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夏朝之旅一一古埃及深度游纪实(11)一一伟大震撼的夏故宫

此文较长,图片较多。阅读此文前,建议先沐浴更衣,然后潜心阅读,必有收获。


今天3月14日了,这是我们在埃及的第五天。早晨在游轮上吃过早饭,我们就要结束游轮的三天生活,去卢克索参观卡尔纳克神庙。在离开游轮门口的时候,看见游轮上的摄影大叔在拿着他摄制好的影像光碟问我们要不要,好像是10埃磅一张。我竟然没有买一张,回来之后很后悔,为什么不买一张呢,为什么不呢,为什么呢?

夏故宫:卡尔纳克神庙总览


我们带好行李,又装入中巴车,一路开到卡尔纳克神庙。要说古埃及最伟大的神庙是哪一个?阿布辛贝神庙其实根本排不上号。埃及最最最最最伟大的神庙,人类千古万万年第一神庙,从地球到火星宇宙第一神庙,就是卡尔纳克神庙!卡尔纳克神庙也是底比斯最为古老的庙宇,该神庙最初是从中王国时期的一个阿蒙神小庙,经很长时间发展起来的。最初在此修建阿蒙神庙的是中王国第12王朝的法老辛努塞尔特一世,他就是不见于《史记·夏本纪》正史,却又在其他典籍流传下来的夏朝国王元康!

少康和他的儿子帝杼驱逐了入侵的东夷人(喜克索斯人),重新复兴夏朝,建立了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帝杼就是新王国和第十八王朝的真正奠基者图特摩斯一世!他开启了夏朝最辉煌的图特摩斯家族统治。由于中王国和新王国几个王朝都是从底比斯起家而统治全国的,底比斯的地方神阿蒙神被当做王权的保护神,上升成为埃及众神中最重要的一位。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们把他们的战功都归于阿蒙神,帝杼选择了中王国时期在底比斯修建的阿蒙神庙,在此开始了大规模建设卡尔纳克神庙的工程,并一直延续到希腊托勒密王朝时期。

(1) 中轴线布局

《发现夏朝》已有提及,古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的都城底比斯的卡尔纳克神庙建筑布局与北京故宫极为相似,堪称为最早的华夏故宫。古王国时期下埃及亳都(孟菲斯)也应有更早的夏故宫,但已经被夷为平地。从卡尔纳克神庙与北京故宫卫星地图对比看,两者都是按照中轴线和多重门院落与前后宫殿分区布局。甚至于在卡尔纳克神庙旁边有个圣湖,而北京故宫旁边有中南海。这样类似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其他地方很难找到!

(卡尔纳克神庙卫星地图)

(北京卫星地图)

但与北京故宫中轴线以标准南北方向不同,卡尔纳克神庙中轴线则以尼罗河为参照物,按照西北-东南方向基本垂直于尼罗河。当延长中轴线穿过尼罗河发现正好交叉于尼罗河西岸的帝王谷入口处。这个中轴线方位角是116½°,是按照天文对齐方式设计的,与冬至那天日出方向一致。冬至清晨太阳升起的光芒可以穿过卡尔纳克神庙中轴线大走廊直射帝王谷。卡尔纳克神庙位于河的东边,代表阳间,而河的西边代表阴间。这种布局蕴含了华夏文明关于生死问题的深奥内涵,也是华夏风水文化产生的土壤。每天清晨,法老和他的臣民在卡纳克神庙前迎接太阳的升起,迎接太阳神拉的重生。

(卡尔纳克神庙中轴线示意)

中轴线是中国建筑的一显著特点。《中国建筑史》把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并且指出“世界各国唯独我国对此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如北京就是以故宫中轴线展开布局。中国古代城市及庭院一般以南北方向为中轴线,东西对称。周秦时期也有一些建筑以东西方向为中轴线,比如秦始皇陵。中国有名的中轴线建筑有:

