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花神庙
孙中旺
一
明清时期的山塘虎丘一带,是繁华苏州的代表,这里一年四季游人如织,春日踏青,夏日观荷,秋日登高,冬日赏雪,画舫箫鼓不断。无论是达官显贵,富商大贾,还是才子佳人乃至升斗小民,各色人等都和风雅繁华的山塘结下了不解之缘。可观的人流量也给山塘虎丘一带的居民带来了无限商机,使这里形成了不少特色消费品市场,花业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产业之一。这一带的不少居民世代以花为业,清代称其为园户。广大园户依靠山塘虎丘一带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数百年来辛勤培育和开发出不少独特的花草产品,出产的盆景、花茶、花露及编制的花篮和像生绒花闻名天下。当时的山塘虎丘一带已经形成完备的花业生产销售体系,虎丘山和绿水桥西的马营弄周围花圃遍布,山塘街上花店迤逦相连,来自南北的各种花卉产品也在此交易,最终在斟酌桥东的花园弄形成了苏州最大的花业市场。花农也有零售的,在山塘河、野芳浜等画舟停泊之处常常可闻花娘柔媚的卖花声,正如有首《虎丘竹枝词》描绘的那样:“平波如镜漾晴烟,正是山塘薄暮天。竟把花篮簪茉莉,隔船抛与卖花钱。”对于有钱人来说,各色花卉只是他们手中风雅的玩物,而对于山塘虎丘的园户来说,花业就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年景好时“一丛花当十户赋,几朵云收数乡税”,年景差时也往往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花业已经和千家万户花农的命运息息相关,正所谓“四面青山耕织少,一年衣食在花开。”
二
正因为花业对广大花农如此重要,所以在山塘虎丘一带才形成了独特而浓郁的花神崇拜,考诸相关史料,明清时期在这个小小的区域竟然存在了四座花神庙,即桐桥花神浜花神庙、虎丘试剑石左花神庙、新塘桥南花神庙和西山庙桥南花神庙,密度之大,全国罕见。
山塘一带最早的花神庙是桐桥花神浜花神庙,该庙明代洪武中建,正中塑司花神像,据说此花神姓李,冥封永南王,旁列十二花神,即正月梅花神寿公主,二月杏花神杨玉环,三月桃花神息夫人,四月牡丹花神丽娟,五月石榴花神卫氏,六月荷花神西施,七月葵花神李夫人,八月桂花神徐贤妃,九月菊花神左贵嫔,十月芙蓉花神花蕊夫人,十一月茶花神王昭君,十二月水仙花神洛神。该花神庙在乾隆年间重修时,上面高悬着雍正时期苏州状元彭启丰所书的“泽润春回”匾额,嘉庆十四年(1809)种植鲜花各园户、商号、行庄等240余户捐银洋180元重建,道光十八年(1838)园户65户、茶叶庄7户和兰花客20户又捐款重建了头门大殿两楹内房,殿宇颇具规模。
和花神浜花神庙主要由民间捐建不同,虎丘试剑石左花神庙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苏州织造四德、知府胡世铨所建。该花神庙的建造和乾隆下江南有关。清代乾隆皇帝在五下江南时,正值春寒料峭,而宫廷使者檄令苏州府备各色鲜花供奉,吴门花市无人会催花技术,深感为难。虎丘种花能手陈维秀,深谙百花生长习性,仿效北京窨窖熏花法予以一试,结果竟使百花凌寒盛开。等到四年后乾隆第六次驾临苏州时,陈维秀的熏花技巧已经十分熟练了,先将花房的门窗缝隙封密,以免漏风,然后在地上挖坑,把花盆放在坑上,随后将开水灌入坑内,以暖气熏蒸花朵。“繁葩异艳,四时花果,靡不争奇吐馥,群效灵于一月之前,以奉宸游。”苏城官民都以为是花神显灵,知府胡世铨在试剑石左侧的梅花楼旁址倡建花神庙,作为纪念。该花神庙建得如同园林一般漂亮,“连楹曲廊,有庭有堂,并莳杂花,荫以秀石。”和右边的静月轩及左边的聚星楼一起构成完美的风景体系,吸引了不少名流在此隐居读书,“为都人士观游之胜”。诗人尤维熊由此作《花神庙》诗云:“花神庙里赛花神,未到花时花事新。不是此中偏放早,布金地暖易为春。”
三
