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玩手机,我就跳楼”:孩子的这三种情绪变化,父母忽略一种,都是致命的伤害

父母的看见和理解,是给孩子的一剂“良药”,给孩子重获希望的光。
作者:暖心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前两天,看到这样一条新闻。
一个女孩暑假在家,整天沉迷于手机,母亲气不过,就骂了女孩几句,她竟然用跳楼来反抗。
她威胁妈妈:“你不让我玩手机,我就跳楼给你看”
说着就把门反锁,直接往窗台上走。
妈妈苦口婆心的劝说,却激起了女孩更愤怒的情绪,无奈之下妈妈请来了消防员的协助,才将女孩从窗子上拉了下来。
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为何让女孩滋生出如此极端的行为?
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孩子的问题行为越多,说明他的情绪调节能力越差,而这样的孩子成长中面临的问题就会越多。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对应了一种情绪表达;当孩子出现极端行为时,是他的情绪出了问题。
孩子的每一种极端情绪都是一种“求救”信号。
尤其是这三种情绪变化,父母忽略一种,都是给孩子的致命伤害。
01
孩子在不被满足时,最喜欢“威胁”父母
有一个男孩在高考前夕,迷恋上了“王者荣耀”,他经常偷偷的玩游戏,还熬夜练升级,根本无心学习。
父母发现后出面阻止,男孩却用“放弃高考”来威胁。
无奈之下,父母只得帮儿子买点卡充装备,以为为孩子只要升到60级就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没想到,在高考前一个月男孩已经升级到120级了,也丝毫没有收心。
这一次,在父母强烈的阻止下,男孩与父母大吵一架,甚至还动刀砍伤了父亲的一根手指。
从行为心理学上来讲,男孩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愤怒”,他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
·语言攻击
·行为攻击
·打滚耍赖
·冷暴力
“威胁”则是最严重表达情绪的方式,因为他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掠夺”自己想要的一切。
轻则哭闹打滚,重则用生命逼父母妥协。
因此,孩子“威胁”时,父母必须要清楚他的这两种状态:
·心里缺乏安全感:
表面上的威胁,实际代表着内心的无助,让孩子有一种“我不被爱”、“我不重要”的错觉,于是想通过威胁来博得关注。
·以自我为中心的反抗:
2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心里有一种“凡事都该以我为中心”思想,只要不被满足,孩子就会滋生“你不按我的要求来,那我就要压制你”心态,用威胁与父母对抗。
越会威胁的孩子,内心诉求越强烈,扼制和无视都可能把孩子“逼”的更远。
02
孩子胆怯时,最容易把自己“逼”成自卑者
电视剧《二十不惑》中,罗艳是一个非常懦弱的女孩,她有社交恐惧症,遇事总是喜欢逃避。
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
她在公交车上被性骚扰,却因为胆怯而敌不过变态的侮辱。
女孩梁爽勇敢的帮她教训了变态,并录下视频想为她讨回公道。
罗艳不想把事情闹大,下意识的想阻止梁爽,就推了一把,很多人都说她“倒打一耙”。
她的妈妈知道后,没有给她一句安慰,还责怪她要穿裙子,才会让别人下手。
于是妈妈带她去买了一堆的裤子。
妈妈的行为并没有抚平罗艳心里的创伤,她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总是习惯性的缩在角落。
罗妈妈的态度,像极了生活中的父母,经常用孩子的行为责怪在他自己身上:
孩子不爱说话时,“怎么这么内向,不能说几话吗?”
