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白云山拾情
【作者简介】
郭进拴,1958年5月出生,笔名智泉、郭笑。河南汝州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9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98年毕业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1980年参加工作,曾任《乡音》主编,《豫西报》副刊编辑,《风穴文艺》《沧桑》主编,现任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主任,《鹰城》杂志总编辑、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专业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美女山,美人河》《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命运》《天地人心》,散文集《汝州风貌》《乡情老更深》《人间真情》《新城美韵》《月是故乡明》,长篇报告文学《磊裕烽火》《湛河大决战》《从市长到死囚》《运锦之路》《芬芳岁月》等共50余部,累计发表作品2000多万字,有164篇(部)作品获奖。其中《湛河大决战》获全国庆祝建党80周年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剧本《无品乡官》获《中国作家》一等奖,《鹰击长空》获《人民文学》二等奖,长诗《寒夜哭母》获《文艺报》一等奖等。1992年获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2005年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
我是喝着清冽甘醇的白云山泉水长大的!白云山是我心中的山,我对她有着深深的情,厚厚的意……
白云山位于汝州古城西北约六十里处。当你尚未身临其境时,决不会知道她的妙处,只有游览了,才能体会到。她虽然没有桂林山石的巧妙奇异,没有华山群峰的挺拔险峻,没有庐山森林的蓊郁幽深,没有峨眉庙宇的雄伟壮观,但她却有着别处没有的独特的魅力。先说她的名字,就来得蹊跷。白云山,是因为山上有悠悠的白云才取了这么个优雅的称号的。记得小时候,我和奶奶一块到白云山下的妙水寺赶庙会,奶奶指着山顶上那轻纱白缎般的云儿告诉我: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咱这里一连三年滴雨未下,方园几百里井河干涸,饿得皮包骨头的庄稼人跪在日头地下,向老天爷祈雨。三天头上,有一朵白云遮住了祈雨的人群,只听”咔嚓”一声炸雷响过,大雨猛浇了下来,只下得沟满河平。后来一遇天旱,人们就到原来祈雨的地方烧香磕头,每次都先有一片白云遮顶,然后落场透墒雨。这一年,天又旱了,从远处飘来一片白云,近了,变成一个花骨朵样的大闺女。那闺女像是村里多年前跳崖死去的妙云,她从头上拔下一枚玉簪,照人们跪下祈雨的地方一划,地下就流出了一股清泉。她对着清泉照了照自己的影子,就倒下变成了一座山,以后人们就把这架山叫做“白云山”,把山下的清泉叫做“妙水泉”。还在泉旁修了寺院,叫“妙水寺”。寺里还塑了白云老母像,供人们瞻仰供奉。人们都说妙云姑娘升天后,成了白云仙子,她不忍看着父老乡亲忍饥挨饿受熬煎,就显了神灵,化成了妙水泉、白云山,为百姓降福消灾。相传这妙水寺里的清泉,神力无比。人们饮了会变得年轻漂亮。庄稼人有了妙水,更是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吃穿不愁。
