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A视野里的业财融合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解释权)属原创作者,或资料提供者;财税微波 仅提供传播平台,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处理;可通过文末留言,或与“财税微波” 或 “丁潇” 或 “作者” 联系,进一步沟通交流。
以下为本文: 融合的定义 融合,在「物理」意义上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例如将铝、锡、钛三者予以融合而成为钛合金);在心理意义上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 PS:以上融合定义来自百度、谷歌 从社会心理学来看融合 个体与群体之间在一定程度的熟悉和了解之后,不同个体会形成心理认知上的理解、情感关系上的共情或态度倾向上的协调,从而达到融合的状态;反之,则会形成个体之间的心理区别。 从心理健康角度,良好的心理融合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群体的幸福感提升。 心理融合的主要表现有: 1.经济水平差异的融合:贫富群体之间的融合等; 2.性别差异产生的融合: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之间的融合等; 3.种族和文化间的融合: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融合等; 4.代际关系产生的融合:父辈和子辈之间的观念融合等。 5.社会阶层或身份地位产生的融合等。 PS:以上内容来自百度、谷歌(DALE有精简部分内容) 现实中有哪些融合在进行? 之前我们比较常听见的是新闻发布会上说「中西元素融合」的服装设计理念,也曾听过所谓的「居家」与「时尚」融合的建筑设计概念。 在政府的相关文件中,看到有国务院发布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工信部发布的「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又称两化融合)等。 这些所称的融合,都是把两者之间的隔阂去除,双方的优点予以并存,然后发展出更好、更新的面貌。 业财融合是什么? 业:业务,指企业各机能别、功能别的作业与程序; 财:财务,指企业关于权利、义务以金额为媒介的汇总报告; 所以业财融合就是把业务等部门与财务沟通上的障碍去除,双方取得一致的观点。也就是说,同一件事,将各部门与财务的观点予以整合,不再出现没有交集的各说各话。 财务与哪些部门有沟通障碍? 这个世界最怕大实话,因为伤人。我直接点破,财务部门自己之外,都与财务部门有障碍。 君不见坊间还有很多「如何教导老板看懂财务报表」的课程,如果老板都看不懂,你奢望其他部门的人能轻易与良好的沟通? 「业财融合」确实是个现实的问题,这是所有财务人要特别关注的,但绝对不是说说华为的差旅费报销就可以顶事。企业通常有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等功能性部门,我就通过这三个来说说,业财融合的问题。 财务与业务部门的沟通障碍 最大的问题就来自没有共同的「商业语言」,我们从下面的商业语言来看两者的差异。 业务报价:材料成本+加工成本+管销财+5%利润=报价,然后就是(材料成本+加工成本+管销财)×1.05%=报价 我们假设材料成本+加工成本+管销财=100元,所以报价就是105元 于是业务的商业语言就是100×1.05%=105元 会计呢?先不管核算出来的成本是多少,我们就拿业务的数据来套财务的报表会变成,5÷105=4.75%的利润 障碍就出现:业务说有5%利润,财务说是4.76%的利润,难道0.24%被财务侵吞?抑或财务核算错误? 还有其他问题,例如业绩统计时,业务以受订订单统计,财务以出货统计,大家都会说财务比较准确,但业务也有话说,因为生产不能及时出货不能怪罪业务;那么两种报表都提供又如何?再产生一个订单完成率,然后找出负责人进行改善? 沟通的品质:带着耳朵听见对方的心声,存同求异。。 建立共同的商业语言,就是最佳对策,这不单是业务部门,其实整个公司都是。