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系列 玄武门之变(四)如果李建成有机会说话

李世民是玄武门事变的胜利者,更是整个时代的胜利者,因为此后二百多年时间里的统治者,都需要高举李世民的大旗。所以说起玄武门之变时,最符合李世民利益的记述,就成为正史中唯一的记述。

如果李建成有机会写这段历史,会怎么写呢?

肯定又会是另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大致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一下明初靖难之变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

看明初靖难之变,我们难免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的故事,与太子建成、秦王李世民的故事惊人的相似。

朱棣靖难起兵时,汉王朱高煦是朱棣的主要助手,而且立下许多军功。甚至从某些内容去看,如果没有汉王朱高煦,朱棣早就失败好多次了。

《明史》是这样记载的:起兵,仁宗居守,高煦从,尝为军锋。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

关键是,许多人也认为,汉王功高,所以应该取代太子。更主要的是,朱棣也一度认为,汉王朱高煦比太子优秀,所以也曾流露出让汉王当太子的意思。

《明史》是这样记载的:成祖即位,命将兵往开平备边。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

而当时的太子朱高炽呢?则一直留守后方,相对而言就没有什么军功。关键是,明成祖朱棣一直不看好太子朱高炽。所以一度想废掉他太之位,朱高炽之所以能保住太子之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所以朱棣并没有废掉他。

《明史》是这样记载的: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故事发展到这里,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相争的历史,就是从前太子建成、秦王李世民故事的改编版,雷同度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但是因为汉王朱高煦最后失败了,所以我们再看这段历史,就感觉它和玄武门之变截然不同了。

因为在这段历史上,汉王朱高煦就是一个丑角,而且是一个大反派;而太子朱高炽却是男一号,而且代表着正义。

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失败了,写在历史书,估计也就是汉王朱高煦的翻版。总而言之,他有才能,也有功劳,问题是,怎么看他,他也是一个大坏蛋啊,所以看到他咄咄逼人的想夺储,谁也希望,他的阴谋不会得逞。

《明史》是这样记载的:汉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性凶悍。......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隶籍兵部,纵使劫掠。兵马指挥徐野驴擒治之。高煦怒,手铁瓜挝杀野驴,众莫敢言。遂僭用乘舆器物。成祖闻之怒。.....。

更主要的是,他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他不作不死。话说,宣宗皇帝(太子朱高炽之子)上位后,一直对他很好,但是他非要造反;造反失败,大仁大义的宣宗皇帝也想保全他的性命。问题是,他一点情也不领,还要和宣宗皇帝死磕,宣宗皇帝才杀了他全家。

《国朝献征录》是这样记载的:一日上欲往视,左右止之,不听。及至,熟视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诸子并死。

反过来说,如果汉王朱高煦也杀兄逼父夺储成功。御用文人再写这段历史时,会怎么写呢?肯定就历史上李建成、李世民的故事一样了。

总而言之,汉王朱高煦忠义无双、功高盖世,但是一直受到无能的太子仇视迫害;而他的父亲也一直纵容太子这种邪恶的行为;最后汉王朱高煦忍无可忍,只能选择杀兄逼父了!

当然了,因为史书会加入各种微妙的细节,让我们感觉太子对汉王的仇视迫害,就是人神共愤的,就算叔能忍婶也不能忍;所以汉王高煦一再说,我宁愿死,也不会做不忠不孝的事。问题是,汉王高煦手下的忠义之士都纷纷劝说他说他夺位。

总而言之,忠有大忠小忠之分,孝有大孝小孝之分,您这样任由太子迫害致死,想过太祖皇帝苦心建立的大明帝国吗?如果您这样死了,任由昏庸的父皇、邪恶的太子把帝国败亡了,您有什么脸面见大明太祖皇帝呢?

最后,汉王朱高煦终于决定造反了。于是,大明的仁宣之治,就换成汉王高煦的牌位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人们就是这样替李世民辩护的。

总而言之,李建成、李元吉是两个大坏蛋,而且都是标准的败家子;如果李世民不杀他们,大唐帝国肯定很快就灭亡了;如果大唐帝国因此灭亡了,李世民虽然小节上无亏,但是从大节上,他恐怕还不如秦二世、隋炀帝呢!

《唐书》是这样记载的: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坚持小节,必亏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矣。

关注公众号 关注泪痕春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