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迎娶24岁德韩混血钢琴家,婚宴上与周杰伦合奏《青花瓷》:孩子的成功大多是父母逼出来的
“我找到我的爱丽丝啦。”法国当地时间6月2日,郎朗与德国青年钢琴家Gina Alice在巴黎历史悠久的凡尔赛宫举行了婚礼晚宴,并在微博发布甜蜜爱情宣言,羡煞旁人。
婚宴当天周杰伦昆凌夫妇盛装出席,周杰伦还上台与郎朗四手联弹《青花瓷》,两位大家行云流水般的琴声,成为了整场晚宴的最大亮点。
之前两个人也曾多次合作进行演出,两位音乐才子除了在音乐上极高的造诣,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他们小时候学琴,都曾想过放弃,是父母逼迫才坚持下来,成为了今天耀眼的明星。
原来,天才、大家也需要父母的督促,逼迫,而非我们认为的自觉主动学习。
那我们对待自己孩子,不想学习,说不喜欢了要放弃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郎朗在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时曾说:“有些能力的确是天生的,但天赋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通过更少的努力去获得更大的成就。人生是一步一步来的,走了这一步才有下一步。”“兴趣是练出来的!谢谢爸爸,逼我练琴!”
对此,很多人不敢苟同,认为郎朗是被逼出来的“匠人”,无法接受牺牲孩子童年幸福的教育方式。
可天才都是这么练成的。
前段时间,天王周杰伦担任谢霆锋的美食节目《锋味》嘉宾时,分享了自己从小就开始练琴的辛酸史,但他表达了对妈妈一番苦心的感谢,让谢霆锋听完后感动不已。
周杰伦透露自己从4岁开始学琴,还被要求每天练2个小时,小时候非常好动、根本坐不住。
妈妈则会拿着藤条在一旁督促,但当时听到窗外其他小孩的嘻闹声,自己非常痛苦,“为什么我要学钢琴”,虽然以前不懂,但他如今也体会到妈妈当初的苦心,“现在真的很感谢她”。
周杰伦上国中时父母就离婚了,当初是母亲不顾爸爸反对让他学习钢琴和大提琴,奠定音乐基础,也造就了如今的歌坛天王。
任何学习过程都不是那么轻松快乐的,总要经历一段枯燥乏味,甚至痛苦的阶段,这时候家长不“逼”孩子,让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么孩子永远像小猴子掰玉米一样,最终一事无成。
去年在《向往的生活》节目中,小提琴家吕思清与刘宪华合奏了一曲,演奏得非常棒。Angelababy问刘宪华:“你是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的?”
刘宪华回答说:“对,被逼着。”
“那你小时候愿意吗?
“我不愿意,一直到我十一二岁,就一直不想拉,然后我就参加第一个比赛,然后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喜欢了。”
“那你觉得现在感谢父母吗?”
“非常非常感谢。”
这时,电视屏幕上打出一句话:为什么当初没人逼我?
