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分析课文《草原》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空间顺序、一生多、情景交融

想一想:是谁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得最好?

是老师。

我们都做过学生,知识大多都还给老师了。
所以,学生学习知识很重要,但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东西与知识背后的东西更重要。

谈写作:将“围绕中心选材”改为“围绕核心选材”,一是与习惯了的“中心”作区分,二是将选材步骤化,先内容后立意,让同一范围内的不同内容清晰地指向不同立意或者让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范围内有不同的立意指向。总的一句话,物以类聚。这“类聚”,有向内的,有向外的,举例说:站在“脑袋”的角度,有眼睛、眉毛、耳朵、鼻子、嘴巴,这是向内;站在“鼻子”的角度,有眼睛、眉毛、耳朵、嘴巴,这是向外。

课文《草原》分析提纲

第一点:开门见山

第二点:问答

第三点:情景交融

第四点:移步换景

第五点:文章的结构线

◆时间线、地点线、景物线

◆来——到——去

第六点:三个小点

◆第1小点:用词准确、修辞形象

◆第2小点:一笔带过

◆第3小点:赏析一句话

第七:总结

◆第一,怎么写出景的画面

◆第二,怎么写一段旅程及旅程里的场面

◆第三,让文章有一点高度

我们重点分析《草原》第1自然段。

开门见山、空间顺序

一生多、情景交融

课文第1句话开门见山:“这次,我看到了草原。”点出草原,话语当中透着兴奋。这次看到了,那次呢?那次没看到,有点遗憾;这次看到了,愿望实现了,开心。

接下来作者描绘了草原的景色,我们用“一生多”来理解。

它第一部分写的是什么?“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那么明朗”,这些是天空的特点。当作者感受到这些之后,他就会有一个反应出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就是说,景物跟人物有一个互动。景物,被作者看到;作者看到之后,心里有想法,有情感要抒发。这能理解吗?

再往下,写的是什么?天空是在“上面”的,接下来写“下面”——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这里面又分别写到了小丘、平地、羊群、骏马、大牛,有的详写,有的略写。(从上到下)

特别是写小丘的时候,讲它“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从近到远),这写出了草原广阔,后文“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也有这个目的与作用。

同时,小丘与平地的颜色特点是绿色,而羊群的特点是白色。作者在颜色上做了一种搭配式的描述,“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用上了恰当的修辞手法。羊群是在动的,便又有动静结合。

所以,草原的整个画面,上下、远近、动静,都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有了这样一个画面之后,作者再来抒发他的情感,写他的反应:“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里是吟一首小诗,前面是总想高歌一曲,两者一样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会写景抒情的一种句子结构:抓住景物的特点+描绘景物,用上修辞+给出反应,抒发情感。这样就做到了情景交融,让景物可看、可感,这是语言表达的目的与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