  • 隋唐时期大兴长安城。

  • 隋唐洛阳城。

  • 北宋卞京城。

  • 元代北京城。

  • 明代北京城。

下两图是卡尔纳克的老照片,分别是1914年从北边和1930年从南边拍摄的。

Kofler Photograph date: 1914

1930年

(2) 左祖右社布局

1799年的8月,一支法国研究工作小组进驻底比斯,开始对底比斯进行考古挖掘活动。可以说,是拿破仑军队和学者唤醒了沉寂许久的古代名城底比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时期大加扩建卡尔纳克神庙,这个王朝的几乎每一位法老都向这个神庙增加一些东西,第十九、二十王朝又续有增修。到新王国末期,它已拥有10座门楼(古埃及一般庙宇仅有1座门楼),各座门楼又有相应的柱厅或庭院。全庙主殿按东西轴向布置,先后重叠门楼6座,又从中心向南分支,另列门楼4座。主殿有十分壮观的柱子,柱身和墙壁上满是雕刻和象形文字铭文,著名的有《图特摩斯三世年代记》、拉美西斯二世有关卡迭石战役情况,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资料。神庙由砖墙隔成三部分或三大园区,是分别祭祀底比斯三神的主要场所,三神是阿蒙-瑞、姆特和孔斯,分别代表父、母、子女神,底比斯三神是中国儒家文化最早的思想原型基础。卡尔纳克神庙中间的部分保存得最完好,也是面积最大的一部分,是献给阿蒙神的。右侧(北)的是献给战神孟图(Montu)的;左侧(南)是献给阿蒙神的妻子穆特(Mut)女神,现在都尚未发掘。 但中国考古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懂古埃及文化和文字的人才严重缺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走出世界的愿望是好的,但是知识结构软件大大落后,急需想办法改进。

(卡尔纳克大神庙区平面布局,中轴线,左祖右社)

在北京故宫天安门东侧(左侧)是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现在已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天安门西侧的的中山公园,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卡尔纳克左侧是姆特神庙区,右侧是战胜孟图神庙区。卡尔纳克神庙这个布局也符合“左祖右社”布局。左边的姆特神庙是与祖庙有关,右边的战神庙当然是与社稷安危有关。

卡尔纳克神庙的修建前后历时2000年时间,但主体建筑都是在新王国时期完成的,尤其是在第十八和第十九王朝时期完成修建的,它就是真正的确定无疑的夏朝故都!卡尔纳克这个名字来自于卢克索北2.5公里处的现代卡尔纳克村。卡尔纳克是底比斯的象征,底比斯的象形文字正是中国典籍记载的夏朝故都濮(今天河南濮阳是底比斯原名字复制),其对面的帝王谷正是中国典籍记载的帝丘!卡尔纳克神庙是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华夏故宫,3000年后,其布局形式几乎在北京故宫布局中重新翻版!

卡尔纳克神庙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有一些收藏在卢克索博物馆和开罗埃及博物馆,有些收藏在西方国家博物馆,连卡尔纳克王表也被铲去盗走,留下的都是搬不走的建筑废墟。

“金水桥”和码头


进入卡尔纳克神庙游览区需要进行安检,通过安检,我们首先来到了神庙前的大广场,这个广场就相当于天安门广场。导游马奇在这里开始给我们上课。

(2018.03.14 实拍,卡尔纳克神庙广场)

上完课,沿中轴线向前走,要经过一个小桥。马奇介绍说这里原来有一条运河,桥旁边就是码头,还正在挖掘中。小河通往尼罗河,从这里乘船可以直接上尼罗河。

2018.03.14 实拍,经过第一塔门前的小桥,日神当空照

(维基图片,第一塔门前的小桥和码头)

我们的易老师立即就想起了北京故宫的金水桥。北京故宫有内外两道金水桥,外金水桥位于天安门外,内金水桥位于太和门外。

(卫星地图:卡尔纳克神庙-夏故宫 “金水桥”位置)

(天安门城楼外的金水桥)

“华表”和“神道”


过了“金水桥”,就见到道路南侧的一个方尖碑。该方尖碑并不太高大。是第十九王朝时期第五位法老塞提二世修建的,距今3200年。原来应有对称的两个,现在只剩下一个。碑身中段有修复的痕迹。

(2018.03.14 实拍 塞提二世方尖碑)

在维基上找到1905-1910年的照片,可以看到未修复前的塞提二世方尖碑。按照“造假论”者们的胃口,西方人“造假”可真是用心啊。

(维基老照片:塞提二世的方尖碑  between circa 1905 and circa 1910)

塞提二世方尖碑的作用,类似天安门前的华表。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名字叫华表。华表的柱身呈八角型。华表是中国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华表古称“桓表”,以一种“望柱”的形式出现,还有道路标志的作用。把北京故宫与卡尔纳克神庙对比,显然华表是来自于方尖碑的演变。