这个部分要深入探讨的话,可以参阅2019-3-4发布的拙著《浅论产品报价:该报不报,必受其报》,也就是说,建立一套业务、财务、老板、乃至全公司可以共用的报价、绩效统计方式。 也可以参考2019-7-15发布的《产品成本分析的配合差异》,看看财务要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帮助业务找出更有利的产品与产品组合。 沟通的品质:事实就只有一个,不同部门是从不同的构面解析,没有谁是唯一,总在同中存异。。 财务与生产部门的沟通障碍 障碍仍然来自没有共同的商业语言,我们从下表来看看两者的差异: 原料 烘培师傅说配方是: 烘焙工人说配方是: 财务说配方是: 面粉 770KG 100.00% 53.22% 水 302KG 39.22% 20.87% 糖 284KG 36.88% 19.63% 油 36KG 4.68% 2.49% 奶粉 30KG 3.90% 2.07% 鲜酵母 18KG 2.34% 1.24% 盐 5KG 0.65% 0.35% 改良剂 1.8KG 0.23% 0.12% 合计 1446.8KG 187.90% 100% 好玩吧!这就是企业的实际情况,如果你企业有这样的情况或类似情况,你们就是「鸡同鸭讲话」,一家人不说两话就是基本原则。 更重要的是:沟通不是谁迁就谁,而是看频率,看使用者。 对应的方法可以参考《产品成本差异的核算、检讨与控制》里面说的,要嘛迁就一方,要嘛找到共同的语言,但似乎建立共同的商业语言是最佳策略。 财务与人力资源部门的沟通障碍 人力资源部门除了在劳动法令、判例上要钻研外,一如财务部门也要对各部门(包括财务部)指导如何面试、考核、晋升、培训,更要对各阶层主管施以一定的主管才能培训。除这些外,人力资源部门还对工资率、工资总额的控制是有一定责任,人力资源讲究的「劳动分配率」,这个劳动分配率就是附加价值的分配理论,而且学问颇深。这个时候人力资源就需要用到如同我在2019-3-3发布的《换个角度看费用:用人费》里面的《人事动态暨费用比较表》,然后还需要财务部核算出不同产品的附加价值。 人力资源部门的这些需求,财务部能准时、有效的提供?且不说能不能提供,目前多数的费用都分散到让人怀疑人生,为何这么说?看看财务熟悉的报表(如下图的#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就知道,障碍在哪里。 有没有发现第一个职工薪酬与第二个劳务费、第三个咨询顾问费、第四个业务招待费没啥关系,也就是说政府的报表养成了财务人员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后,变成障碍。 沟通品质:在对方眼睛中看到需求与心声,还能坚持自己的专业。 如果财务对内提供的报表改成如下格式,是不是比较容易沟通? 还有一个问题,人资需要的「工龄补偿」,财务是不是能按月核算(可以参阅拙著2019-3-1发布的《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是这样来的,你还不知道吗?》)?就算不入帐,只是用excel核算也可以,不是?但千万不要推给人力资源:你们自己去算?! 沟通品质:以自己为他人服务、成就他人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价值。 可以说,财务与人力资源的沟通障碍算是蛮大的,主要是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不多,而且人力资源在国内懂得向财务部伸手索取资料的也不多,即便台湾也不是太多。 感 想 业财融合是打破财务与各部门的沟通障碍,在所有的业务的活动事前提供财务与税务咨询、事中给予财务牵制与内控、事后及时提供财务报告,并一起进一步的分析与对策。这里说的财务报告不是对外的制式报表,而是内部管理报表。这里要强调的是,过程中或许会应用科技产品与技术,例如ERP、APP、手机、PAD等,但不要说业财融合就是拿着智能手机或公司有ERP。 看了那么多的业财融合的文章,猛然发现还有「毛利率」分析,就知道,都不说「人话」,「神话」连篇,难怪一堆人云里雾里;还有强调用即时APP报销差旅费,错把手段当目的。 这里顺带说一句,业财融合这个名字取得不好,每次拼音出来都是野菜融合。我是黑手出身的,取高大上的名字不是我的强项,所以我就随意看看野菜与野菜融合吧!如何弱弱的问句:后面是不是要来个「业财税融合」、「税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