我想,这句话潜在意思是,为什么父母当年没有逼自己坚持某一项自己不愿意继续的爱好,以至于长大后没有一个拿出手的技能。
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很多人认为要让孩子“快乐学习”,不想学就不要学了,不能逼孩子。
然而,贪图安逸享受是人的本能,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天性里贪玩,没有家长的监督怎么愿意辛苦的学习。
所以,一个坚持学习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坚持督促,甚至在关键时刻逼孩子一把的狠心父母。
尊重孩子没有错,但很多事,孩子在他那个年龄,并没有足够的阅历和经验了解这样的选择对人生的影响。别让你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里遗憾,坚持作为家长该坚持的,不该退让的时候适当逼迫,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切忌打着“爱孩子”的幌子对孩子放任,不想学就放弃,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有时候,孩子的童年过得轻松放纵,长大了未必对父母心存感激,反而,他们会因为自己现在的一事无成而后悔当初,可能反过来埋怨父母。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刘星因为身无一技之长,曾埋怨妈妈不给自己报兴趣班:
“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刘星说:“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你也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从小您就逼着我学呀……”
刘梅瞬间哑口无言。
你看,你不逼孩子,孩子长大后可能会责怪你。
去年,38岁的姚明,在上海交大念了7年经管终于毕业,取得了学士学位。
而他作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的一番致辞,引发了人们深思。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
是你们的坚持甚至是固执,要求我在17岁踏入赛场前做出承诺,一定要在运动员生涯结束后回到学校读完大学。
如果没有这个像封印一样的承诺,在校读书的几年中我不止一次想到过终止。
而通过这一历程,我也更加相信学习的过程比结果还要重要。”
姚明坦言,重新进入学校学习,对而立之年的他来说很艰难。只是迫于父母的强烈要求,退役后他还是选择进入大学深造。
其实,姚明父母这种执念式的教育方式,贯穿了姚明的前半生。
小学时,姚明成绩一般。为不让儿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父母要求他努力学习,成绩必须保持上等,经过刻苦勤奋努力的姚明终于考上重点中学,但成绩依然跟不上。
后来姚明转到普通中学,学业压力轻了,父母又严格要求他学习体育技能。
姚明的童年,一直被父母逼着努力,推着向前。他不是努力读书,就是刻苦练习篮球。
致辞时,姚明坦言,感谢父母的严格要求,是父母的逼迫,才有了今天的自己。
世界上从来没有不需要努力的天才。我们只会艳羡“别人家孩子”台前的光环闪烁,却看不见“别人家父母”背后的狠心。
《知乎》上有人提问:我21岁了,想学绘画会不会晚?
在一票支持声中,有个回答亮了:晚了,你爸妈已经打不过你了。
看似调侃的回答,却道出了一个真理:多数优秀的孩子,都是父母逼出来的。
一个街头的流浪汉“沈巍”火了,他知《左传》,懂《尚书》,面对镜头淡定自若,侃侃而谈。巨大的身份反差,让无数人惊叹。
记者调查发现,沈巍今年52岁,是80年代的大学生,曾在上海某统计局上班。
人们好奇,好学又博学且有正式工作,他为何流落街头?
“流浪哥”沈巍说,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他就喜欢读文科,对绘画、文史极感兴趣,但父亲深恶痛绝。他不敢正面反抗,于是只能捡垃圾卖钱买书,躲在被窝看。
高考时,他无比向往中文、政治类专业,但父亲坚决不同意,在父亲的安排下读了审计专业。
毕业后,他对审计仍然无感,但争执不过父亲,在父亲的施压下他从事了审计工作。在那个年代,审计局的公务员,相当于就是铁饭碗,但他依然不快乐,他不喜欢那个工作。
后来他因为看不得同事浪费,在单位捡东西,被同事认为“脑子有病”才办理了病退。
从此开始捡垃圾买书看书的流浪生活,一捡就是26年。
谈起这一生,沈巍有着巨大的失落:“学审计专业是我这辈子的遗憾。”
“如果可以重来,我会选择一份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和文化挂钩,而不是数字。”
爸爸临终前愧疚落泪:儿子本可以在学习上有一番成就。
多少父母,就像沈巍爸爸一样,本想着是为孩子好,给孩子打造一个“完美的人生”,强势地左右着孩子的想法、选择甚至是人生理想,却不料毁了孩子的一生?
有远见的父母,会“逼迫”孩子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在孩子摇摆不定的时候,帮助孩子学会坚持,掌握了技能,而不是强迫孩子去学习自己认为好而孩子不擅长的技能。
在郎朗的自传里,郎朗写到,父亲在他不到1岁时,发现他就可以哼出调,最爱哼《大海啊我的故乡》,在两岁半的时候,看完猫和老鼠,自己跑到钢琴上把主旋律弹了出来,这两件事,让父亲意识到儿子有很强的音乐天分,所以下决心培养郎朗学钢琴。
在他想要放弃时,逼迫他坚持,
每个人要吃的苦都差不多,如果前半生不吃学习的苦,后半生就会吃生活苦头,没人逃得了。
如果真为孩子好,父母就要有一点心狠,适当地“逼”孩子一把。
在他喜新厌旧时,想放弃时,教他不要半途而废,这才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任。
end
干货/有料/有用
所谓育儿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