(天安门前华表)

经过塞提二世方尖碑,再往前走,道路两旁有许多羊头狮身雕塑,道路大约有50米长,西方人称为“斯芬克斯大道”。

(维基图片)

(2018.03.14 卡尔纳克神庙前的羊头狮身神道)

维基老照片:Avenue of Spinxes Leading To The Main Entrance. (1917)

(2018.3.14 回头看羊头狮身大道和塞提二世方尖碑)

在中国寺、庙、陵、祠碑等参拜场所前,一般都有一条长长的道路,两旁布满许多动物雕塑,这条道路被称为神道。显然“斯芬克斯大道”就类似于神道。"神道"即为通向神之道。天安门前金水桥与天安门距离太近,已没有神道。中国陵墓前的“神道”,自然是通向“鬼神之道”。在古埃及,法老被敬为神,到神庙去朝拜法老,自然也是通神之道。在中国,由于皇帝神性不再,可能是天安门前不再有神道的理由?但是神道象征性的石狮子却在天安门前仍然保留下来。在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两岸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对厚重敦实的守门石狮。

(天安门前金水桥两边的石狮子)

卡尔纳克神庙的“外城”


在北京故宫紫禁城外筒子河以南,有三道门,从南向北依次是天安门、端门和午门,形成紫禁城外城部分。与此类似,卡尔纳克神庙也可以分为内外城两个部分,外城也有三道塔门。第一道塔门和门前的神道是第30王朝内克塔内布一世(Nectanebo Ⅰ)修建,距今2370年左右。第30王朝是埃及最后的本土人王朝,他在位时期,大修土木,除了增建卡尔纳克神庙,还修建了连接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之间的斯芬克斯大道,奠定了卢克索最终形式,见证了华夏在底比斯的最后荣光。第二道塔门最初是第十八王朝末位法老哈伦海布即夏桀修建,他在位时完成了第二塔门的主体修建,他挑选的继任者第十九王朝首位国王拉姆西斯一世完成了第二塔门的装饰工作,到希腊托勒密王朝时期,托勒密四世又重新修建和重新装饰第二塔门。第三道塔门最初是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即夏国王不降修建,后来埃赫那顿(即不降的儿子孔甲)和第十九王朝塞提一世又进行了修改。第三塔门距今大约3350年。卢克索神庙外城三道塔门以及第一塔门前的神道及方尖碑布局,应该是在第十八王朝时期就已设计好的,但后来修建又历经一千年。包括可能原来就已有建筑,但被后世法老用新建筑取代。与天安门、端门和午门各有名称类似,这三道塔门也应该各有名称。

(卡尔纳克神庙“外城”)

(谷哥地图:卡尔纳克神庙外城)

北京故宫的端门和天安门造型相似,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午门的建筑形式。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北魏洛阳阊阖门和唐朝洛阳应天门的形制基础,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

( 北京故宫午门)

而卡尔纳克神庙的“外城”的第二道塔门和第三道塔门也是具有一样的“凹”字形结构。这是很耐人寻味的。与北京故宫外城三道门稍不同的是,北京故宫只有午门有凹字形结构。另外一个区别是:卡尔纳克神庙“外城”比“内城”还大得多,宏伟得多;而北京故宫内城比外城大。

(卡尔纳克神庙 模型)

(2018.3.14 羊头狮身大道,进入第一塔门)

在第一塔门和第二塔门之间的中轴线一侧有一个狮身人面像,脸部已毁掉一半,马奇说这是图坦卡蒙(即夏国王帝皋)的狮身人面像。

(2018.03.14 实拍, 在第一塔门内的狮身人面像旁, 马奇给团队讲第一塔门。)

在第二塔门的“凹”字形结构前,原来两边各有两尊拉姆西斯二世的雕像,现在只剩下两个半。

(维基图片:第二塔门和凹字形结构)

老照片:第二塔门(1853年)

过了第二塔门后,就是宏伟的大柱厅圣殿。卡尔纳克圣殿因为其浩大的规模而扬名世界,其尺寸和数字都是惊人的。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用柱子支撑的圣殿。卡尔纳克圣殿的大柱厅(The Great Hypostyle Hall),约5000多平方米,厅内竖有134根石柱,分16行排列。中轴线中央两排特别粗大,每根高达21米,直径3.57米,柱头为开放的纸莎草花形状,可容纳100个人在上面站立。整座大厅用如此密集的粗柱创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殿内石柱有如原始森林,仅以中部与两旁屋面高差形成的高侧窗采光。

