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好鸮尊、云纹铜禁、贾湖骨笛丨更多的国宝秘密看这里~

妇好墓是殷墟考古乃至商代考古的重要成就,妇好鸮尊登上《国家宝藏》绝对是实至名归。

其实莫说是妇好鸮尊,妇好墓出土的1928件文物中的不少国宝,都绝对当得起“国家宝藏”的名号,它们共同为我们勾勒出一位栩栩如生的英雄女性、一个真切可感的豪迈王朝。

▲妇好墓场景复原

妇好墓区区20平米,为何重要?是因为殷墟发掘九十年来,妇好墓在保存完好的墓葬中位列等级最高;同时,妇好墓也是迄今商代墓葬中唯一能与历史文献和甲骨文联系起来,进而推定墓主何人者。一位王后的墓葬尚且如此,煌煌殷商的国力,岂不了得?

▲妇好大型铜钺

作为女将军的妇好,曾出阵伐羌之战,这场用兵一万三千人的战争,是迄今所见商朝对外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而在攻克巴方一役中,武丁负责正面攻击,妇好则秘密埋伏,斩断巴人退路,两人携手赢得大捷。

在妇好墓出土的134件武器中,最能彰显妇好勇武的便是那两件铭有“妇好”的大型铜钺,刘涛的前世传奇中也出现了它们的身影。

钺本是斧的一种,因其令人胆寒的威严,又逐渐成为王权的化身。妇好拥有铜钺两件,钺身靠肩处还饰有虎食人头纹,此等气魄世间男性又有几人可与其匹敌呢?

▲镶嵌绿松石象牙杯

作为女政治家的妇好,统管自己的封地,曾一次性向中央进贡龟甲五十、牛肩胛骨十屯,绝对堪称当今独当一面的女强人之榜样。

妇好墓中不乏其他方国进贡的铜器、玉戈、石磬,更出土了极尽繁缛、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如现在已禁止出国(境)展览的镶嵌绿松石象牙杯,所谓“人生巅峰”也不过如此了吧。

玉凤

作为妻子的妇好,多达一百七八十条有关她的卜辞,证明武丁对她的浓情蜜意,“频频虐狗”的爱情,通过墓中的755件美玉等随葬品即可见一斑。

商人尚鸟,鸮尊即为例证,而妇好墓同样著名的一件玉凤,长尾回转,侧身回眸,与妇好的幸福婚姻堪称绝配。

玉人

作为女子的妇好,也有自己的爱美之心。墓室出土的一件漆匣,其内盛放了用于插戴的骨笄499件,样式各异,见证了妇好对芳容的精心呵护。

妇好墓中还有一件圆雕玉人,跪坐,双手抚膝,腰侧插一武器状器物,惟妙惟肖。

▲司母辛大方鼎

作为母亲的妇好,在香消玉殒后,仍旧为爱子所追念。因为武丁将妇好列入了周祭祀谱之中,庙号“辛”,因而妇好墓出土青铜器上自铭“司母辛”(“伟大的母亲辛”),即浓汇了母子情深、阴阳相顾的千言万语。

如今分别重达128、117.5公斤的这对司母辛大方鼎,刚正雄浑,足以作为妇好一生叱咤的最佳缩影。

妇好铜三联甗

上述国宝之外,妇好墓出土三联甗、偶方彝等文物,皆已扬名四海,为今人所传扬。

现在,不仅在河南博物院,于国家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等地,您都能与妇好墓出土文物零距离相逢,这位中国最早的女英雄,正期盼您聆听她美名千年的巾帼传奇。

制作骨笛的古人,生活竟如此“先进”

舞阳贾湖骨笛来自距今约8000年的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文化,当属今年《国家宝藏》年代最悠远的文物了。在很多人的脑海中,8000年前的中华大地,岂不是“原始人”遍地跑?

