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琴键按下去就算完事?——Too Young Too Simple
昨天,迎来了本地重量级的钢琴赛事,第五届“键韵杯”钢琴公开赛,吸引了来自花都区和广州市其他地区的近200位选手参加。本人受邀作为评委,全程见证了整个过程。最终在八个组别里面拿到一二三等奖的,只有48个名额,保证了大赛的正规和严肃性,不是那种皆大欢喜卖大包的内部自嗨型比赛。
大赛使用的钢琴是大约160cm长度的Stainberg&Song三角钢琴,音色偏向欧洲风味,手感对于部分选手而言有点儿意思,有人在这里拿彩,也有人在这里摔跤,我今天重点说的就是这个。
先说多数练琴者平常在家使用的立式钢琴。
立式钢琴,在27(顶杆)脱离18(转击器凸轮)这个let off(断联)发生后,琴槌以18(转击器凸轮)与25(转击器轴架)连接的关节为轴心,凭借惯性,继续沿着水平方向往琴弦奔去,但是,这个过程会受到沿着两个琴槌运动方向相反的力:
(1)来自中毂上安装的“14(钩簧)&57(钩绳)组件”,琴槌越靠近琴弦,安装在25(转击器轴架)的57(钩绳),其有效部分就越短,14(钩簧)的形变就越大,把整个装着琴槌的18(转击器凸轮)往回顶的弹力也就越大。如果断联距离(琴槌和琴弦之间)大于3mm(低音区)~2mm(高音区),琴槌的“刹车效应”会很明显,我调音时见过断联距离接近或超过10mm的立式钢琴,结果可想而知了:这“刹车距离几乎足够”和“刹车距离完全足够”,就造成了弱奏(pp或更弱)发音迟钝,甚至琴槌不击弦,后果大家自行脑补。所以我一直大声疾呼立式钢琴的击弦机一定要注意定期保养维护,调整到位,是因为它天生结构就吃了这个亏,还真不是我要敲竹杠,哥忙着呢
......let off(断联)时,琴槌能尽量靠近琴槌,才可以保证细腻敏捷的操控,让触键技术不失真,演奏不被丑化。
(2)在let off(断联)后,39(联动杆)下沉,连带36(攀带勾)扯着31(攀带),把18(转击器凸轮)往琴弦反方向拉,使琴槌迅速复位,顺便让27(顶杆)回到16(转击器毡)与17(转击器毡皮,又称中毂麂皮)之间那里,准备下一次击键。如果断联距离过大,也会使琴槌击弦前减速过多。所以我说立式钢琴的击弦机调整不到位,就不容易精准控制弱音和在弱音区间展开丰富的层次。
综上所述,就仅仅凭let off(断联)距离过大这一个击弦机工作不合格的指标,就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弱奏发音迟钝或不出音,音符的音量&音色层次被收窄,弹起来费劲和不受控制。——那怎么办啊?那就用力砸呗!此时用力不对了,手型不对了,坏习惯渐渐也就养成了。琴让你教了白教,练了白练,学了白学,还真不是危言耸听。这次“键韵杯”看到的,部分选手的手指动作幅度过大,手腕下压,手臂乱晃,“一音一顿”的弹法,我相信有部分原因是家里那台欠缺调整的立式钢琴给逼出来的。
那,三角钢琴又如何呢?
