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贝居安会院,探访低地国家的独身女子神秘组织
上一篇:努力长高的尖塔和好人查理的遇害
转了一天回到酒店,喝过几杯香浓的咖啡和热巧稍事调整,我们又重新焕发出活力,决定再去布鲁日老城西南边转转。顺着酒店门前的小街一路向南,不时听到侧巷中传来清脆的嗒嗒声。扭头一看,载着游客的观光马车正不急不缓地穿行在街巷里,帮人重拾中世纪的古老记忆。
经过一个四岔的路口后向西有条葡萄园街(Wijngaardstraat),穿过去便能看到一个三角形的小广场。
广场上经常聚集着几辆马车歇息休整,连喷水池也塑成马头的形象,跟着一起饮水。
几棵大树掩映的绿地上,美丽的白天鹅优雅地梳理着羽毛。
透过树叶的缝隙,可以看到一座石桥通向一扇高大的院门,那里就是传说中的贝居安会院。
门上写着它的建造年代:1776,但门后院子的历史远比这扇两百多年前的大门古老得多。
贝居安(Beguine)一词源自12世纪列日的一位神父兰伯特·勒·贝居(Lambert le Bègue,1131-1177)的名字,他同时也是一位宗教改革家。贝居安会这个组织相当于一个独身女子的互助会,虽然类似于女修院,但成员并非修女,而是带有半僧半俗性质。她们在入会时无需发誓出家,只要保证入会期间不婚即可,但随时都可自由退会,之后亦可结婚。12-18世纪的低地国家里几乎每个城镇都有一个贝居安会,这可能与连年战乱夺走大量成年男子的性命有关,社会上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子们一面躲到这里自保、一面也许还在等待心上人的出现或归来。
桥畔有个白色大理石雕塑,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另一只。我并不知道它的确切含义,但突然想如果说纯粹的修道院让人彻底脱离凡尘,那么贝居安会不正是留下一道回归之门,仿佛遁入水中者抓住岸上的一只手,随时准备改变自己对命运的抉择。
布鲁日的贝居安会成立于1244年,由新任佛兰德斯女伯爵玛格丽特二世(Margaret II,1202-1280)创建。我们走进的这个带有白房子和大花园的宁静院落最早曾是个葡萄园,1245年正式成为贝居安会的居所。
1927年,贝居安会迁走,这里改为本笃会女修道院。此时正好看到一位修女从我们前方走过。她穿过小树林,消失在院子东边的圣伊丽莎白小教堂门内。
院子南头是一排排二层小房,整个院内安静得好像无人居住,可是窗口的鲜花又分明暗示出主人的雅兴。
原本想从南边的大门出去,没成想锁得死死的,而且根本找不到能开门的人。我赶紧查了下攻略,这个院子的开放时间是6:30-18:30,此时已过19:00。不好,我们快步往回走。
回到1776的那扇大门,同样已被锁死。
直到等来一位要出门的嬷嬷,这才松了口气。虚惊一场,差点儿以为要困在里面了。赶紧跑去拍那些自由的天鹅。
南边还有座桥,就是刚才看到的南门正对的那个。桥南有道水闸,为此还建了一幢闸屋,据说控制闸门的人就住在里面。
站在这座桥上向北,正好能望见圣母教堂的钟楼。
闸屋南边的人工湖叫爱之湖,是13世纪修建作为运河河水缓冲区的。传说有个叫明娜的姑娘爱上临近部落一位叫施特龙贝格的士兵,父亲不赞成他们的结合,执意要明娜嫁给他选定的女婿。明娜因抗婚逃出家门并为爱人殉情于此。湖东岸有个新哥特式的建筑是建于1893年的德拉菲勒城堡,以前是比利时贵族德拉菲勒(Della Faille)家族的私宅,现已改为餐馆和咖啡馆。
最南端的这座连孔桥叫爱之湖桥。桥西岸有个火药塔,因法国占领期间作为军火库而得名。
站在桥头回望,闸屋和圣母教堂依稀可见。
湖岸东边的林地是爱之湖公园,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致,但是徜徉其间,那份闲适与宁静自会让人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