书法风貌,则一般仍沿袭王世贞的观点,认为其学赵书,秀媚有余,骨力不足。

  唐伯虎才气横溢,但并不风 流,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在绘画上,唐伯虎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精于仕女,画风既工整秀丽,叉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为后人所推崇。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俊逸秀挺,颇见功夫。此外,他还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见的。唐伯虎,为“吴门画派”中的杰出代表,绘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合称“明四家”。又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切磋诗文,蜚声吴中,世称“吴中四才子。”

  年纪轻轻便有娇妻在侧,同时又是学业有成,家中富裕,这样的人生怎么可能不令人羡慕。故事就这样写下去,他定然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或许真的会如同电视剧中所演,未来的时候有8个娇妻在侧。可是,命运也总是爱跟人开无比残酷的玩笑,唐伯虎真正无忧无虑的日子,仅仅只过到25岁。因为在他这一年,他遭遇了人生中最为悲痛之事,先是父亲母亲身亡,随后儿子夭折,妻子逝世,就连他的妹妹也去世了。从前那个繁华的的唐家,似乎一夜之间仅留下了唐伯虎一人。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唐伯虎的这首《桃花庵歌》,初看只觉得花里胡哨,香艳秾丽,不像名诗,倒像民谣。但细品下去,你会发现:唐伯虎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自 由与简素的可贵。那是一个阶 层森严,束缚人心的时代。尊贵与平和难以共存,富足与悠闲不可兼得。世人什么都想要,到头来却发现不过是徒增烦恼。所以,唐伯虎不仅把桃花庵当作他的生活起居之所,也把它视为他的精神栖息之地。他那颗落拓、紧绷的心终于可以歇一歇了。一夫一妻,一庵花,一弦月,便是一个世界。

  唐伯虎才华横溢,是著 名的画家、诗人,但其一生遭遇凄惨,先是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再是陷入科场舞弊仕途破灭,最 后在孤独与穷困中度过了他的余生。如果没有那两场变故,或许唐伯虎会像其他士子那样,毕业后走进官场,享受高官厚禄,每天忙于公务,应酬各种人情世故。这样,世间就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画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