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夏国夏民者,下国下民也,《诗经》与禹鼎的下国下民在哪里?
(作者 赵辉)追寻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解开夏文化的诞生地,是中华文明探源与夏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虽然考古学在中华文明探源中承担着重要工作,但因为考古遗址发现的偶然性,寄希望于通过考古遗址来确定中华文明起源,无异于守株待兔、盲人摸象。
因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承不断,中华文化历史已经记录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通过对中国文献典籍的梳理与深入研究,同样可以探寻中华民族之源,解开夏文化之谜,破解夏王朝诞生之谜。其中,夏朝建立的具体地区或者夏文化的摇篮,究竟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对夏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至关重要。只有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中国考古与中华文明探源才能迈出坚实的一步。
上古尧舜禹时期,因为华夏先民生活的地区发生了经常性的大洪水,人民生活生产遭受到了极大干扰,而造就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团结了各氏族部落,建立了夏王朝。对于这一段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中国文献典籍记载的相当丰富与具体,梳理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与文化信息,是证实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史记·五帝本纪》: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史记·夏本纪》: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尚书·虞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
《尚书·虞书·皋陶谟》: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
《尚书·商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
《尚书·商书·咸有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
《尚书·周书·泰誓中》: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
《尚书·周书·微子之命》: 上帝时歆,下民祗协,庸建尔于上公,尹兹东夏。
尧舜禹时期发生大洪水,才有了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成功,建立了夏朝;大禹之子启继承了天子之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王朝因为夏桀的无道,被商汤所取代建立了商王朝;商王朝因为商纣王的残暴,为周武王所消灭,建立了西周王朝;商纣王之子微子也因此成为西周王朝的一个方国。在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历史变迁中,“下国”与“下民”是这段历史变迁中的关键因素。
因为大洪水“下民其忧”,才有了大禹治水;因为大禹治水成功,“中国之人得而食也”而建立了夏朝;因为夏桀“流毒下国”,导致“下国”民众对夏朝的离心离德,才有了“非商求于下民”,使得商汤取代夏朝;因为“下民祗协”,才有了商汤“尹兹东夏”,建立了商王朝的可能;因为西周王朝取代了夏商王朝,才有了西周王朝对“下国”“下民”的统治管理,才有了“下国”“下民”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发展。
【禹鼎】为西周厉王时青铜器,1942年在陕西省岐山县任家村出土。铭文二百零六字,记述了鄂侯(名御方)率南淮夷、东夷反周,周厉王曾以其“西六师”、“殷八师”进攻鄂侯,未能取胜,禹以武公的兵车百辆和徒御—千二百人参预作战,终于俘获鄂侯的历史事件。【禹鼎】:嗚呼哀哉!用天降大喪于下國,亦唯噩鄂侯馭方,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國、東國,至于歷内。王廼命西六師、殷八師,曰:“撲伐噩鄂侯馭方,勿遺壽幼。”
因为“噩鄂侯馭方,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國、東國”,使得西周的“下国”人民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战争浩劫“天降大喪于下國”。【禹鼎】中的“下国”地域,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研究,情愿与不情愿,都特指西周统治管理下的南国与东国,也就是西周王朝的东南地区,也就是南淮夷、东夷的所在地区。因为噩鄂侯馭方给南淮夷、东夷人民带来的战争浩劫,使得周厉王采取了最严酷的战争惩罚“撲伐噩鄂侯馭方,勿遺壽幼”。
因此,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从中国文献典籍的记载来看,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来看,从尧舜禹、夏商周的历史演变来看,“下国”与“下民”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地位无以复加,“下国”与“下民”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下国”与“下民”具有高度的同一性,特指南淮夷人、东夷人所在的南国与东国,即今天的淮河中下游地区——下国下民者,夏朝夏国夏民也;“下国”与“下民”的历史文化,即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
《诗经》是中华文化、思想产生的源泉,尹吉甫作为《诗经》的采集者与创造者,曾经来到南淮夷负责淮夷人的赋税征收。周宣王时期青铜器【兮甲盘】记载: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其贾,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则即刑扑伐,其隹我诸侯、百姓,厥贾,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蛮宄贾,则亦刑。从【兮甲盘】铭文中可知南淮夷、淮夷对西周经济统治的重要性,当这一地区发生动乱时对西周政权的重要影响,也难怪周厉王会发出“嗚呼哀哉!用天降大喪于下國”的哀叹与愤怒。
因为尹吉甫的《诗经》采集于南淮夷、淮夷地区,因此《诗经》中同样如中国文献典籍中记载的那样,“下国”“下民”会频繁出现在《诗经》的篇幅中,记录下南淮夷、淮夷地区的“下国”“下民”政治与生活。
《诗经·鲁颂·閟宫》: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
《诗经·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
《诗经·商颂·殷武》: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诗经··国风·豳风·鸱鸮》: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十月之交》:今此下民,亦孔之哀;下民之孽,匪降自天。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皇矣》: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瘅。
《诗经·大雅·荡之什·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诗经·大雅·荡之什·桑柔》: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
西周王朝的统治中心宗周虽然地处西土,但因为对南国、东国的有效管理统治,继承发展了南国、东国的“下国”“下民”文化,成为夏文化的继承者与发展者。通过《诗经》文化中所反映的“下国”“下民”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下国”“下民”生活的喜怒哀乐,“下国”“下民”的苦痛哀伤,真实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还有哪一处的人文历史更能代表与传承华夏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唯“下国”“下民”也。
因此,夏朝夏国夏民者,下国下民也;夏文化者,下文化也。虽然创造辉煌华夏文化的夏王朝为商周王朝所取代,但建立夏王朝的“下国”“下民”在商周王朝时期继续发展传承了华夏文化。当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政权因为战乱人心不古而丢失了华夏礼仪,还需要到淮夷地区去寻找,所谓“中国失礼,求之四夷者也”、“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义行也”。(作者: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