然而实际上,8000年前的中华大地不仅不“原始”,甚至“先进”得超乎你想象。

▲裴李岗遗址居住区发掘情况

裴李岗文化以1977年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发现的裴李岗遗址命名。所谓“裴李岗文化”,是指距今8200-7500年在今河南中西部分布的物质文化。

裴李岗遗址与舞阳贾湖遗址,正是裴李岗文化两种类型的代表。

▲贾湖遗址出土炭化稻谷标本

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文明标志即是农业的产生,换句话说,人类已经在逐渐摆脱东奔西走“打猎采摘忙”的日子了。

中国作为栽培稻的世界起源地之一,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即留下了稻作农业的证明:贾湖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粳稻的水稻标本,且经学者确定为栽培稻。这些水稻有的分布在泥土中,有的则成为了土块上的印痕。

8000年前在今天的河南,古人竟然在种植水稻,虽然未必以此作为最主要的作物,仍着实令人脑洞一开。而在大米之外,小米(粟)也已成为裴李岗文化居民的口粮之一。

▲贾湖遗址出土石磨盘和磨棒

与粮食相对应的即是种植、加工粮食的石器,例如裴李岗遗址出土的开垦荒地、种植庄稼的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的石镰,以及最富裴李岗文化特色的石磨盘、石磨棒——这种器物组合代表了当时古人最高水平的生产力。

且看石磨盘下的四个小足,它们都是一下一下磨制而出,肯定倾注了古人的大量心血;甚至于在裴李岗遗址发现的一些随葬品较多的墓葬中,石磨盘和石磨棒都是成套出现,或许已经成为了古人的一种“财富”象征。

▲裴李岗遗址出土羊头、猪头雕塑

光有粮食自然是不够的,古人还要吃肉。出土的家畜骨骼证明,裴李岗文化已拥有了饲养猪、狗、羊、黄牛、水牛等家畜的畜牧业。

在裴李岗遗址中出土的猪、羊头陶塑,虽然还十分简陋,但是仍然可以让我们遥想古人模仿着家畜的模样,给孩子捏制玩具的身影。

当然,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农牧业还刚刚起步,古人还需要一定甚至相当比例的采集与狩猎补充食物来源,考古发现的骨制的镞、鱼镖,就是分别用来猎击野兽、叉击游鱼的。甚至有观点认为,尺骨被用来制作骨笛的丹顶鹤,其实也是贾湖人的一道“盘中餐”。

▲贾湖遗址出土凿形足盆形陶鼎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重要发明,中国更是现在已知全世界最早生产陶器的地区。

裴李岗文化还处在陶器发展史上的发端期,陶器质地比较松软,多是用手捏成,一些大型陶器则由泥条一圈一圈盘筑而成。

制造陶器的陶窑也比较原始,火候不高,而且因为建造技术的落后,陶窑往往用不了多久就会坏掉,古人不得不经常重新建窑。

▲裴李岗遗址墓地西部一角

农业的产生,带来定居。裴李岗文化的古人为生前的自己建造了房子,死后的自己挖掘了墓葬,居址与墓地早期交杂、中晚期分置。

半地穴房屋是裴李岗文化的主流,这种建筑在地面上下挖一个浅坑,房柱立在浅坑外,柱顶是草秸等搭成的屋顶,浅坑中有的还有做饭的灶——也就是说,这种半地穴的建筑,人是住在低于地表的地面上的。

至于墓葬,裴李岗文化还比较初级,形制、葬式都相对简单。倒是出现了随葬品的现象,个别墓葬中还出土了专供死人“使用”的“明器”;当然不能不提的,还有随葬品中的骨笛与龟甲。

▲贾湖遗址出土刻符龟

甲贾湖遗址墓葬中出土的龟甲,皆经过修治,大多边缘经过长期使用而圆钝光滑,其内还装有数量不等的小石子。它们是不是巫师用来占卜的用具呢?

而在贾湖遗址的废弃堆积及填土内,也发现了大量龟鳖类碎片,其中一些龟甲上也发现有刻划、穿孔、修治的人工痕迹。这些刻划是不是贾湖人出于某种目的而做的契刻符号,他们与后世用甲骨文进行占卜有无相关呢?

这些问题,我们虽然无法穿越到8000年前向古人询问,但是仍然足以激起我们对古人精神世界的无尽遐思。

▲贾湖遗址出土龟甲及其内装石子

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文化,裴李岗文化见证了曾经四海流浪的人类,终于得以用他们智慧,定居于气候适宜、草木繁茂的家园,并自此,创造出中华大地之上延绵不绝的光辉文化。

古人的失蜡法有多厉害?