由上面的结构图和动图可见,复振杠杆的顶杆和琴槌柄组件的带麂皮小滚轮let off(断联)之后,琴槌继续往上运动,除了琴槌柄组件关节的摩擦力和地心引力外,没有立式钢琴击弦机的那些勾簧啊,攀带啊把琴槌往下扯。打个比方哦,就好像某人身高两米八,拿着个皮球往三米高的天花板扔皮球,在皮球即将接触天花板之前的一瞬间撒手,这种情况下,皮球是一定能碰到天花板的。
琴槌击弦后,琴弦给琴槌的反弹力和地心引力同向叠加,琴槌迅速回位,加上复振杠杆的作用,顶杆也马上回到初始工作位置,还有击键时被琴键另一头抬起的止音器,它借助地心引力回位时也帮助了琴键在手指释键后迅速复位。相比于立式钢琴,这个琴槌回位和准备再击弦的过程,明显要敏捷利落许多。
上面的两个主要因素,决定了三角钢琴觉得击弦动作更加灵敏,同音反复能力更强。那是不是意味着,三角钢琴就更好弹,更容易控制了?非也——从昨天“键韵杯”钢琴公开赛现场可以看到,很多在比赛中吃了亏的选手,除了太紧张,不熟练,错音,停顿,乐曲艺术处理不到位之外,部分的“硬伤”在于快速音符弹不清楚,稀里糊涂就混过去,一串音符,只有头一个音的响度是基本够的,后面的全部“虎头蛇尾”地虚晃一枪,模糊不清,若有若无,让人好生郁闷。
是这台三角钢琴有问题么?我和其余4位评委都试弹过这台比赛用的三角钢琴,没有发现问题啊......那,问题出在哪里呢?——是部分选手没有“弹到点”。意思是没有让琴键在触底~手指站立又放松前的一瞬间,达到应有的琴键下沉即时速度,加之没有建立良好的指尖~掌关节~手腕~手臂~身体的支撑感,造成了声音发虚,给人一种推不动钢琴发音的感觉。再说得明确一点,就是过早放松,没有很准确地Get到琴键下沉行程中的那个“发音点”的位置,从而抓住并控制好它,就造成了演奏效果的种种不如人意,这也就给钢琴的教与学,提了个醒。
三角钢琴能发音啊,问题是调整到位的三角钢琴更能精确地捕捉你的演奏动作,如果琴槌在let off(断联)时的初始速度不符合要求,不同程度地打了折扣,减少了,会导致音符音量偏弱,甚至弱到发虚,几不可闻。在钢琴那里,音量和音色是呈现有机结合正相关的关系,音量不对了,音色自然也就不对了。我认为,这就是人和琴互动不良的症结所在了。把琴键随随便便按下去就算数的,哪怕音符和节奏都没错,也真是“图样图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了,到头来始终会在靠谱的三角钢琴上现形,Early or Later......
“键韵杯”钢琴公开赛使用的三角钢琴,是从广州运过来的,所有选手都没有走台试琴的机会。比赛当中我也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部分选手非常适应这台钢琴的手感,运指如飞,从头到尾声声入耳,颗粒归仓,仿佛那台就是自己家里那似的;有部分选手弹到乐曲结束,始终在触键感觉方面找不着北,驾驭不了,给人琴是爷Ta是孙子的感觉,演奏效果不理想;我也发现有一部分选手,很聪明,敏锐的感官和对演奏效果的期许,让Ta决定调整自己的触键习惯来适应这一台琴,有的弹到乐曲后半段就调过来了,个别更醒目的,只弹了一两个乐句,就完成了自我调整和转换的过程。
参加钢琴表演和比赛,总不能把自己在家里天天练的那台钢琴搬去用吧?面对不熟悉的钢琴调整自己,也是进入钢琴这个行当后必备的素质来的。昨天的比赛就是了,甚至成了赛果的“分水岭”之一。
昨天的“键韵杯”特色组别——流行作品公开组里面,选手上交的乐谱终于没有像上两次那样,出现单行五线谱加和弦符号那种奇葩的“四不像”了,全部是正儿八经的五线谱:
巧合的是,赛果和之前两届一样,都是弹奏原创流行钢琴作品的选手名列前茅。冠军是杜同学和黄同学激情澎湃的四手联弹《上海滩》,原曲来自顾嘉辉,可谓家喻户晓,中间还使用了手帕,扇子,西装外套作为道具,演奏中加入了情景剧的元素,非常新鲜之余又合情合理,恰似童年时的许文强和冯程程。亚军是刘同学演奏的《走在雨中》,原曲来自李泰祥,乐曲中雨滴,雨丝,雨幕,风的意象呼之欲出,有如一出充满大自然和文艺气息的MTV。至于那些没有在该组别拿到好成绩的选手,撇除演奏的因素,低质的钢琴曲编配水平也绝对会影响演奏发挥的空间和评委们的印象。评委们很认真细致,是一边看乐谱一边听一边评分的,还真发现有极个别选手不按照谱面来弹奏,试图蒙混过去,但最终还是过不了评委的关。
以上就是昨天的所见所思所感,还望各位朋友雅正。
---------------------------------------------------------------------------
如有进一步的咨询需求,请微信扫码,加入以下我的知识星球,保证和你的需求精准对接,星主我会有问必答,百问不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