听了奶奶讲的故事,我更加热爱生我养我的白云山。后来渐渐长大了,我接过了父亲的放羊鞭,在白云山上牧羊。那时的白云山多美呀!万千婆娑的绿树杂花为她穿上了绚丽的衣衫,阳光给她披上了金色的大氅,白云赠给她素洁的披肩,我在她的怀抱中戏耍、弦歌、赏景……每逢雨后新晴,艳阳把飞瀑映成了七色虹霓,那溟蒙弥漫的烟雾,给这些迷人的景物又披上了一层素纱,使白云山奇秀中略带一点神秘,妩媚中稍添几分羞涩,愈加显得楚楚动人。记得当时我还写下了“团团牛羊云中走,阵阵牧歌水中流”的诗句呢!白云山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白云山的缕缕白云,声声鸟啼,白云山每一个淳朴厚道的父老乡亲,每一个聪慧灵秀的兄弟姐妹,都给了我无穷无尽的激情和灵感。于是,我饱蘸山乡明丽的色彩,迈着歪歪扭扭的步子,学着去歌颂新的事物,歌颂山乡人美妙的心灵。终于,我走出了白云山那弯弯曲曲的山间小径,进了镇,进了城……当我重新回到白云山,已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金秋时节。我随着参加白云山笔会的文朋诗友们,刚刚踏进这迷人的境地,就看见白杨在招手,绿柳在舞袖,就连故乡的柿林也在向我点头。啊!故乡,白云山,我回来了!浓重的乡情紧紧缠绕着我的心,不顾一切,我一头扑进了白云山母亲那温暖的怀抱。我们在妙水寺人工开挖的大水塘旁停了下来。塘里碧波荡漾,群鱼嬉戏,云影缭绕,似宝镜新开,一阵微风吹过,翠漪漫散,神奇绝妙。这是勤劳、智慧的故乡人民,在老支书冯火秀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双手把妙水清泉,通过二级提水站牵上了白云山,现在正日夜不停地浇灌着山下的千亩良田。这才是一幅真正的“妙水春耕图”啊!据《正德汝州志》记载:“妙水春耕”被列为汝郡八景之首。
妙寺水建于公元一千三百五十九年,她北枕白云,南俯崆峒,松竹外环,泉流内涌。历代文人学士纷纷在此撰文赋诗,并镌刻石碑,留传后代。据说在白云山的一个银洞里,有一水潭,深不可测,有人将一棒槌丢人潭中,第二天却在妙水泉里发现了那根棒槌。从古迄今,这里的清泉从来没有干涸过。我捧起妙水清泉喝了一口,顿觉满口甘香,沁人肺腑。此刻吟诵明代汝州进士张政为“妙水春耕图”而题写的“春满乾坤水满田,一犁耕尽雨和烟。待看秋后黄云熟,共听民歌大有年”的诗句,更有一番意趣!白云山的秋天很美,如诗,如画。山下那层层梯田里玉米喷金,棉海绽银;山腰那成片成片的柿林里,枝头上挂满了一串串红艳艳、甜蜜蜜的柿子。远看,山岗好似罩上了一层红雾,近看,宛如一盏盏的小红灯笼,一盏比一盏挂得高,红得“亮”。
是啊!故乡人民的日子不也正像这满山的柿子那样,越过越红火,越过越甜蜜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在这香甜的季节里,故乡的山岭、田畴、大河、小溪都淌着蜜,流着芬芳;就连故乡的每片绿叶也都闪耀着力的旋律,每颗金果也都流溢着诗的情韵。然而,这并不是白云仙子洒向人间的甘霖,而是党的富民政策结出的累累硕果。故乡的柿子熟了,秋天熟了,就连故乡的人也成熟了。人们忘不了那个为改变白云山面貌出过大力的原大队党支部书记冯火秀,他是在“手牵妙水上白云”的工程中显露了才干,而被上级破格提拔为国家干部的。他走出白云山已经十五个春秋了,他战一处,胜一处,居然使《河南日报》头版头题点名批评的亏损大户——临汝县化肥厂,一年之内扭亏增盈,成了先进企业。如今,他又回到了白云山,用白云山石,用白云山下的黄土、原煤、玄武岩作原料烧制白云山水泥。他有着白云山石一样的性格,有着白云山一样的情怀,他大刀阔斧地左砍右杀,开展了劳动组合,打破了八级工资制,使这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
放眼望去,白云山下最引人注目的是汝州市水泥厂那鳞次栉比的厂房,巍峨挺拔的烟囱。那满载刚出产的白云山水泥的车队,正风驰电掣般地向远处飞去……在生活区,松青、柏翠、柳绿、花香,那假山、喷泉、曲经、花廊,那清澈透底的鱼池、优雅的餐厅、舒适的职工浴池、旅馆化的职工宿舍大楼交织成了一幅精彩绝妙的图画。一阵甜甜的笑声,送来了一群打扮一新的女工,她们像白云山的云儿一样,轻轻地飘出。她们飘进花丛,花儿醉了;她们汇入人流,人流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我望着水泥厂那高高的立窑,我望着白云山上那一闪一闪的火光,心潮激荡。啊!白云山,你有着巍然挺拔的身躯,迷人神奇的风光,可歌可泣的儿女,你蕴含着你的儿女们的聪明和智慧,你滋生着他们粗犷的豪气!啊!白云山,你那一楼一亭、一锤一凿,留下了华夏子孙的血河汗雨,也留下了你顶天立地的骨气!
啊,白云山,我爱你又圆又明的月,又清又醇的泉,姿色醉人的峰,神韵飘逸的雾,可我更爱你男子汉般顶天立地、坚如磐石的骨气和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