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杜传海:又见露天电影

又见露天电影

又见露天电影

文|杜传海

近日晚上散步,在途经嘉山公园西南角时,偶尔看到入园的平台上正在放电影。在文化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能在凉风习习的秋晚看一场露天电影,让我感到既新奇、又难得。
我饶有兴趣地走进现场,电影已经放映,银幕前坐着或站着几十位观众。尽管观者不多,也多是中老年人,但这种深入群众、方便群众的文化宣传形式值得称赞。
我驻足银幕前,并不在意此时放映的是什么影片,有多少观众。但此情此景,让我自然想起这种电影放映形式,它曾经勾起多少人对电影这种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尤其是我们这些农村人。在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这个富有诗意的字眼,‍‍‍曾经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回忆。‍‍‍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少了又少,我们这些十岁、八岁的孩子们除了在一起藏猫迷、踢毽子、跳绳、弹溜子,再没有什么好玩的了;乡村的临时文艺宣传队、大批判战斗队进村演出也会让孩子们高兴一阵子。虽然他们什么也不懂,也要跑前跑后看个究竟;偶尔能听到收音机里的说唱也算幸运了。因此,在农村最大的娱乐莫过于看一场露天电影了。
那时,农村放电影应该是县文化部门统一安排的,放映频次稀少,像我们那个不算偏远的生产大队一般每年只有三、五次。每次电影放到我们那儿都会让大人、孩子们高兴一段时间。尤其是孩子们,看一场电影就好似享受一场过年的盛宴。人们只要打听到附近哪个地方放电影,无论刮风下雨,或是多么劳累,吃过晚饭都会赶去看,近者三、四里,远者七八头十里远的路也在所不辞,有时消息有误看个“战斗英雄白跑路”也不足为奇。
那时的影片较少,内容单调,基本上都是老一套。除了《红灯记》、《沙家浜》、《海港》等革命现代京剧,就是《南征北战》、《上甘岭》、《地道战》等战斗故事片,或者就是阶级斗争片。每次电影放映队下乡,往往一部片子要连续放,张庄放过李庄放,人们赶过张庄赶李庄,看了一遍又一遍,就是看不够(其实看够了也没办法,几个月看一次,不看白不看)。
电影放映队放映到哪个大队,大队会统一安排放1-2场电影,一般是王庄、李庄等轮流放。我所在的生产队一年也能放一次电影。上午,生产队派人到头天晚上放电影的生产队将放电影的设备拉过来,下午开始找场地、埋幕杆、挂幕布,置电机、拉电线、抬桌子。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发电(那时农村没有电,放电影需要自带发动机)试机,放几首革命歌曲。那大喇叭一响,算是告诉附近的社员今晚有电影看了。每当听到大喇叭放的歌曲,大人、孩子都会兴奋不已,焦急地期待着晚上看电影。
当然,只要附近放电影,生产队也会早一点收工。 夜幕降临,人们吃过晚饭,便三、五成群从四面八方向放电影的地方赶来,孩子们更是欢跳乱跑,等待着看电影。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有本村的,也有邻村的,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有坐的有站的,有爬到树上、草堆、墙头上的,还有在正面看不见坐在背面看的。
放映前,大队书记一般要借此机会对着高音喇叭向社员们发号施令,主要内容无非是谈谈当前形势、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抓革命、促生产等等。然后开始放映关于阶级斗争、农业学大寨等内容的幻灯片,再然后是放映《新闻简报》(其实是过时新闻),最后才放映正片。
当那架老式放映机吱吱作响的时候,那缕强烈变幻的光束照射在像风帆一样鼓胀的雪白银幕上,伴随着电影音乐的响起,吵闹的电影场立刻鸦雀无声。此时此刻,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忘记了耕作的辛劳,屏息凝视,陶醉在热闹的剧情之中,享受着这道美味的精神娱乐大餐。就这样,一盘放完又来一盘,一部放完再放一部。一般一晚上放两部电影,从八点多钟要放到十一、二点。有时遇到不好天气,电影放着放着还会下起雨(雪),即使这样,人们也不会放弃,站在雨(雪)地里看到电影放完。
当影片的最后影像、音乐关闭,现场的电灯亮起,人们才从那热闹的剧情中走出来。全场顿时沸腾了,有喊爹叫娘的,有吆儿唤女的,欢叫声、议论声、口哨声一齐响起,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在电影场,直到众人依依不舍地离去。
在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或者在以后的若干天里,人们谈论的话题基本上都是电影里的情节,那是真正的农民评电影。可以肯定的说,那时的电影对人们的教育深刻,包括我们这些小孩子们。记得我们这些爱顽皮的小伙伴们最爱模仿战争片里的故事情节。如戴上用柳枝精心编成的草帽子,手握用柔韧的庄稼秆儿做成的盒子枪或长枪,经常在茂密的树林、玉米地里模仿着电影里战斗的场景,高喊着:冲啊!杀啊!举起手来,缴枪不杀!我们玩得是那样开心、那样投入,有时谁不小心碰破了头皮或胳膊,或是出了点血,用手帕或者白布条胡乱包扎一下,就又豪气冲天地继续“战斗”去了,那“轻伤不下火线”的英雄气概真得让人感动。有时“战友”一旦被俘或受“重伤”,也会嗷嗷叫着“别管我”,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也要“让敌人血债血偿”,因为这样做才符合电影上那些英雄的标准。就这样,革命英雄主义的信念通过电影这一捷径,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之中,无声地影响着我们那一代人。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生活中许多值得留念的东西正在逐渐淡忘。今天又见了露天电影,自然感到格外亲切。它让我们记住的是一个时代,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享受永远难忘。
编辑:董祖芹
(0)

