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运营中的加氢站共有578座 日本独占142座高居榜首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加氢站建设与运营行业发展白皮书(2021年)》,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运营中的加氢站共有578座,比2019年新增加115座加氢站投入使用,为近年来增长最快。其中欧洲共有200座加氢站,100座在德国;北美共75座加氢站,49座位于美国加州;亚洲共有275座加氢站,其中142座在日本,60座在韩国,而中国已投入运营的有101座,主要服务于公共汽车、物流车和卡车等。

从中国加氢站建设运营的情况来看,EVTank发布的《中国加氢站建设与运营行业发展白皮书(2021年)》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累计建成118座加氢站,在建/拟建为167座。超额完成《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的“到2020年,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的目标。其中建成的加氢站已投入运营101座,待运营17座,投用比例超过85%。

从区域竞争格局来看,EVTank发布的《中国加氢站建设与运营行业发展白皮书(2021年)》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20个省市布局加氢基础设施,加氢站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江苏、上海等地,其中广东省已建成加氢站30座,山东省、上海市均已建成超过10座。各省对加氢站建设做出了相应的规划,其中上海市计划到2023年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北京市计划到2025年加氢站数量达到74座。

中国作为产氢大国,氢原料储备充足,但由于运输和储存条件苛刻,储运环节成为了氢产业链上的难关,也直接影响了加氢站的模式设计。根据氢气存储方式的不同,外供氢加氢站又可进一步分为高压气氢站和液氢站两大类。外供氢加氢站中的高压气氢站建设成本最低,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加氢站模式,目前中国的加氢站均为高压气氢站。液氢储运加氢站主要分布在美国和日本,在中国也得到了初步探索,由中科富海和美国空气产品公司(Air Products)合作的首座液氢储运加氢站正在建设中。

加氢站的主要设备包括:压缩机、储氢罐、加气机、泄气柱、管道、控制系统、氮气吹扫装置、监控装置等。其中压缩机、储氢罐、加气机为核心设备。压缩机成本在加氢站全部建设成本中占比约30%。

国内目前大部分为纯氢站,其次为合建站(包括氢电站、油氢站、加气加氢站、油氢光电站等)。从建设成本来看,加氢站核心设备包括氢气压缩机、加氢机、卸气柱、顺序控制柜、储氢瓶组等,其中压缩机是重中之重。目前国内一座日加氢能力500公斤左右的外供氢加氢站除去土地费用,建设成本约1500万元,具体成本除去其他费用占比15%,接近85%用于加氢站关键设备。其中压缩机站投资成本高达40%,储氢罐成本占比达16%,加氢机成本达7%。可见,加氢站成本依旧非常高昂,是等规模的传统加油站投资费用的三倍,主要由于目前国内加氢站关键设备进口依赖还很高,国产替代亟需提速。

从运营成本来看,目前我国加氢站主要为外供氢高压加氢站,前期建设成本主要在于设备投资,后期运营成本主要在于氢气成本。加氢站建成后,运营成本包括氢气成本、设备折旧、运营维护成本、人工成本等。据EVTank《中国加氢站建设与运营行业发展白皮书(2021年)》成本测算显示,加氢站运营成本中氢气成本占比最大,接近运营成本的70%,由于制氢和运氢产业链条不够成熟,产业规模不大,导致氢气价格居高不下,这为加氢站的建设和推广带来一定成本压力。

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表示,自“以奖代补”政策推出以来,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越发受到重视。作为实现脱碳的重要解决方案,氢能在“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的背景下将得到迅速发展,但目前国内投入运营的加氢站均难以实现盈利,主要面临三大困境。第一,目前加氢站关键设备仍然依赖进口,单独建站成本高昂;第二,氢气费用居高,目前加氢站氢气来源多为工业副产制氢,氢气需要进行提纯、压缩等步骤,成本较高。第三,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处于起步阶段,氢气需求不足,多数加氢站运行负荷不高,因此难以实现盈利。基于此,国内加氢站相关企业开始积极探索不同商业模式,通过油氢合建站、气氢合建站等综合能源服务站方式降低成本。我国多个省市也出台地方管理法案支持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点网络改扩建加氢设施,鼓励积极参与加氢站投资建设。EVTank预计,在国家及地方政策大力推动下,到2025年全国加氢站数量将超过1000座,到2035年全国加氢站数量将超过5000座。

基于目前单独的加氢站成本较高,氢气需求量相对较少,独立加氢站面临亏损的局面,单纯的加氢站建设较难实现大规模推行。而现有的油、气站在国内已经广泛分布,改造便捷且经济性好,综合性的油氢、气氢混合站可避免高额的土建成本,同时加氢业务在初期盈利性较弱,与油气服务结合可以形成经济效益的有效互补。因此,在氢能产业链发展初期,推行油氢、气氢站共建可在短期内更便捷快速地实现氢能基础设施的完善。

文章来源: 中国电池研究院,智博睿项目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