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醒思录(一百三十八)
转:家长百事答
思考一件事,孔子说:“再可也”。为什么孔子不建议“三思而后行”呢?
因为“三”是个变化节点,一次二次时仍一心想做好,接近第三次时“意”已升起,开始想做不好咋办,进而焦虑使然。
用心思考,两次足够,三次开始焦虑;
不用心思考,两次依然,三次也依然;
都不必三思。
君子当事,小人皆为君子;
小人当事,中人皆为小人;
若是兵,要致力跟对人,那决定未来性质;
若是官,要致力中正勇,那都担他人因果;
何为幸福?
先有力的平衡,再有心的认同,即是幸福。
力若不平衡,刻意认同自己也无用;
力已平衡,心若不认同依旧烦恼无穷;
力先平衡了,便没有撕扯和压迫;
心再认同了,自会有喜悦和轻松;
此二者皆俱,谓之福中!
生活中,人会因为什么把对方定义成仇?
1.态度不友好;2.阵营不一致;3.事件中冲突;
那么为何孩子明明知道父母爱TA,却仇视父母呢?父母没做好呗!该友好的不友好,该一致的不一致,该合作的去冲突!
自己按仇人的标准去做的,不仇视哪跑?
人心冷暖是个相对标准,相时而变;
人心安乱是个绝对标准,一直积淀;
莫因冷暖定是非,定完也变;
只用安乱定优劣,依凭决断;
让人心安之境,是厚土,当常住存养;
让人心乱之处,是盐田,当全力阻断;
人在探索本能的驱动下,就像点燃了引线的窜天猴一样:
有远方目标就那一飞冲天化作一片瑰丽花火;
没远方目标那就原地旋转把周围一切往死了嚯嚯。
就像人在寒风里一定会觉得温室美好一样;
人若在生活中感受到的都是对立和斥责,那么人就会把生活外的快乐当成安乐窝。
这么看来,那么多孩子的玩物丧志,是学校和家庭的爱护缺位共同造成的。
喜欢和厌恶是利劲;
愿力和怨力是钝劲;
钝劲破利劲总是徒劳无功;
利劲破钝劲却能势如破竹;
所以,引导一个人做事前,无论花多少工夫和耐心,都要让人感受到喜欢多于厌恶,否则让人以坚韧心做不认同的事,不管多少努力,也都是在等放弃的时机而已。
一个人若能长期苟且,那一定是因为有个允许其苟且的环境,这环境怎么形成的呢?
有谎言而不揭露、有压迫而不爆发、有不满而不表达、有矛盾而不激化,众多乌七八糟的力在一派假和谐的画面底下挣扎……
孔子曰:乡愿,德之贼也。此“贼”指的就是造成这“假和谐”现象的每一个带着老好人面具的裂枣歪瓜。
年少时,被父母教育“正直、诚实”,总是表面答应心里否定,心想“你们落伍了,只有虚伪才能混的开”……
女儿年幼时,我教育她“正直、诚实”,但自己却说不出个很落地、很认同的理由。
现在懂了,只有“正直诚实”,一生才能不受挣扎委屈的苦,才能远离肮脏龌龊的蛆,才能不走原地折腾的弯路,才能和对的人、对的事在一起,才能有一心一意的磅礴之力。
很多家长不真实,尽管他们想要的是---孩子处处优秀,但他们做的却是---我不要听到你不优秀。
事实上,只有听到孩子不优秀才能帮孩子变优秀,这是真实有效的做法;
而听到孩子不优秀就发怒,其实就等同于阻止孩子真实表述,这和试图通过杀公鸡来阻止天亮的人一样糊涂;
没有英雄气概的人是做不得英雄的;
那么我们给孩子什么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英雄气概呢?
执着的追逐美好!陶醉的拥有想象!
频繁的验证力量!相信理想和希望!
要把事情做成,从细微处看需要太多太多方法、能力、机制、沟通、心理……
但从宏观处看,就一句:安住在做事的喜悦里,这便是禅宗“直了”的妙义。
薄福者必刻薄,厚福者必宽厚;
为何呢?
薄福之薄与刻薄之薄都薄在于失人心、失人助,从而失人气,无人则无福;
厚福之厚与宽厚之厚都厚在于得人心、得人助,从而聚人气,人众则福多;
创业时,即使没抓住本质也可能稀里糊涂的成功,因为初创的成功是个偶然的混合体;
守业时,没抓住本质就一定无法成功,因为守业是在竞争下考试,必须是准确的质量体;
就像: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能偶然投入一个三分球,但你要靠投三分球为生就必须是个专业而有天赋的篮球运动员。
看微博会创业不会守业颇有此感。
觉醒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喜悦中认同自己,一种是在打击中看清自己;
但优选前者,因为:
认同法里面,做事的初衷可以糊涂,但只要认同了自己,就会扎扎实实向前进步;
打击法里面,即便是深刻的觉醒,其实仍在原地没动,而且因为没动所以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醒了又迷、迷了再醒,进入一个只反省不进步的死循环中。
知道在做什么,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做成一件事最重要的两个要素:
知道在做什么,是指宏观的整体清晰;是整体上明了自己的选择,明了做此事的目的和标准,不管遇到什么挣扎能用整体视野取舍;
知道该做什么,是指微观的结构透彻;是面对当下境遇能看得清结构、分得清主次、找得到痛点、找得到必胜感,不管多少障碍都能够毫不犹豫的找到一击必中的死穴;
自律如何形成呢?两个动力,两个助力。
动力一:目标,非自律无以达成;
动力二:知耻,非自律无以离耻;
助力一:认同,行自律时,不管遇何反馈,以为豪,以为傲,以为对;
助力二:巩固,行自律后,以成果为喜悦,固认同,固自信,固肯定;
其实,不找到那纯粹,人生无望的;
书有三:一为故事、一为工具、一为对话;
而经典的妙处,正如那带着意境的对话,随古人,或赴远方看无尽苍凉,或驻山巅看正气浩然,或驰万里看金戈铁马,或飞九天看人间轮转……又叙市井人性、又谈庙堂纵横、又引千年一面、又睹寂灭无声……
无明喧嚣、万缕纠葛,读着经典可须臾放下。
“夜里千条路,醒来走原路”和“一念革心起、自此是新生”的差别在哪呢?
都有想法,都有愤怒,都有愿望,差哪呢?
差在见解!
醒来走原路者在侥幸:未来仍有改变机会;
立刻创新生者知:此刻即是唯一机会,此刻重生则日后便是新生、此刻照旧则日后仍是照旧,且次数过三,再无改变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