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 —— 互联网时代,进击的汉语
我曾经写过关于汉字的文章,汉字不仅能够传承历史,而且能够很好地开创未来。不仅如此,汉字还是巨大的文化防火墙,
仔细思考一下,互联网时代,其实汉语也在进步,当我们越来越习惯在手机上看视频,和全国各地的朋友聊天、讨论、甚至是吵架撕B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日常的操作背后,有很多潜移默化的文化现象。
我总结起来,大概有这么三点(其实还有很多,细节可以写一本书了):
—— 方言与土语的退化。地方的方言,如果你交流的范围,限于本地人群为主,那么地方方言,有天然的亲切感。比如,两个广东人在一起聊天,多半就喜欢用粤语来表达,同样,上海人和上海人说话,也是沪语。
但是互联网,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经把全国都卷了进来,很多人每天在网上说话(包括输入文字,或者语音输入文字),可能比现实中说的话还多。
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很多也去大城市工作,身边的同事、打交道的朋友、还有网络购物,你的方言全都派不上用场。大家一起来说普通话。
很多事物,在不同的方言里,有不同的称呼,比如鱼腥草,四川人就叫折耳根。同一个事物,不同地方不同的叫法,其实很普遍。比如中草药,药书上常常有3-5个别名,一点都不奇怪。
移动互联网普及,全国沟通的情景之下,很多事物的名称,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在逐渐淘汰掉一些小众的叫法。毕竟,说一个事物,人家不理解,然后解释半天就是你们说的xxx,时间一长,别人烦、自己也烦,最后基本按照多数派一统江湖的方式,让很多事物统一了说法。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经常上网玩棋牌类游戏,很多规则也是大家折中最后统一。比如“斗地主”,我以前就知道不同地方,有很多不同的细节规则,经过这些年网络斗地主的流行,到现在看来,无论是线上、线下,大家玩法基本都统一了。
麻将各地的规则差异比较大,估计还是因为麻将的乐趣,还在于现实交流、搓的快乐,打麻将的中老年人占比比较大,因此很多人打麻将都有相对固定的圈子,网上打麻将的就比较少。规则基本还是各地各有一套,没有被互联网统一规则。
所以大概的规律也就是,越是年轻时尚的新东西,越是网络流行的东西,越是全国传播的东西,越容易被统一规则,统一名称,各种新发明出来的网络“黑话”也没有地域差异,比如说最近的“牙签”梗,一说出来,大概全国都知道。
这种语言的统一性,其实对于汉语的简洁性是有好处的。一个事物,全国上下统一一个称谓,没有南北差异,没有城乡差别;一个游戏或者流程,全国上上下下一个规则体系。这等于把汉语的“全国认同”细节差异都磨平了许多。
当然,这其实也是汉语言统一化的最后“历史进程”。电视普及都没有办到的事情,在互联网时代,逐渐完全实现了。
—— 书面语与口语的统一。中国古代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文言文极度精简,往往用极少的文字,表达极丰富的内容。而白话文,更接近市井的烟火气,更容易被广泛接受传播。比如说,古典四大名著,初中左右的文凭,就可以大致读懂看完。
除此之外,其实口语与书面语,两者也有不小的分别。口语特别随意,而且隐隐含有地方的优越感。比如说北京的口语里,往往都包括着天子脚下公民的气度。文人写出来的书面语,往往就平和中庸了许多。
但是,互联网磨平了很多这种差距。太过于地方化特色的口语,在网络上传播率就差很多。比如说我看过一些小视频,用地方方言配音的,很多幽默感只有当地人可能才能够品味得到。不太可能有全国性的粉丝群体。比如,用上海话的抖音网红,大概粉丝只能局限于上海周边地区。
这一点我的感受也很深,因为经常用微信聊天,有时候还在群里搞点讲座,一般都是用语音输入,毕竟速度比较快。这种情形之下,脑子想到,嘴里说出,手机输入法自动识别,很快就形成了口语与书面语的一致性。基本上从嘴里说出来的东西,语音识别以后就是大段通顺的文字。 —— 甚至很多朋友稍加整理,就是一篇有观点有内容的小文章。
只要经常在网络上聊天,人的语言系统会慢慢适应,书面语会逐渐和口语统一,因为你要传播的内容,必须要让别人看得完整,而且结构顺序没有问题,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语病,这样沟通才会比较顺畅。
再比如购物的沟通环节,因为是文字沟通(有时候也会用语音),那更接近书面语言,或者说属于商业往来的正式场景,已经相当于商业文书往来了。
好好说话,用心说话,讲得清观点,描述得了情景,这何尝不是汉语言的“教化”功能?
—— 互联网时代,汉语内容,还突破了一些顽固堡垒。这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西北地区的年轻人,在智能手机的冲击之下,其实也改变了很多。
做生意之余,比如卖个拉面、烤个羊肉串,我看老板也好、老板娘也好,包括小孩也好,只要空下来。很多人都会抱着手机刷小视频。
小视频的世界,可比“zhen 主”的世界,丰富好玩多了。但是要看更多小视频,就得努力适应小视频里的语言,也会受到视频的影响。起码,不会那么容易被单一的环境氛围左右。-—— 而且大家都玩手机,自然对于那一类的集体活动,也没有太大的热情,多半也是敷衍了事。
我说的是什么事情,大家也是“懂的都懂”。细节就不说了。无论国外怎么想渗透,甚至想改变某些地区的年轻人,鼓励他们学习阿拉伯语。问题在于,手机的世界里,好玩的内容,都是中文的、汉语的。你总不能不让年轻人不玩手机吧?
针扎不进,水泼不进的某些“独立王国”,移动互联网不光进了,还改变了很多东西。想起来,也很有意思,文化的传播,有时候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去进行。
如果中国的互联网也大规模走出去,从游戏、短视频一直到各种有趣玩法,会不会带来很多潜移默化的“文化输出”呢?孔子学院办不成的事情,说不定智能手机就能够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