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别忘了你是一个“技术流”~
专栏作者/爱可乐的仓鼠
医药市场部的实践者。
近日,疫情期间的一场线上培训引起了笔者的思索。其实过程很简单:培训结束的答疑环节,某位销售同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H202(过氧化氢)能否作为判断乳杆菌功能的标志。”
其实,这是一个即典型又不刁钻的问题,可包括我在内三名产品经理的声音里却充斥着似是而非的犹豫与不安,最后还是临时上线的部门总监帮忙解了围。
此刻,语音里的聒噪我已无暇顾及,根据经验迅速打开了《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闪烁跳跃的屏幕告诉我:“H202浓度与产H202的乳杆菌属的数量呈正相关,可根据H202浓度判定乳杆菌是否正常。”
这样看来,作为产品经理,对于领域内唯一的权威指南没有熟稔于心,我距离“技术流”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
其实,对于所谓“技术流”的感慨源自某些我们已经熟视无睹的行业现象。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有些产品经理热衷交际、常常把和XX专家的关系视若珍宝,当作安身立命的资本。当然,职场的规则是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各大招聘网站,还是各家药企的KPI考核,建立并维护区域专家网络都是一项重要的职责,甚至某些企业把拥有专家资源的候选者视为优选的对象。
众所周知,销售作为公司的命脉,事关企业的兴衰存亡。因此,无论是攻坚的销售团队,还是支持的市场、医学等部门,视“顾客为上帝”,把精力和热忱投入到与客户的交往中似乎并无不妥。特别是市场部,作为公司市场活动的策划者和品牌推广的传播人,理应是公司维护专家关系的一把利器。
但笔者还是要说:作为产品经理不要在各色专家的鲜花丛中纸醉金迷,不要忘了你还是一个“技术流”。
那么,略显朦胧的“技术流”三个字该如何解释,一名“技术流”的产品经理应拥有怎么的技能与素养?关于这个话题,我想结合案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去年晚秋,某三甲医院外科的一场科室会至今令笔者记忆犹新。热衷手术的科室主任对公司用于治疗腹泻的口服产品并不感冒,临床代表费了好大的周章才促成此事。科室会很顺利,但会后主任一段毫不相干的点评引起了我的思考。
“很多手术病人都会用到保肝药,医院里的保肝药五花八门,每个厂家来了就说自己是最好的。但实际上有些患者疗效一般,而有些还会有副作用,关键是我也无法判断某些副作用与保肝药之间关联。更麻烦的是有时候医保科告诉我某些保肝药的使用不合理我却拿不出反驳的理由......要是有一个厂家能讲一下保肝药合理应用这个话题那该多好啊。”
主任无心的感慨,虽然与笔者负责的产品无关,但恰恰表达了一种对“技术流”产品经理的渴求。
那些曾在科室里留下足迹的演讲者,对自己保肝药的优势如数家珍,缺点常避而不谈,但原因很可能是并不清楚,因为总部的培训与资料很少涉猎相关的内容。而竞品的优劣很多都是曲解文献或复读总部的话术,对产品领域历史的回顾和未来趋势的展望更是浑然不知。
所以,我觉得,作为一名“技术流”的产品经理,首先要做到一个“博”字,对产品,竞品,疾病和整个领域的前沿发展等都要做到了然入怀。
因为只有知识储备的“水涨”,我们才会发现知识间彼此的关联、对某一个问题点进行深度思考的“船高”。如果你只是做模板PPT的“复读机”,即便照本宣科一字不差,离“技术流”的标准依然如天与海之间那般遥远。
作为产品经理,邀请专家讲课是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每逢省市级学术会议,都有药企为一个黄金时段的卫星会争得你死我活。而很多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专家授课的PPT需要我们提供。我曾在2019年某省儿科的年会上,看到了一场有些失败的卫星会。
PPT采用了大量的白色、黄色等浅色无对比色调,配上硕大的荧屏让坐在中后排的观众模糊了双眼。而PPT的内容更是让人一头雾水,把产品各适应症蜻蜓点水的罗列了一下。这种内容如果作为新员工的培训尚可理解,但如果作为黄金时段的重磅炸弹却并不妥当。
笔者最近一直有一种不好的感觉,就是学术会议的“快餐化”。有些产品经理只把精力放在卫星会的时段选择,讲课费应该如何给、给多少,专家的接待是否周到......却单单忽视了这样会议我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那么,“技术流”的产品经理还会做些什么呢?单纯从PPT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1、PPT的形式。
当你把PPT呈现copy给专家的时候,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PPT采用的是什么字体?标题和正文内容的字号比例是多少?整个幻灯片的主色调是什么,配色如何?用的图片是否清晰、合适?…虽然,有些朋友会认为这些都是表面功夫,但往往一个人外表的精致最能在陌生的氛围中擦出火花。
2、PPT的内容。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以虽然很多老骥伏枥,但依旧能志在千里。比如在欧洲一直不痛不痒的阿卡波糖,却在吃稻米的黄种人身上找到焕发的青春。所以,你在PPT中所要呈现的内容,到底是5-10年回顾性的研究,还是针对疾病最新发现的治疗机制,这些一定是“技术流”产品经理的内功。
要知道,阅读一篇英文的文献对于大多数人并不轻松,而没有扎实的知识积累就无法在深邃的夜空里甄选出最适合市场环境的“那颗星”。所以,看似SOP般的卫星会流程,想要做到“技术流”的标准其实并不容易。
以上,就是我对“技术流”产品经理的两点认知,一家之言远远不够。希望小伙伴们在留言区表达观点,让这幅“技术流”的人物肖像清晰可见,眉目传情。
头已秃,点在看求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