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第七十一章 别仗着你能打就搞事情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讲《道德经》。今天我们讲到第七十一章了。《道德经》就剩十章就讲完了,讲第七十一章。
在第七十一章里边,老子讲了非常重要的军事思想,这是《道德经》里很独特的一部分内容,有的人说《道德经》里边总讲领导者以德感召天下,那么外敌来侵怎么办呢?有军事行动怎么办?《道德经》里边军事、法律都讲到了。
第七十一章讲的是,老子说“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我们就来分析这两句话。“用兵有言曰”意思就是老子在《道德经》里边他的科研态度非常严谨,我们做科研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把您用到哪个书里边什么内容,在后边要写出来,要讲出来我们是引用的。这是做科研的基本态度。老子写书里边很多处讲到是我引用的。我曾经讲过,老子所总结的是上古时代国家君主管理国家治国的言论集,这些思想精华、领导者法则,老子给总结出来,加以自己天才的发挥,写成的《道德经》。
我们不要神化老子,觉得老子他是天才,不是的。这是在前人的智慧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老子当时他的职务就是给国家整理典籍的、整理书的,用今天话讲就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所以他能看到这些资料,给整理出来的。“用兵有言曰”,就是上古时代有这种兵书,怎么用兵的,里边这话说的是“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就是我们打仗我不是主动进攻对方,“不敢为主”,“而为客”就是我是等待,你打我,我是客,我在迎战。“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不是我胆小,在古代勇敢,“勇”和“敢”两个字是不一样的,“勇”是有勇气,“敢”就是有点冒然的,胆子大的意思。这里边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意思就是我不会冒然的、很莽撞的作为主动进攻的一方,而是作为“客”,等待的一方。
“不敢进寸,而退尺”,我跟别人打仗,我不会冒然往前打进一寸,而往后退一尺,这话可就难解释了,因为老子的这种战争思想,让人听起来比较困惑,老子要带兵的话,这是什么意思啊?“不敢进寸,而退尺”,你前边你不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我不说我主动进攻,我守可以的,但是你不敢进寸,你一寸都不敢进,还往后退一尺,这打仗还能打赢吗?这要你带兵的话,你天天撤退,你根本就不能进攻,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老子讲的真是消极避世吗?我们不往前进攻,我们倒退?我们时代在倒退,我们全都倒退?我们消极一点?老子讲的不是这种思想。
这个话老子这么写是因为战争的思想,我跟大家讲,我讲《道德经》我是这么分析的,战争的思想,同样的内容,在一个将领看来和一个国君看来,两个角度是完全不同的,不知道各位理解不理解这个话?将领就要打,因为打才能体现他的价值,所以,将领的任务就是战胜,你的任务就是战胜,真的让你打了,你必须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是你将领的使命,这是在将的角度看战争,那就是要打赢、打歼灭战,消灭敌人,这是“将”。
但是在国君的角度看问题比将要高一层,老子《道德经》是给国君写的。在国君这里,国家要有文官、有武将,文官能解决的,就不用武将。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要用德行使国家保持稳定,要用外交手段用德行感召对方,让对方来归附,尽量不打仗,真正打仗的时候是迫不得已的,老子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真正是逼不得已我才打,所以,从国君的角度看,这个军队的事是能不用就不用。
老子《道德经》里边讲过很多这样的地方、讲过很多这样的法则。如果你好打仗,后果会很严重。耕地的马都在郊区生小马了,因为打仗去了,这是不好的。如果军队过于强盛的话,在将领看来,太好了,打仗攻无不克;在国君看来,如果站在国君的角度,这个国家的部队特别强盛的话,大家说是好事,我告诉大家,往往是坏事。因为如果这个部队特别强盛,打谁都能打赢的话,这个国君往往被冲昏头脑,认为我的部队天下最强,所以,我打谁都能打赢,打吧,就开始打,最终往往结局是不好的,因为这不是王道,是霸道,在古代,王道和霸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则。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来说吧,比如说当年魏国,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是个大国,魏国强盛靠魏国有一个特别了不起的部队,叫“魏武卒”。魏武卒不知道各位听说没听说过?吴起建立的,这个了不起,魏武卒部队强到什么程度呢?他们这个魏卒、武卒,铠甲,三属之甲,他们的铠甲特别厚,相当于重装甲部队,操十二石之弩,他那个弩特别强,都是十二石之弩。然后,每个战士背着剑背50支,带着戈,带着铠甲,拿着剑,每人带三天的粮食,行军一走走百里,非常强健。当年魏武卒就相当于今天美国海军陆战队,你能加入魏武卒,那你家里那是荣耀,那是精英中的精英,一旦你是魏武卒了,你家里一律免除徭赋租税,还奖励土地、房子,这相当于把你住房问题解决了,等于你当这个兵,进了魏武卒,国家给你分房子,所以,魏武卒是全国精选的,身体特别好、装备特别好、军事技能过硬,在一个巨大的、强大的物资基础上来刺激,这么一支部队。
