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极品 ▏应运元宝与应感通宝
1943 年11 月,王荫嘉撰文,引旧钞本孟仁《言识小编》,讲述了一个有关应运元宝的故事:
慕庐韩先生(菼)少贫困。乡荐后,犹藉馆读书。岁壬子,暇游荆洛间。忽有人持关书聘金来寓,曰,奉主人命,请先生授生徒焉。遂欣然就道……而主人已排闼入,若知先生之欲觇之也者,曰,先生勿疑,吾实冥府官也,敬君学品,故聘求教子…… 然先生功名中人,吾何能久羁。今赠君一钱,即当如钱之文,应运而元,大魁天下,宝之宝之。遂遣使送归,资赠甚厚。次年癸丑,先生应会试果擢第一。
王氏在文末加以按语:篇中“均记人事而非鬼事,意其绿林豪侠之流。时当升平,公又显位,直言秉笔,有冒忌讳,不如寓意阴曹之得体。赠钱数言,显将钱文应运元宝四字和盘托出,毫不牵强。惜其钱之是否尚存,无从稽考”。
实际上,早在1939 年四川简阳胡家场出土数千枚铁钱中,就有应运通宝与应感通宝。这些铁钱大多为开元、宋元、太平、淳化小平钱,无淳化以后的钱币。有人将这些钱币运往成都,泉商刁崇和全部收购,从中挑选出广政通宝数枚,应运2 枚,应感一枚。刁氏囤积居奇,迟迟不肯出售。其友人罗希成参谋长从中帮忙,最终使罗伯昭购得应运通宝2 枚。应感通宝一枚曾为杨介仁所获,后辗转到了罗氏手中。应运完整者一枚,收入《沐园四十泉拓》。1957 年,捐赠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目前在国博“中国古代钱币”专题陈列中展出。另有一品缺左上角,“运”字独显,这枚钱后来入藏上博。
国博藏罗伯昭捐赠应运通宝铁钱钱径2.3 厘米,穿宽0.6 厘米,重3.7 克。(照片由图博提供,拓本采自《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上,第215 页)
罗伯昭旧藏应运通宝铁钱拓本钱径2.3厘米,穿宽0.6—0.8厘米,重3 克。 (《中国珍稀钱币》第708页)
1926 年腊月十四,陈吉云自常州至苏州,卖给王荫嘉一枚应感通宝,王氏制拓并记之。十多年后,转归罗伯昭。罗氏在《应感铁钱》一文中,对应感通宝做了考证:“考应感钱各谱列无考品,然其文字尚遗十国风度,而宝字圆贝,又与应运钱同,况有铁钱同时出土四川之铁证,则可断其为李顺铸,毫无疑义。”
1942 年7 月,卢翰屏在《泉币》杂志上刊发自己收藏的一枚应感通宝铜钱拓本,钱内郭距“感”字太近而微损,光背近平。
卢翰屏赠罗伯昭应感通宝铜钱拓本 钱径2.3厘米,穿宽0.7厘米,重3.2克。 (《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上,第214页)
卢氏还记述了同好收藏此类钱的经过。起初,戴葆庭获得一品小样,铜色深红,转归他人,有人怀疑为辽钱。张叔驯收藏有数枚,均为白铜,另有一品为直读“通宝”,似安南所铸。后来罗伯昭在汉口得到一枚大样白铜钱,听说已不存。《东亚泉志》以其钱文风格与应运钱相近,定为李顺所铸。不久,卢氏将这枚应感通宝铜钱通过陈亮声,赠予罗伯昭,罗氏一时感愧交集,以所藏中泉三十、丰货及小宝化三品回赠。后来罗氏将这枚应感通宝铜钱捐赠给北京历史博物馆,现在国博“中国古代钱币”专题陈列中展出。该陈列还展出了应运元宝铜钱、应感通宝铁钱各一枚。
国博藏应感通宝铁钱拓本钱径2.2厘米,穿宽0.7厘米。 来源同前
上博馆藏应运元宝铜钱,为孙鼎捐赠。另有应感通宝铜钱、应运通宝铁钱各一枚。津博藏应运元宝铜钱一枚。
上博藏孙鼎捐赠应运元宝铜钱拓本 钱径2.3厘米,穿宽0.65厘米,重2.9克。 (《中国珍稀钱币》第707页)
据《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十三《太宗皇帝》记载:淳化五年(994),“正月戊午、己未两日,连陷之…… 李顺入据成都,僭号大蜀王,改元曰应运”。李顺应运年间(994—995)铸造的钱币,有铜、铁两类。应运钱为隶书,旋读,小平钱,有通宝、元宝之分,应感钱仅见通宝。应运元宝与应感通宝之所以被后世藏家所珍爱,因为它们是目前所知我国历史上农民政权铸行最早的钱币,铸造数量较少,流行时间短,流通地域较窄,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应运元宝”钱文正确的读法是旋读,有时也会被对读,甚至于“宝”字错读为“保”,如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〇《神奇》所载:
庐山太平观乃九天采访使者祠,自唐开元中创建。元丰二年,道士陶智仙营一舍,令门人陈若拙董作,发地忽得一瓶,封甚固,破之,其中皆五色土,唯有一铜钱,文有“应元保运”四字。若拙得之,以归其师,不甚为异。至元丰四年,忽有诏进号九天采访使者为应元保运真君,遣内侍廖维持御书殿额赐之,乃与钱文符同。时知制诰熊本提举太平观,具闻其事,召本观主首推诘其详,审其无伪,乃以其钱付廖维表献之。
罗伯昭对此记述发表评论:“《 老学庵笔记》言顺将败,披度为僧,饭僧潜逃,后三十余年,始就擒戮,是顺固尝云游天下,隐形遁迹深山大泽之中,庐山埋钱,非顺其人,即其党徒所为,丝迹显然。”他还曾为铁应运通宝赋诗一首,透物见人,感叹李顺的传奇人生:
铜品二三铁品初,孟王壮志竟难图。
那堪凭吊官城庙,画壁空留伟丈夫。
(本文选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霍宏伟著《古钱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