孩子害怕时,“胆子这么小,要你有什么用。”
父母的否定、讽刺、打击和忽视,让孩子把对父母的信任感转化为心理的恐惧。
让他有一种“我无法保护自己,父母也指望不上”的心理状态,因此慢慢变得无力,甚至有被孤立的感受,让他心里产生和被暴力相同的痛感。
心理学上把胆怯、恐惧的孩子归为“不安全型依恋”。
因为无法感受父母的爱,内心极度敏感,所以遇事更容易害怕和退缩,自卑感油然而生。
03
孩子越压抑,越会陷入逆反心理
《妈妈的悔过书》一书中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妈妈培养的两个孩子都非常优秀,儿子就读于重点高中,女儿成绩也非常优秀。
她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们的生活,但也强烈要求孩子必须达到她的要求。
她规定孩子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起床、洗漱、吃饭。两个孩子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一点自我。
慢慢地,妈妈的控制欲逼疯了两个孩子,他们都出现了逆反心理。
儿子和女儿开始厌学,每天什么也不想做,还沉迷于游戏,后来干脆退了学。
女儿因为太压抑而得了严重的抑郁症,还差点自杀。
英国伦敦大学做过一项研究:
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多的限制行为、干涉隐私会给孩子造成终生的伤害,不仅独立意识差,幸福指数更低。
当孩子被父母要求“必须按照我说的做”时,就会滋生对抗的心思。
孩子会从小频率的反抗,变成顺从,后期还会因为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控制,让孩子觉得“我并不是我”而是“为了父母而活”。
这样的孩子会形成两种极端:
一种是因为压力而向父母妥协,但内心会倍受煎熬,直至濒临崩溃,会容易压抑成抑郁症。
另一种表现为非常叛逆,会不停地与父母“唱反调”,以“不要满足你”的心态与父母对抗,成为“问题孩子”。
千万不要想方设法控制孩子,因为终有一天他会用不同的方式“还回来”。
04
好父母的第一步,读懂孩子的情绪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所有问题行为背后,其实都是父母的问题。
孩子的每一次情绪变坏的结果,都是父母教育的失误。孩子的情绪被无视,才会形成深深的伤害。
好的父母,永远都会照顾孩子的情绪。
1)孩子发脾气时,千万别让他“威胁”你
从心理学上来讲,孩子发脾气内心在表达三种诉求:“没被满足”、“没感受到父母的爱”、“挫败感”
孩子的每一次愤怒情绪,是向父母发出的求救信号。
孩子有脾气时,父母要做到:能看到、能理解、能帮助,切不可用纵容、恐吓和暴力的方式制止
·倾听和拥抱,能让孩子看到父母对他的爱和关注。
·利用同理心,用“我知道”来表达对孩子的理解,让他知道父母也为他难过。
·解决问题时:
——孩子提要求时:建立原则是关键,让他知道“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才会杜绝孩子威胁。
——当孩子挫败时:父母可以利用转移注意力、听音乐等方式疏解情绪。
2)用肯定和鼓励给孩子安全感
心理学曾研究:父母的肯定与评价,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一个经常被鼓励和肯定的孩子,他的潜能比正常的孩子高出50%。
孩子从2岁开始,就会通过言行举止来观察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喜欢看父母表扬自己。
肯定式的教育能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能让孩子把内心的恐惧转化为自信和动力。
父母要记得多夸一夸孩子,远离胆怯与自卑。
孩子失败时,要用积极的正能量开导他,会让孩子更努力。
孩子挫败时,避免指责,会让他重拾信心。
把自卑变成自信,只需要父母的鼓励和肯定,它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安全感。
3)对孩子放手,给他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综艺《新鲜陪伴记》中,陈赫分享了他和女儿的相处模式。
他说自己从来不控制孩子。
有时候孩子想涂指甲油,他不会阻止;女儿读绘本时,他不会强烈要求孩子必须读什么书;孩子遇到想玩的游戏,他也会在规则里让孩子自己娱乐。
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女儿懂得了边界和分寸,还在思想上更独立。
父母的放手,是给孩子成长之路最好的成全。
小事上,让孩子自己做主;大事上,给孩子建议,让他有选择的权利。
把“你必须这样做”转换成“你想怎么做”,不压制,不控制,给孩子自由与选择。
每个孩子都会用不同的行为来表达情绪,这代表他们的“意见”。
父母的看见和理解,是给孩子的一剂“良药”,给孩子重获希望的光。
自由的环境、充满爱意的氛围、被重视的每一种情绪,都是塑造孩子情绪密码的开端。
END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部分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期编辑:栗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