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

点击“成安文学”,关注作家动态,欣赏更多佳作(2021年第五十期)

居高声自远

李同

2021.7.5

居高声自远

——谈古代文人笔下的蝉

文/李同

大自然造就了世间万物,既赋予了它们的千姿百态,又赋予了它们万种风情。这万种风情与其说是大自然的赐予,不如说是作为自然界的万物灵长的人类的赋予。世间万物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类独具慧眼发现了其中的美。这种美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人类的情感。所以,古往今来的咏物诗中,不可避免地渗透着诗人的情感。有的诗中所咏之物,即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同咏一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却千差万别。唐诗中不乏咏物佳作,有的至今广为流传。这里仅以咏蝉为题作一小述。我们先来看作为昆虫的蝉自身的特性。

蝉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十分特别,其幼虫生活在土中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后才会爬上枝头结蛹,破壳而出化为飞蝉。而飞蝉的寿命十分短暂,抵不过一个夏天。

对蝉这一物种,中国古代文人似乎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愫。在他们的眼中,蝉性情高洁,不食人间烟火,且有出土蜕变重生等特征。而这些都与文人们所追求的洁身自好,寻找新生的朴素愿望相符。蝉的形象,由此也变得越发神秘,而富于人文色彩。这里仅举几例唐诗来说明这一问题。

我们先来读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这是一首借蝉言志的名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垂下像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栖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这里诗人笔下的蝉,较明显的是人格化的蝉,诗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诗句表面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乃点睛之笔。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秋风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居高而致远,突出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就是作者自己。

我们再读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狱中写的《狱中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时任侍御史,屡上书议论政事,触怒武后,被诬赃下狱,这首诗就是在狱中所写。诗前有一长序,说明因闻蝉声之悲而引发感慨,以蝉自况来抒写自己高洁而受诬之怨愤。“ 蝉声足以感动人,蝉的德行足以象征贤能。所以它的清廉俭信,可以是秉承君子达人的崇高品德,它蜕皮之后,有羽化登仙的美妙身姿。在高树上临风吟唱,那姿态声韵真是天赐之美。饮用深秋天宇下的露水,洁身自好深怕为人所知。我的处境困扰,遭难被囚,即使不哀伤,也时时自怨,像树叶未曾凋零,已经衰败。听到蝉鸣的声音,触景生情,感受很深,写成一诗,聊以解忧而已。” 从诗序中可以感知作者在狱中闻蝉鸣后,对自己所经受的境遇引发深深的感慨,用诗句尽情地抒发出来。

我们看诗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深秋季节寒蝉叫个不停,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怎么可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对我一头斑斑白发,不尽不止地长吟。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翅也难以飞高。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有谁能相信秋蝉是这样的清廉高洁呢?又有谁能为我这个无辜清正的申冤昭雪呢?

从诗中表达的作者怨愤之情,可以想到古代文人在正值青春年华,胸怀远大抱负和理想,却遭受诬陷,身陷囹圄,只有借助他们心中的高洁之物——蝉,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释放心中的压抑之情。

最后,我们再读李商隐的《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芫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前面说过,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然想居栖高处,本来就难以饱腹。你虽然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乎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泊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丛生,烦劳你的鸣叫,我得以借此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一样高洁不侫。这首诗较明显的借咏蝉以比喻自身的高洁并发挥到极致。

从上面几位诗人的咏蝉之作,可以看出,同是托物言志,借蝉自喻,作者身份不同,时境有异,诗句选择的蝉的特性角度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自然有别。这三位诗人的咏蝉之作,历来为人称道,被誉为 “ 咏蝉三绝 ”。虞世南的《咏蝉》被称为清高显贵之人的语言;骆宾王的《狱中咏蝉》,被称为患难落魄之人的语言;李商隐的《咏蝉》,被称为是飘泊牢骚之人的语言。三首咏蝉之作是古人咏物诗绝佳的范例,同一主题可以反映出诗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感情,不同的志向。我们读这三首诗,可以从中细细品味,作者如何用蝉从不同角度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同时,也可以从古人笔下的即使是人格化的蝉,所具有的可贵性。

综上所述,通过赏析唐诗中的几首咏蝉之作,我们对司空见惯的蝉,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喜爱这小生灵了。时值盛夏,从小就可以在这个时段里,时时听到悦耳的蝉鸣和树下随处可见玉蝉的身形,为何今天却成了稀罕之物?噢,原来是有人将它烹饪后捧上星级酒店的宴席上成为达官贵人的美味佳肴了。难怪听不到蝉鸣也看不到蝉儿的玉身了呢?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同,笔名: 小木,祖籍: 河北沧州吴桥县,成长于邯郸市成安县。中共党员,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曾任教于成安县志成中学。热爱文学创作,作品多次在《首都文学》、《邯郸晚报》、《成安文学》、《沧州作家》、《胶东文艺》、《三秦文学》、《南方文学》、《长江作家》、《湖南写作》等媒体刊登。

————————————————————————————————

成安文学编辑团队

总编:周志鹏

主编:冀凌云

责编:张玉叶

编委:武学福  张俊德  吴  霞  姚瑞红

胡贺宇  齐明明  王志彬   纪 蕾

靳志刚   张耀福   张玉叶

统筹制作:冀凌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