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赏析 / 严勇 、音频 / 张佳

译文

(圣人)做人有原则但不伤人,廉洁清白但不违背人之常情,为人正直但不束缚别人,有光芒但是不会耀眼。

赏析

这是汉代王弼本《道德经》中,对于为政者提出的四点要求: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而秦末汉初的帛书版,则作:方而不割,兼而不剌(là),直而不绁(音同肆),光而不眺(音同耀)。
最大的不同在于王弼将帛书“剌”改为“刿”。
“剌”的意思的是不违背常情;“刿”的意思是刺伤。如果是刺伤,则与上一句“割”的意思重复了,且法理不外乎人情,就算再廉洁,再刚正不阿,也需要讲感情,不能得罪光所有的人,这样才比较符合人之常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的老子郭店本里却是没有这一句的。
道家向往宽厚清明的政治,讨厌苛酷黑暗的政治,这其中对于执政者的素养要求无疑是极高的。
如果执政者身上有了“割”、“剌”、“肆”、“耀”这四点缺点,那么这个执政者无疑是失败的,就容易将国家带进黑暗与灾难之中。
所以,统治者对于自身不能不察,每日三省。
因为太刚正反而容易转变成邪恶,太过善良反而转变成一种丑恶。把握不住一个度,人们就容易陷入迷惑中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