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宋代哥窑瓷器,不得不知道这些渊源
明代文献中有关哥窑的记载还很多,最 具价值的是高濂所撰的《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论官哥窑器”[ 高濂的记述是研究哥窑瓷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无论是故宫博物院的吕成龙先生,还是上海博物馆的陆明华先生都在有关研究中加以引用。参见《紫禁城》杂 志2017年12月号。],其曰:“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作为一个戏曲作家、养生家、藏书家兼鉴赏家,高濂的这段记载显示出他对古代瓷器的见解和评论并不外行,对后人鉴赏古瓷器也是有所帮助的。
官、哥二窑均以蕴藉含蓄的釉色著称,其釉面的开片乃故意为之,一般官窑为大开片,哥窑为纵横交织的金丝铁线状小开片。
目前发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哥釉哥窑”陶瓷器物的款式有:“寿昌(1095年—1101年)五年(1099年)”、“哥”、“哥窑”、“大宋哥窑”、“大宋御哥”(见图12)、“皇宋哥窑”、“元丰庚寅”、“宋徽宗(1101-1125年)”、“崇宁五年(1106年)汴京官窑王家造”、“崇宁五年清凉寺御制”、“大观(1107年-1110年)元年清凉寺御制”、“政和元年(1111年)清凉寺御制”、“宣和年制(1119年)”(见图9)、“宣和清凉寺御制”、“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双线椭圆型隶书印章款、“宣和二年鲁山段家窑督造宋徽宗御贡(1120年是庚子年鼠年)”、“汴京官窑”、“奉华”、“寿成殿用”、“官”、“修内司”等等的款式。还发现个把器物肩部有“大宋咸平年御制”手写款、底部有方形印章款“大宋哥窑”的特殊器物。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在流传至今的宋代瓷器中,哥窑的瓷器大概要算是引起人们最多遐想的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收藏哥窑名瓷,再加上 流散在海内外的,已知有记载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以至于个别哥窑瓷器破损的残片也被视为至宝,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哥窑圆洗底部的破损残片。哥窑瓷器之名贵,由此可见一斑。
传世哥窑总数不过百余件,比元青花存世量还低,目前主要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基本是宫廷旧藏。由于宋以后历朝历代均有仿哥窑制品,因此,宫廷收藏品中亦可能有后代仿品。这些仿品做工极为精致,仅用肉眼无法完全甄别。鉴于此,结合先进的科技手段,对文物逐一进行无损分析,成为目前通行的研究手段。
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记录也只是一鳞半爪,文献之间还互相矛盾,因此直到今天,哥窑的身世仍旧是个不解之谜。到目前,考古实物及文献仍旧无法一一对应,哥窑身世迷雾重重。崔凯表示,在“金丝铁线——2017 年故宫博物院哥窑学术研讨会”后,与会者对产地有了大致统一的意见:传世哥窑的窑口应该是杭州,而不是龙泉。如果这一共识成立的话,直到明代的文献才把哥窑当作单独的瓷器窑口出现,那么哥窑这个窑口就不存在?业内还有另一种观点:传世哥窑可能是南宋官窑生产出来的一个品种,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窑口。“这样一来,哥窑的身份就很尴尬了,这是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