相关推荐

  • 记忆犹新的露天电影

    说起看电影.看视频,现在的年轻人都感觉不在话下,谈恋爱的可以去电影院亲密地看电影,千百万家庭可以在家里随时打开电视机看电视,更有人手一机的智能手机提供了人们随时随地在手机上看电影.看视频.看新闻.看笑 ...

  • 20年前的夜生活,是短视频给不了的快乐

    设想你现在看电影,能忍受以下情况吗? 露天下看电影,没有巨幕,眼里只有一张破旧的白幕布: 没有杜比全景声,旁边观众一边嗑瓜子,一边跟你嗑叨这电影接下来的剧情: 甚至一有大风吹过,银幕上的人动不动就扭曲 ...

  • 露天电影,童年美好的回忆

    露天电影,童年美好的回忆    作者:李桂英 晚上回家看到小区里好不热闹,过去一看,才发现是在放电影,这可真是一种久违的情感,我不由地想起儿时看露天电影的情景来. 那时只有逢年过节在乡政府所在地的&q ...

  • 难忘露天电影

    青藏线老兵之家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 ...

  • 难忘露天看电影

    60年代以前,农村孩子最高兴的事,就是县电影队来村里放电影.那时候,农村还没有电,人们唯一的电器就是半导体收音机和有线广播喇叭.村大队部一年也只能在秋后为村民雇一场电影看,因为一场电影需要花费60元钱 ...

  • 推荐 | 杜传海: 闲话高楼里的邻里关系

    闲话高楼里的邻里关系 文 | 杜传海 邻里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邻里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接触频繁,来往密切.处理好邻里关系,做到互敬.互信.互助.互让,和睦相处,不仅有利于各自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

  • 推荐|沈强:露天电影场

    露 天 电 影 场 午休后,阳光慵懒,百无聊赖.思想着找本书看看,打开柜子,随手抽本书,一张照片掉落出来.       照片是黑白的,画面剥落有不少斑白的点子.照片里俩小孩-我和大哥.我挎着一书包,站 ...

  • 《忆海拾萃》文集(四)露天电影

    来自话题 #乡村乡土的记忆 1.6万篇 创作:青山依旧 图片:网络赞助 题记: 我们生活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短缺,文化生活更是极度匮乏,电影这个神奇的光影世界,为封闭落后的乡村打开了一扇窗,让孤陋 ...

  • 推荐|杜传海:夜守苏堤

    夜守苏堤 文/杜传海 从2020年7月底开始,苏堤作为潘村洼保卫战的最后一道防线,再次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条十余公里长的堤坝上,每天有来自市直单位和各乡镇的几百名守护者奋战在这里,保卫着苏堤万无一失.在 ...

  • 推荐|杜传海:在一个隆冬的晚上

    在一个隆冬的晚上 文/杜传海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晚上,具体是哪年哪月哪个晚上,我真的记不起来了.反正是一个寒风刺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吃过晚饭也不过七八点钟,我从家里裹着一条半旧的棉被出了门, ...

  • 推荐|杜传海:拍发抖音的大妈们

    拍发抖音的大妈们 文|杜传海 如今的老年人真的会享受生活,晚年生活的有滋有味.他(她)们从跳那铿锵有力的广场舞,到成群结队的外出旅行,处处显示着老年生活无尽的幸福感. 在明光,就有这样一帮大妈们,她们 ...

  • 推荐|杜传海:海棠花开

    海棠花开 文|杜传海 三月是海棠花盛开的季节.在明光的大小公园里,在城市的道路旁,随处可以看到那一排排.一簇簇.一片片海棠花竞相开放的美丽景象.一时间,春色满园,姹紫嫣红,色彩缤纷,引来无数帅哥靓女. ...

  • 推荐|杜传海:沉默的老井

    沉默的老井 文|杜传海 我的老家地处明光偏远的农村,在老家门前水塘外埂上有一眼老井,它不知养育着我们那个小村庄多少代人.在我记事的时候,就看到村庄的十几户人家在那眼井里挑水吃.我曾问过当年村里的老人, ...

  • 美食推荐:海笋炒素肉丁,西红柿早餐包,蒜茸蒸丝瓜,捞汁鲍鱼

    海笋炒素肉丁 材料:海笋30克 素肉丁20克,淀粉1大勺 辣椒适量,盐.素蠔油1大勺 做法: 1. 海笋用水泡软. 2. 入沸水锅中烙焯后捞出备用. 3. 素肉丁用水泡软,挤净水份. 4. 将1大勺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