(维基图片,第二塔门,背景可见哈特谢普苏特的方尖碑)

(2018.03.14 实拍 伟大的多柱大殿,伟大的拉神照耀在天空)

卡尔纳克圣殿大柱厅位于第二和第三座塔门之间,主体结构是在塞提一世和拉姆西斯二世统治时期修建完成,建设年代在公元前1290年到前1224年,最初是由第十八王朝哈特谢普苏特(帝芬)女法老设计。大厅北边装饰浮雕为凸起阳雕样式,主要是塞提一世时期的工作;大厅南边装饰浮雕为凹沉阴雕样式,主要是拉姆西斯二世时期的工作。外墙描绘塞提一世和拉姆西斯二世时期的战争场景。在比邻南墙的另一面墙上,铭刻有拉姆西斯二世与赫梯签订的和平条约。后续一些法老在墙上增加铭文和在空的地方增加柱子。塞提二世在第二座塔门前建设有一个小亭。今天大柱厅是最多被参观的古埃及纪念建筑之一。下面多图是笔者于2018.03.14在卡尔纳克多柱大殿南侧实拍照片。

(抬圣船出游)

(大立柱上的菊花)

(大柱殿天花板上的彩绘)

(大柱殿上的窗户)

(法老与“生命之树”,圣诞树原型)

(维基老照片,大柱殿第三塔门附近,1867年)

卡尔纳克神庙的“内城”外朝三大殿


走过第三道塔门后,就是第四道塔门。三四道塔门之间距离很短,原来有一对图特摩斯一世(帝杼)的方尖碑,现在剩下一个。在第四道塔门后,原有一对哈特谢普苏特(帝芬)的方尖碑,现在也只剩下一个。第四道塔门后就是内城,相当于北京故宫的紫禁城。

(卡尔纳克神庙内城模型)

(北京紫禁城模型)

下图为卡尔纳克阿蒙神庙内方尖碑中其中两个,右为帝杼的方尖碑,左为帝芬的方尖碑,中间是第四座塔门。

(维基图片)

伟大的马奇还给我们讲解了古埃及人怎么把巨大的方尖碑立起来,他在地上画起图形。古埃及人先用沙子堆起一个斜坡,斜坡另一侧也是用沙子堆起。把方尖碑拉到沙堆上。然后从沙堆下面开始挖沙子,把沙子挖走,这样方尖碑就自然滑落下来。下图仅是示意图,实际工程必定还会有很多辅助工具。

不得不叹服古埃及人的智慧,在建造方法上,古埃及人充分利用了埃及多沙、多石的特点。有些智商有问题的人,他们想不通在古代没有起重机情况下,又怎么把重达几百吨的方尖碑立起来,然后要么说是现代伪造的,要么是外星人干的。还有在石头上雕刻,说青铜硬度比花岗岩低,铁器还没有发明,他们是怎么在石头上雕刻的?他们想不通,就说是伪造的。实际上比花岗岩硬度高的天然物质有很多啊,比如石英、钻石等,为什么就一定是用金属才能雕刻花岗岩呢?古埃及人非常懂得一物降一物的道理。还有可能利用其它物理原理和自然力量来切割花岗岩。中国新石器文化玉器雕刻也很精美,那又是怎么雕刻的?他们就开动脑筋了,说是用绳子磨得。他们就这样用双重标准。