值得一提的是虎丘试剑石左这座花神庙的对联十分脍炙人口。该联据说是随乾隆南下的才子纪晓岚所作,联云:“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二十四番风信,吹香七里山塘。”此联不但意境优美,对仗工整,而且十分贴切。“一百八记钟声”,佛教认为人生烦恼有108种,为去这些烦恼,所以要敲108声钟。该花神庙地处虎丘,旁有云岩寺,稍远地方有寒山寺,故常可聆听到梵钟阵阵。“二十四番风信”,即“花信风”,古人认为风应花期而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从小寒开始,到谷雨截止。从小寒到谷雨,共历经四个月,而每个月都各有两个节气,故四个月共有八个节气。每个节气又自有十五天,以五天为一候,所以八个节气共有二十四候,每候应一花信:小寒三信为梅、山茶、水仙,大寒三信为瑞香、兰、山礬,立春三信为迎春、樱桃、探春,雨水三信为菜花、杏花、李花,惊蛰三信为桃花、棠棣、蔷薇,春分三信为海棠、梨花、木香,清明三信为桐花、麦花、柳花,谷雨三信为牡丹、茶靡、楝花,于是就成了二十四番花信风。这二十四番花信风,从梅花开始,到楝花时已经进入夏季了。俗称“开到荼靡花事了”,意思说春天百花盛开,依次轮番为“令主”,到荼靡花开时已是暮春了,春天的花事也结束了。虎丘山塘附近多花圃,春天百花烂漫,故云“吹香七里山塘”。读此联,使人如闻梵钟声声,似嗅花香阵阵。名胜对联,妙语神出,令人百看不厌。和杭州西湖花神庙那幅脍炙人口的对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平分江南秋色,但是杭州花神庙的对联放之四海而皆准,而虎丘花神庙的对联却是量身定做,故清代嘉道年间著名楹联学家梁章钜评曰:“却移作西湖之花神庙联不得”。
花神庙中一年内最热闹的日子是农历二月十二。俗传该日是百花生日,又名花朝。据说这天天晴的话那么就百物成熟,当时的苏州有谚语云:“有利无利,但看二月十二。”或云:“花生日晴,则百果熟。”据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载,这天热闹非凡,不便出门的闺中女郎借大好春光举行名为“扑蝶会”的集体娱乐活动。并且仿效《博异记》中记载的唐代天宝年间处士崔元微保护百花免遭风吹的故事,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为彩旛,谓之“赏红”。后来简化为将红布或红纸制成小旗或条条,缠系在花木树枝上或插在盆中,为花庆贺生日。据说,如果不这样做,花树就会“生气”,这年的花就开不好。花农们将花视为衣食父母,更是不敢怠慢,这一天都要虔诚地到花神庙去庆寿,希望花神保佑自己种的花收成良好。花农在神前供上寿桃、寿糕、三果三牲,焚香点烛,并叩头、祝福,然后送礼钱、吃寿酒。晚上人人手提花灯,抬着换上新袍服的花神像在虎丘、山塘一带巡游,并且演戏酬神,直到曙色初露才尽兴而归,这便是花神灯会。正像蔡云《吴歈》所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花神灯会成为当时苏州重大的民俗活动之一。
四
依托于花神庙的花神崇拜对苏州文化产生了独特的影响,生活在晚明时期的苏州人冯梦龙就曾在《灌园叟晚逢仙女》中,写了一个花神惩恶霸、救花农的故事,可见花神在当时苏州人心中的地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把冰清玉洁的姑苏佳人林黛玉的生日安排在二月十二,让她与花神同诞,谱写了短短一生的绝代芳华。苏州评弹中至今仍有名为《花神庙》的传统折子书。花神庙和花神崇拜对苏州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历经岁月的沧桑,在花神生日时给百花赏红的风俗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左右最终消失了,山塘、虎丘地区原有的四座花神庙也大多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新塘桥南花神庙早已无影无踪了,桐桥花神浜花神庙在“文革”时期尚有占地两亩的三间二进房屋六间,但是在“文革”后期被拆除殆尽。虎丘试剑石左花神庙现在据说也只有一块刻有阴文隶书“古花神庙界”字样的条石留存。幸存的是西山庙桥南堍的花神庙,但也只有两间两进的遗址了,这里曾先后作为合作社的仓库和公司驻地,长久失去了祭祀花神及祈福的功能,只有墙上嵌着的几块修建记事碑还在昭示着它原来的身份。近年虎丘景区重建了花神庙,祝福承载了苏州独特文化和信仰的花神庙能因此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