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门大幅滋生安全隐患时,市场监管部门在哪里?

5月5日央视《晚间新闻》报道:我国防盗门安全性能检测87个批次产品有21个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高达24.1%。其中甲级防盗门不合格率最高超过37%。

这一段“你家的防盗门真的安全吗”新闻,相信每一位居家者都看得毛骨悚然,胆颤心惊,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家的防盗门,该怎样提高警惕防范破门而入的强盗。

但是,如果是刚买的防盗门有问题,则可能冤有头,债有主,但卖方会认帐会补偿吗?如果所用的防盗门时日已久,我们还有没有凭据,即使有凭据该找谁去讨回质量与安全?这就是我看新闻时最初的想法。

说这则新闻做得非常直观,不如说是安全检测人员的工作做得非常专业。现场检测演示:钢板性能不达标,锁具缺少保护层,防破坏性能差。

以防破坏时间至少要达30分钟的甲级防盗门为例,没有保护层的锁具只用8分钟就打开了。浙江某公司的一款防盗门仅用6分钟就打开了。看到这里,我的心就像这防盗门一样面临着随时有可能发生的撞击而不堪一击。

因为,电视新闻惊醒了用户,但观众中难道不会有强盗和潜在的图谋不轨之人,发现这个巨大的“商机”,他们会不会笑醒了。

国家广电总局曾经发出《关于在广播影视节目中做好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宣传的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要严格控制暴力新闻的报道,如爆炸、凶杀、绑架、投毒、抢劫、制造骚乱等犯罪活动的报道。

前段时间帮助整理某政法部门拟公开出版的文史资料,其中涉及一些重大案件的侦破细节,出版社和当事部门都极其注意警方和侦察人员的破案细节与手法的保密。

央视披露涉及千家万户的防盗门安全隐患,虽然不是披露盗劫犯罪,也不是展示警方侦破犯罪,但演示细节糅合了防与堵这两者的诸多元素,尤其是超高比例的不合格率,和可以多点快捷得手的防盗门的易破坏性,这对于那些蠢蠢欲动的盗劫团伙,你很难说没有变相的鼓舞和隐晦的暗示。

《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2006年的一起团伙盗劫案,包括一名未成年人在内的三个年轻人,经预谋抢劫了一辆价值17万元的轿车,在抓获后接受讯问时供认,就是因为受到当时收视率极高的某法制节目和影视剧的启发才去作案。

对犯罪手法的详尽描写,会不会普及了犯罪手法?对破案手段的的忠实复圆,会不会提高犯罪分子的反侦察能力?这样的隐忧和理念,做防盗门安全宣传和警醒公众同样适用。

超高比例的顶级防盗门只能防君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披露防盗门黑幕,远不是事件的终点。如果对这一涉及面最广的安全隐患要真正负起责任来,国家市场监管部门能否发起一场防盗门召回?或者开展一次帮助防盗门用户的维权活动?

事已至此,负责监管和安全部门能否走到可能的破门盗劫行动之前?难道还要上演居室主人勇斗破门歹徒,或者警方足智多谋侦破破门抢劫的好戏,再来一次新闻刷屏效果吗?

进一步说,在居家门窗设备安全范围内,不该是事后披露已经成灾的隐患,而是事前坚决杜绝隐患产生的根源。当那些唯利是图的小微企业在用蜂窝纸替代防盗门加强筋的时候,在普遍性虚标产品安全等级并投入市场的时候,国家市场监管部门在哪里?

(图片系网络电视截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