老照片:Fallen obelisk. 1856

内城全部是在第十八王朝时期修建的,其中主要是图特摩斯一世(帝杼)、哈特谢普苏特(帝芬)和图特摩斯三世(帝槐)时期修建的。在图特摩斯一世(帝杼)之前,卡尔纳克可能只有一条通向中央平台的长路和许多神龛小庙组成。帝杼是第一位大规模扩建卡尔纳克神庙的国王。沿着神庙主干路,他建设了第四座和第五座塔门,建设了两个围墙,构成神庙最早的核心部分。在第四和第五座塔门之间,用松木建设了多廊柱大殿,叫瓦吉特大殿(Wadjet Hall),因为戴红冠瓦吉特就是龙字原型,此殿也可以叫龙殿。龙殿的修建主要纪念帝杼对东夷人(喜克索斯人)战争的胜利。这种结构在埃及庙宇中很常见,廊柱形似莎草,廊柱大殿据说代表莎草沼泽地,是埃及的创造力符号。在这个大殿外边缘,建造了许多巨大雕像,巨像交替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帝杼在第四座塔门的外边,竖立起了四个旗杆和两个方尖碑,其中一个方尖碑后来倒掉了,另一个屹立至今。这种方尖碑应是第五王朝乌瑟卡夫修建的太阳神庙的一种简化和发展形式,自图特摩斯一世(帝杼)开始,方尖碑在新王国时代流行。塔门的旗杆上装饰有金银合金的尖头,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帝杼大殿的松木廊柱在帝槐(图特摩斯三世)时期替换成了巨大石柱。但最北的两个柱子可能已经被帝杼自己替换成石柱了。帝芬(哈特谢普苏特)在第四座塔门里面龙殿内也竖立了两个她自己的方尖碑。有时又把第三和第四座塔门之间叫做方尖碑庭院。在第四和第五座塔门之间,帝杼修建的龙殿相当于北京紫禁城中太和殿。第四塔门相当于紫禁城中的太和门。龙殿最初是用木柱,但埃及能够用作建筑用的木材都需要进口,后来才改成用石头。这都是因地因材制宜,有些人死脑筋,说中国用木头建筑,古埃及石头建筑,“凭此一点就否定了你”,他们的脑袋果真是花岗岩脑袋。

图特摩斯三世(夏国王帝槐)的统治因其自身的品位和善行得到歌颂和尊敬,他也是很多人钟爱的法老,他具备了一个伟大统治者应拥有的所有品质。帝槐也是一位伟大的建设者法老,他修建了超过50个庙宇。帝槐对卡尔纳克神庙建设的关注超过了任何其他地点。他重新建设了他爷爷帝杼建设的多柱大殿,在第五座塔门后面建设了阿蒙神庙的第六座塔门,塔门前面建设了一个前厅,庭院内还有瓜楞柱遗迹。在第六塔门附近有后来图坦卡蒙(帝皋)时期修建的阿蒙和姆特的雕像。帝槐立起了两个方形石柱,石柱上分别雕刻有代表下埃及的纸莎草和代表上埃及的莲花,顶端上面有图特摩斯三世(帝槐)的名字。纸莎草和莲花在一起,就代表了上下埃及的统一。上埃及的莲花符号可以取代上埃及的另一种莎草,与纸沙草一起构成“华”的来源。柱子的另一面有帝槐和一个妻子在一起的浮雕。第五塔门后的阿蒙神庙类似于紫禁城中的中和殿,而第六塔门后的中王国时期保留下来的庙宇相当于紫禁城中的保和殿。“保和” 名字出自《易经》。

(2018.03.14 实拍,“华”,左柱纸沙草,右柱莲花)

老照片:Théodule Devéria (French, 1831 - 1871)  – photographer (French) Details of artist on Google Art Project

老照片:Karnak. General View of the Ruins Near the Sanctuary. (1910)

在阿蒙神庙的后方东边,帝槐建立起阿顿(Aten)庙宇,并计划在庙宇内竖立起一对方尖碑,切割的方尖碑是最高的方尖碑,然而直到35年之后,帝槐的孙子图特摩斯四世(帝泄)才把该方尖碑竖立起来。但是这个方尖碑后来被罗马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二世(Constantius II)移到了罗马,现在叫拉特兰方尖碑(Lateran Obelisk),实际上应该叫槐方尖碑,是世界上古埃及方尖碑最大的一个。在第19世纪,又有三个古埃及方尖碑被分别运到巴黎、伦敦和纽约竖立起来,被称为“克利奥帕特拉之针(Cleopatra's Needle)”。在伦敦和纽约竖立起来的方尖碑原本也是一对,是帝槐大约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在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竖立的方尖碑,但上面的铭文是200年后拉姆西斯二世为纪念他的军事胜利而铭刻上去的。这一对方尖碑先是被克利奥帕特拉运到亚历山大港竖立起来。1819年埃及总督把方尖碑作为礼物送给英国,1879年被运到伦敦。在巴黎的那个方尖碑原本是第十九王朝拉姆西斯二世位于卢克索神庙入口的两个方尖碑中一个。

卡尔纳克神庙的“内城”内廷


北京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内廷宫殿的大门叫乾清门,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紫禁城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不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建筑多是自成院落。卡尔纳克神庙内城后半部建筑形式与故宫内廷也非常相似。