这支部队打起仗来可了不得了,应该是当时最强健的部队,打仗最厉害,一共经过72场大战,全胜64次,其余的没打败过,全是不分胜负。最有名的吴起曾经率领魏武卒攻下过函谷关,大大小小六十四战全赢了,夺取了秦国,秦国那么强盛,魏武卒当年把秦国黄河西岸的500多里土地给掠夺来了,抢来了。把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里边去。也就是说,当年那么强悍的秦国,曾经被魏武卒给打得抬不起头来,周安王十三年,阴晋之战,特别有名的,公元前389年,叫“阴晋之战”。
吴起是魏武卒的创立者,吴起是个著名的战将,吴起带了五万的魏武卒,跟十倍于己的秦军打仗,秦朝部队很厉害的,比魏武卒多了十倍,结果魏武卒强健的步兵,弓弩强剑,五万人,车百乘,骑马的三千骑兵,大破五十万秦军,这是中国历史上特别著名的战役。也就是说,秦朝的部队五十万人被打得落花流水。公元前405年,吴起率领魏武卒协韩国、赵国,在龙泽大败齐军,杀死齐军三万人,攻入齐长城。整个齐的朝廷震惊,吓坏了。
大家通过战绩来看,在吴起带领下的魏武卒那是战无不胜,特别能打,当时应该是重装甲部队,最精锐的部队,打遍天下无敌手。您说对于国家来讲,部队这么强盛,是不是一件好事呢?这个问题要画一个问号了,因为对于国家来讲,是一个非常倒霉的事,而且国家就倒霉在这事上了。因为精锐部队要消耗国家的财力,任何精锐部队都脱离不了国家的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魏武卒”建造成本高,铠甲要造、兵器要打造、士兵装备都要打造,士兵的待遇高,所以国家要多花钱。过去打仗绝对不是像今天想的,你去打就行了。
送粮食的人,比如你五万人出征,要有十万人跟着送粮食,而且送的粮食路上要吃,送到了还要考虑这些人还要回来,再拉粮食去,粮食到那10份能剩下3份就不错了。所以,需要大量的后备力量要去准备,可是国君觉得我太能打了,我的部队能打,打啊,拼命打,结果跟谁都打,周围全是他的敌人,因为这个时候,国君就开始觉得我的部队这么强,我靠部队就能称霸天下了,所以,我就跟别人打,可是最终你自己经济被拖垮了,树敌过多,别人都来跟你打,结果魏武卒一旦战败,整个国家立刻被拖垮,魏武卒最终的崩溃,其实大家知道的,被谁打败的?魏武卒最后一个统帅叫庞涓,庞涓被孙膑打败的,大家知道这个事,最终庞涓中了埋伏,孙膑已经埋伏好了,在一树底下写了,庞涓死于此处,就在这儿死。
大家说来看看吧,将领你看看,这刻着字呢,点着火一看,埋伏好的军队说,哪点火往哪射箭,结果万剑齐发,把庞涓给射死了,然后魏武卒就此崩溃,从此魏武卒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结果魏国很快慢慢慢慢也亡国了,因为部队垮了,经济垮了,你怎么能独存呢?所以您看一个强盛的军队,对于国家并不一定是好事,在国君特别清楚知道我要以德行感召天下,部队只是一个备用的这么一个条件在那放着,一个威慑力量,这种情况下是好的;可是如果部队太能打,国君的脑袋糊涂,觉得太能打,我就靠你了,这就坏了。
老子讲的是给国君听的,所以,老子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你要保持部队的威慑力量,但我不是主动去打别人,我的部队能后退就后退,不要随便往前去跟人征战,能用外交力量解决的,我们就用外交去解决,这是老子的用兵思想,所以,对国君从那个角度来看,是一剂良药。这种思想放到我们普通人身上,我们也会受到启发的,不要以为你有势力就可以欺负别人;不要以为我伶牙俐齿,我每天跟你争,我就能争来什么东西,这种靠你的言语技巧,靠你的强势去压别人的,往往得不到好的结果,因为大家都躲着你,人类是协同在一起生活的,人都躲着你,您哪有机会呢?
真正成功的人靠的是德行,我感召大家,跟大家一起来做事,那种强势的去压制别人,靠自己武力去压制别人,我的嘴厉害,我每句话都压你三分,这样的人往往人生树敌过多,往往是得不到大家的支持的。所以,我们做人方面如果体会魏武卒的故事,再想想老子讲的“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我们想一想,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在与其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会从中受益的。
今天我们先聊到这儿,非常非常感恩大家的收听,我们明天这个时间,接着来聊老子的战争的思想。谢谢大家,我们明天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