云纹铜禁登上《国家宝藏》舞台,让失蜡法走入了公众视野。这种神乎其神的工艺到底有多厉害?在云纹铜禁外,失蜡法还可以……

▲范铸法示意图

所谓“失蜡法”,是相对于“范铸法”而言的。简单地说,范铸法就是先用陶土制作一个器物的样子,是为“模”,然后在模的外侧再制作一套外壳,是为“范”;模、范相合,往二者中间的缝隙处浇铜液,即可得到铸件。

范铸法确实是先秦青铜器的主要制法,只是问题在于有些铸件实在过于复杂,难以制范、浇铸,此时失蜡法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它将整个铸造过程简化为制蜡模、外敷陶土制范、加热使蜡流出、浇铜液铸造几步,这就使制作云纹铜禁这般鬼斧神工的青铜器有了工艺上的可能。

▲中国失蜡法

中国失蜡法使用的是可塑性极强的固态蜡,中国特色的失蜡法因此有了一些独特的工艺,如“捏蜡”(手捏成形)、“拨蜡”(用“拨子”拨塑成形)、“剥蜡”(用木质模板将蜡压制成形),这些工艺也可以相应地在最终的铸件上找到痕迹。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楚王盂

已确定的先秦最早的失蜡法铸件,是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楚王盂盖部的透空饰,其铸造年代在春秋时期的公元前570年前后。

整个饰件仅有直径11.8厘米、高2厘米。学者认为,再之前,中国失蜡法的技术源自“焚失法”,即加热后去除的不是蜡,而是绳索等材料,这种技法最迟也可追溯至商代中期。

▲曾侯乙尊盘

而学术界最早确定先秦已掌握失蜡法的发现,则是1978年从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是的,又是曾侯乙墓。

如此令人密集恐惧症的青铜器,体现出了寓变化于整齐之中的制作思路,整件尊盘玲珑剔透、节奏鲜明。

可能的工艺手法是:用模具成批制作蜡质元件,按照预定图案组合,逐层焊接蜡条和蜡梗形成整体蜡模,再经敷料、干燥、脱蜡、焙烧、浇注、清整等多道工序,得到成品。

▲许公宁墓蟠虺纹透空饰件

至今已确认为先秦失蜡法所制的铸件还有多例。例如2002年出自河南叶县许公宁墓的蟠虺纹透空饰件,铸造年代为春秋中、晚期的偏早时段;

2007-2009 年,研究人员将这一小小饰件成功复制,成为首次用传统工艺复制先秦失蜡法铸件获得成功的事例。

此外,出土云纹铜禁的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中,还发现过同样出自失蜡法的铜盏和壶盖饰件。

综合来看,现在已经确定的先秦失蜡法铸件大都出自汉淮地区,铸造年代从春秋中、晚期到战国,且其失蜡法一出现即展现出不俗的水准,其形制、纹样、成形方法与制作技艺同出一系,构成自成体系和传承有序的发展系列。

▲《天工开物》万钧钟失蜡法铸造工艺

先秦之后,虽然青铜被铁替代,不再作为金属器的主要制作原料,但是在制作尚存的铜器类别时,失蜡法仍然广有使用。

如《唐会要》记载,最初铸造开元通宝时,进呈“䗶样”(“䗶”是蜡的古写,“䗶样”即是蜡模), 李世民的文德皇后在䗶样上用指甲一掐,因而钱上就留有了掐痕——这是关于失蜡法的最早记载。

而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则最早叙述了失蜡法的工艺过程。元代设有“出腊提举司”专司铜器铸造,“出腊”即指化去蜡模,也就是失蜡法。

明宋应星的名作《天工开物》更是详述了万钧钟的失蜡法铸造工艺,并载有蜡料配方和铜、蜡料重比例。

明清两代留存至今的失蜡法铸件也不少,如故宫博物院和颐和园内的铜狮、铜象、铜鹤、铜牛以及铜亭构件(吻兽等)都是有代表性的精品。直至建国后,失蜡法仍然为老匠人所传承、使用,并为现代科技工艺所改良,发展至今。