卡尔纳克神庙内廷主要是以帝槐修建的节日庆典宴会大厅为中心,或者又称为“百万年庙宇(temple of millions of years)”,或“纪事大厅(Hall of Annals)”。这座建筑通常又被翻译为“最辉煌的遗迹”,或“活的灵魂纪念碑”。这座建筑位于中王国时期庭院的后端,卡尔纳克神庙中轴线的东端,在阿蒙神庙的心脏地带。最初是为了庆祝图特摩斯三世继续执政的塞德节(Sed festival)而修建的庆典大厅。这个庆典大厅在建筑结构上被认为是革命性的,主大厅是已知最早的大教堂式风格。采用廊柱式结构,在过道的每一边用成行的圆型廊柱支撑天花板。主大厅内中间两行柱子比其他部分要高,使得中间部分天花板要高出,方便上面留出窗户。厅内中间两行圆形石柱也被称为“帐篷杆”,因为大厅中部象是被帐篷杆撑起的帐篷。在建筑结构上,他使用的柱子也是前所未有的。在天花板、横梁和柱子上都进行彩绘,颜色一直保存至今。这可能是华夏第一个彩绘雕梁画栋建筑。这个建筑可能也是法老一词含义发生演变的一个转折。法老一词原仅指王宫大殿,从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槐)起作为颂词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

(2018.03.14 实拍 帝槐节日大殿)

(老照片 1867年,帝槐节日大殿外景)

(帝槐节日大殿复原模型 ,1917年, 大殿中间两排柱子要高一点,顶端是盛开的纸莎草花形状。两边的柱子要矮一点,顶端是未开放的纸莎草花形状。)

在帝槐节日大厅边上有一个被称为“先祖室”小房间,显示帝槐向他的61位先祖供奉。有一块大的铭文,就是卡尔纳克王表,但并不是古埃及国王完整王表。但这个王表还是有价值的,因为包含了第一和第二中间期时期的一些国王名字,这些名字在其他王表中被略去。现在这个王表铭文被运到了卢浮宫博物馆,而且遭受了损坏。

在这个节日大厅后方的一个房间的墙上有帝槐植物园的浮雕,上面有在埃及顶峰时期帝槐在西亚、努比亚等各地广泛收集的各种珍稀动植物浮雕。

(2018.3.14 实拍 帝槐的植物园)

今天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个文物,一个方形石柱子四面都有人物雕像。帝槐的头部已损坏,他与鹰头战胜孟图手拉手。这个文物就是从卡尔纳克神庙内城的阿蒙神庙被运走的。

Sculptor of Thutmose III (now headless), who stands hand in hand with the god Montu-Ra (falcon-headed) and the goddess Hathor. This is a rare example of an Egyptian temple sculpture, in which the figures face in 4 directions. There are 3 persons, who were represented twice. The sculpture might have been placed within the middle of a room. Reign of Thutmose III, circa 1479-1425 BCE, from temple of Amun-Ra at Karnak, Thebes, Egypt. It is currently housed in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

卡尔纳克神庙的“中南海”及周边


北京故宫旁边有个中南海,与此类似,卡尔纳克神庙南侧也有一个圣湖。这也是帝槐修建的。他在阿蒙神庙主区南城墙边,他修建了一个122米×76米的圣湖,并放置了另一个雪花石做的圣船在旁边。这有点类似昆明湖颐和园的石坊船。

(2018.3.14 实拍 ,卡尔纳克神庙)

艺术画:Karnak, Egypt. Coloured lithograph by Louis Haghe after David Roberts, 1849

从阿蒙神庙的第三和第四座塔门之间有一条南北向道路通向南边的阿蒙妻子姆特神庙区。帝槐在此道路上修建了阿蒙神庙的第七座塔门。这个塔门上有他在麦吉多战役的记录和打击俘虏的浮雕。在塔门两边安放了一些皇室人物形象巨石像,并在门口南面道路两侧竖立起另外两个方尖碑,东边方尖碑的基石还在那里,但西边那个方尖碑在公元390年,被基督徒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运到现在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的竞技场竖立起来,现在这个方尖碑叫“狄奥多西方尖碑”(Obelisk of Theodosius)。因此帝槐在卡尔纳克神庙内的两个方尖碑现在立在罗马帝国时代的两个主要历史首都。再继续向南一点,帝槐完成了帝芬时期开始修建的第八座塔门。第九座塔门是夏桀(哈伦海布)完成修建的。

