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如何做母亲
梅耶·马斯克说:最高级别的母爱,就是给予孩子自由。这也是我母亲做得好的地方。我们三个孩子都上大学时,她非常辛苦,但是她从不抱怨。从来就是满面笑容。这是她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胡适性格中几乎找不到反叛的因素,这种性格与两个女人密切相关,一个是他的母亲,另一个是他的美国朋友韦莲司。
他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到: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韦莲司给胡适介绍古典自由主义的书,如毛莱的《论妥协》,极大的影响胡适的人生走向。
从这些名人名家的言语里,我们发现:
一个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好母亲是家庭的风向标,好女人是社会的风向标,女人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推动未来的手。
“双减”政策实行后不少家长们在抱怨,可以理解。人的习惯是不大容易改变的,短期确实也带来了各种不便。但千万不要把这些新政策理解为“向下平均”,“不要学习”,那是大错特错。
国家改革的初衷是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不再贩卖教育焦虑,不再陷入无尽的校外辅导。让孩子的起点更公平,环境更健康,成长更平衡,让教育回归到最本质,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这也是给做父母的一个反思的机会:“双减”政策看似在要求学校老师,其实另一面是给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家庭教育应放在第一位,才是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延伸,孩子的习惯能力是先在家庭习得后在学校展现的。
不能读到这层意思,就容易情绪烦躁和怨天尤人!
从孩子出生家长就是第一责任人,最容易影响孩子一生,父母生了孩子,不能单纯的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让孩子来替自己实现,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引导孩子的选择。
“双减”政策后家长们应放下焦虑,静下心来,用心引领孩子学习,尽可能陪伴孩子、倾听孩子、尊重孩子,并持之以恒,孩子耳濡目染。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即使不成龙成凤,肯定也很优秀。
以后绝对是拼爹拼妈的时代,因为教育、社会环境一样了。唯一的变量就只剩下父母。当然拼爹拼妈不再是拼有钱。这里主要指母亲,因为大多数父亲是做不到全心陪伴的。我在《教育随笔‖九成父亲已成为“隐形爸爸”,爸爸去哪儿了?》一文中说过,有兴趣的可以点击链接阅读。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孩子懵懂无知,全赖家长助手助力。如果家长没有识见,孩子将如何?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家庭教育不到位,到后来,隔着光阴来看,爷爷父亲儿子居然是一代人。
“双减””政策刚出台的时候,我内心确实是有过焦虑的,但仔细想过之后,还是非常赞成的。教育若不回归到正途,后续的问题会更大更严重。
减负并不是减责任,作为家长需要更加用心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