▲复原许公宁墓蟠虺纹透空饰件的泥范

不过最后我们要指出一点:先秦失蜡法的研究现在在学术界仍有争论,我们相信先祖的博大智慧,我们也尊重学术对真知的严谨探寻,期待这场对失蜡法的论争可以帮助我们最终剥开历史的迷雾。

转自:CCTV 国家宝藏

(0)

相关推荐

  • 韩建业:裴李岗时代的“族葬”与祖先崇拜

    摘要:公元前6000年前后的裴李岗时代,在黄河.淮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白家文化和后李文化等当中,都开始出现有共同葬俗.排列有序的公共墓地--族葬墓地,这种葬俗罕见于同时期的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应当是当时 ...

  • 一周一墓——西北岗殷商遗址

    遗址名称:西北岗殷商遗址 遗址时代:商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发掘时间:1934年开始 地理位置:河南安阳西北十五里恒河北岸 位于河南安阳西北十五里洹河北岸.遗址在村北岗上,西距洹河约一里 ...

  • 河南,加油!

    河南昨天被水淹了, 刷着新闻的我,真的特别难受, 要知道那些受灾严重的地方, 像巩义.郑州的5号线地铁, 我可都是两周前刚刚去过啊! 巩义石窟 昨晚和郑州的朋友一直都联系着, 那边好像电力系统都瘫痪了 ...

  • 郑州:河南博物院--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

    河南博物院,国家一级博物馆.有关资料介绍,其藏品多达14万件,其中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就有5000余件.河南博物院前身是冯玉祥在开封创办的河南省博物馆,时间可追溯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后馆址几经变 ...

  • 《唐宫夜宴》里的文物——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于1976年在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鸟形铜尊,它是商代晚期盛酒的器具,通高46厘米,重16.7公斤,内壁铸有"妇好"二字铭文,具有商代铜器的大气肃穆和 ...

  • 出土淅川的云纹铜禁,这工艺叹为观止!

    出土淅川的云纹铜禁,这工艺叹为观止!

  • 【国家宝藏】第三期:走进春秋时期文物——云纹铜禁、越王勾践剑

    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 // 每一件文物, 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 每一种文明, 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本期国家宝藏,我们一同走进春秋时期,去见证云纹铜禁的强国智造,感受越王勾践 ...

  • 好 | 从“妇好鸮尊”看“好”字本义

    顺便说下各个时代的青铜器铭文,商代的青铜器铭文一般字数较少,多数只有五.六个字以内:西周是青铜铭文的鼎盛时期,百字以上的铭文颇为常见,内容基本为作器原由,以及希望子孙保有器物:春秋长篇铭文数量较西周减 ...

  • 散文||云纹铜禁的文化效应

    云纹铜禁的文化效应 云纹铜禁从淅川下寺出土重见天日已经有四十个春秋了,40年来,凡是见到它的人无不为它的精美所折服,叹美它的不仅是其制作工艺精细,还有它本身所具有丰富内涵和文化效应.云纹铜禁已经随它的 ...

  • 云纹铜禁:貌似'九龙抬棺',永久禁止出国,这件国宝改写历史

    阿伦按: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楚辞·九歌> 楚歌婉转,随历史烟尘散落在时光深处,歌中酒香,袅绕在千年后中国人的鼻尖. 浓郁的香味来自酒里的桂皮,细细砸吧,还有点香料的辛香. 这 ...

  • 情爱、玄鸟、生命:妇好鸮尊背后有哪些商代故事?

    本 文 约 2710 字 阅 读 需 要 7 min "小燕子,穿花衣--"小时候唱这首儿歌时我就心不甘情不愿.燕子哪来的花衣服,它是地地道道的"玄鸟"啊! & ...

  • 禁出文物(016)|云纹铜禁

    淅川出土铜禁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重量95.5千克 文物年代:春秋晚期 出土信息: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2号楚墓 馆藏地点: ...

  • 贾湖骨笛 刻符龟甲 兽面提梁铜卣:豫宝斋分享河南博物院之一

    贾湖骨笛  刻符龟甲  兽面提梁铜卣 豫宝斋分享河南博物院之一 河南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