(2018.3.14 实拍 圣湖和连接姆特神庙区的第七、第八、第九塔门)

在笔者实拍的圣湖和第九塔门附近,可以看到一个大型起重机。哇,抓到“造假“现形证据!“造假论”同志们赶紧去录像去证。不过还有更早的照片,值得一看。

老照片,1856年,圣湖只剩一小点。

从圣湖旁边道路回头向尼罗河方向走,可以看到在内城和圣湖之间空地上堆了许多有浮雕的残石碎片。用简单的绳子围起来,表示游客不许入内。我踏进去几米又退出来了。现场还有两个工作人员好像正在做拍摄登记工作。

(2018.3.14 实拍 卡尔纳克神庙圣湖旁)

继续往西方向回走,又可以看到一段因为地表沉降不均匀而造成的弯曲石头墙。这西方人真会“伪造”。

(2018.03.14 实拍)

在圣湖池西岸边有一个巨大圣甲虫雕像,这是夏国王帝不降(阿蒙霍特普三世)修建的,石基上有不降的名字。圣甲虫有健康的寓意,也是“康”字原型。游客们纷纷围绕圣甲虫转圈,希望能带来好运。另外帝不降还修建了通往姆特神庙区的第十座塔门。

(2018.3.14 实拍  卡尔纳克圣甲虫)

在圣甲虫侧后方,看到有一堵墙,工人们搭起脚手架,看上去好像正在“伪造”哦。“造假论”者们,快去,快去!一定要录像实拍举证,向国际社会揭露西方人伪造古埃及的真相。

(2018.3.14 实拍)

(1897年的艺术画,描绘法国军队在卡尔纳克神庙)

脚手架对面放置的是倒塌的帝芬方尖碑上面一段。

(维基图片: 倒塌的帝芬方尖碑)

从同一个方向上,看1856年是什么情况,老照片是这样的:

老照片,1856年

下图是1845-1849年出版的埃及和努比亚书中的艺术画。视角是在卡尔纳克神庙南侧一个庙宇的顶部所见。

Picture of a print from David Roberts' Egypt & Nubia, issued between 1845 and 1849.

转到神庙北侧,遥望中国考古队的“领地”孟图神庙区,与舟总、易老师交流埃夏论。易老师也感慨中国懂古埃及的人才缺乏,不懂古埃及文字、文化和历史,挖出来的东西看不懂,不理解,又将如何是处? 卡尔纳克神庙浮雕太多,根本无法看过来。就在这伟大夏都,仰望着巨柱和废墟,感受着夏朝曾经的辉煌,心中无限的感慨。夏朝的众多文物和遗迹都在西方国家和埃及收藏,而它的真正历史、文化,甚至后裔则在中国传承发展繁衍,卡尔纳克神庙建筑设计布局奠定了3000年后的北京故宫设计的基本样式。夏朝的文明同时开启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这是世界神奇的现象。文化同根生,命运也紧相连。西方人学习了夏朝文明的外表面,东方人继承了夏朝文明的内在。西方人抛弃对中国文明偏见,中国人打开视角正确理解西方文明起源,只有如此才能够做到彼此理解与尊重。埃夏一体论以强大的证据提供了一个东西方相互理解的契机!


参考前期区块文章:

  1. 发现夏朝之旅一一古埃及深度游纪实(1)

  2. 发现夏朝之旅一一古埃及深度游纪实(2)一一萨卡拉阶梯金字塔

  3. 发现夏朝之旅一一古埃及深度游纪实(3)一一陆终金字塔

  4. 发现夏朝之旅一一古埃及深度游纪实(4)一一参观古亳都故地博物馆

  5. 发现夏朝之旅一一古埃及深度游纪实(5)一一体验阿斯旺

  6. 发现夏朝之旅一一古埃及深度游纪实(6)一一方尖碑是如何被切割运送的

  7. 发现夏朝之旅一一古埃及深度游纪实(7)一一 阿布辛贝神庙是伪造的吗?

  8. 发现夏朝之旅一一古埃及深度游纪实(8)一一 在双神庙看东西方分野

  9. 发现夏朝之旅一一古埃及深度游纪实(9)一一 在少康复国基地看托勒密奇迹

  10. 发现夏朝之旅一一古埃及深度游纪实(10)一一 与科普特导游交流埃夏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