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斎读史札记|一本书,一个人,一个时代

上大学的时候,每读起《山海经》来,总感觉到这本所谓的地理书里面所讲的地名不在中原地区,而是以昆仑山脉为中心的西陲古地,后来由感而发,写了一篇《中华文明溯源考》,指出黄河的上游地区才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文章贻笑大方,但观点却得到业师王晖先生的肯定,让我继续研究下去。毕业后不为正业,有辱师门已经很久了。今天上午,在家阅读李文实先生的《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蓦然间又回归了当年的感觉。文实先生是顾颉刚的弟子,解放初,受顾师命研究上古西徼古地名与古史起源的问题,不料刚刚开始,镇反运动就开始了,文实先生也被诬捕入狱,垂三十年未得平反,直到78年后,在史念海先生的努力下,在政协副主席刘澜涛专函干预下,在王震副主席的亲自过问下,始得于平反昭雪。30年在漫长历史中若白驹过隙,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30年。出狱后,文实先生不坠其志,秉承师命继续研究,终成此煌煌巨著,书中对华夏族、大禹治水、西王母、禹贡、三危的古史进行了详尽的考证,每一篇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荣获第13届(2002年)中国图书奖、青海省第6次(2003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等奖项。李文实先生也在2004年溘然与世长辞,如今也十几个年头了。但他终于没有辜负顾颉刚先生的嘱托,没有辜负自己的这个时代——尽管时代辜负了他。

(0)

相关推荐

  • 成大事者,一看便知:能成大事的人,往往具备两个明显特征

    人生没有什么东西的价值是一成不变的,即便是黄金钻石也可能会贬值,以前看起来非常金贵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变得一文不值.从长远来看,一个人即便一时获得了一笔财富,也算不上什么,有可能被收割,有可能被 ...

  • 【凡夫沙龙】抛弃钥匙串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读者来函]钥匙不用说是家庭生活中日复一日必用不可的物件,当你站到家门外习惯性地掏出钥匙要开门时,倘若发现随身携带的钥匙串不见了,你一定会感到紧张. 那天在距家不远的一处人行道上打开自行车,骑回家要开 ...

  • 赵仙泉2014年诗选

    悼母亲 呜呼哀哉!吾母仙逝. 正月末日,永为祭辰. 音容宛在,魂魄已远. 凤体成灰,瞬间玉碎! 痛煞我也,万箭穿心! 阴阳两隔,天地悲悯. 儿思母恩,涕泪滂沱. 奈何天命,生死注定! 母子渊源,世代累 ...

  • 齊斎读史札记|五四的经验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五四,首先应该纪念学生的爱国激情,无论是救亡大于启蒙也罢,无论是激情大于理性也罢,学生的爱国热情永远不置抹杀!其次我们应该纪念工人的罢工和商人的罢市,这才是五四运动取得成功的主要 ...

  • 齊斎读史札记|揭发者安禄山(外一则)

           公元744年,大唐帝国朝中发生了一件无人敢揭发的舞弊案:受宠御史中丞之子张奭,是<武状元苏乞儿>里"苏察哈尔灿"式的文盲,但却在吏部选官册上名列第一.而吏 ...

  • 齊斎读史札记|论自由主义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加关注   齊斎随筆 人文|情怀|半纸书|文化|掌故 自由主义是工业革命之后西方普遍兴起的一种经济思想,主张政府的职能是保障社会秩序的公正,而不是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主张 ...

  • 齊斎读史札记|魏特夫《东方专利主义》

    在古代埃及.古印度和巴比伦时代,这些东方专制国家里,时兴兴办大型工程,政府利用自己强大的控制力,最大化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需要多人多部门多方面合作的公共工程的建设,比如修建高大的陵墓.花园. ...

  • 齊斎读史札记|“让我们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一块坑这个民族吧”

           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力量代表邪恶的话,那肯定是"纳粹".其实纳粹是音译,它的本意是民族社会主义,是上个世纪20年代欧洲众多社会主义流派中的一支."社会主义&qu ...

  • 齊斎读史札记|“打天下,坐江山”

           中国古代的帝王们,特别是开国创业者们,无一个不是强盗逻辑:"打天下,坐江山",翻译一下就叫"抢天下,传江山","天下"是别人的 ...

  • 齊斎读史札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无法克服吗?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加关注   齊斎随筆 人文|情怀|半纸书|文化|掌故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成周期性的爆发规律,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

  • 齊齋读史札记|晚清的坚守与转型

           1848年,徐继畬刻印出版<瀛环志略>,首以<地球平圆全图>为引,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然后展示<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显示中国在亚细亚之东南.当时文人指 ...

  • 齊齋读史札记|珍妮机、鸦片战争及《民法典》

    齊齋读史札记|珍妮机、鸦片战争及《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