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宁海】老家过清明的样子
清明虽过,乡愁仍在
作者:徐永辉
今年的清明节已经过去了,每一年都有熟悉的面孔逝去,每一年也有新生的面孔出现,孩子渐渐长大,父亲的背有点伛偻了,爷爷也拄上拐杖了。总是这样,每年的清明节,每年的新年,就会感叹日子过得真快。因此,提笔小记,想记录一下生活的细节,或许哪天,我也不记得曾发生的事了。
注:作者老家在宁海西溪
现于宁波工作
清明
我们老家的清明节,习惯比别地方的清明节早,所谓“前七后八”,其实等正式放清明假的时候,基本上都已经完成清明节诸事了。清明节有哪些诸事呢?
捣青麻糍
清明时节的麻糍,和平日的麻糍有点区别,必要加点“青”。
“青”,一种配料,在糯米快蒸熟时放着一并蒸会儿,然后一起捣进去,最后糯米和“青”充分融为一体,从石臼中取出,松花粉扑撒表面后用擀面杖揉平,最后切块。趁热吃,也可以火上烤着吃,还可以热锅贴熟吃,黏糯不腻口。有些人家习惯在麻糍里加点糖,我们村可能就习惯加点盐,蒸糯米时就放入盐,味道刚好。
有些地方的“青”选料用艾草,我母亲习惯用“鼠曲草”(我一直叫它“青”,也是刚从网络搜索到它的学名)。清明的季节,它总会在田间地头出现,矮小贴地,连绵成片。提早采剪,洗净,锅内开水烫熟,去水沥干,剪碎就可以随时用了。
现在有了冰箱,还可以跨年保存,随时取用。所以,我们家过年有时候想吃青麻糍的口味,还会捣一些青麻糍。
青麻糍,在坟头祭祖和家里请神时,都会放上几块,这是清明节给先人的礼物,也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
鼠曲草
蒸糯米
和父亲一起捣麻糍
母亲给捣好的麻糍撒松花粉
最后的切块成品
上坟祭祖
上坟祭祖,应该每个地方都一样,不一样的,是很多细节。
过去的坟头多在山间田野,一年不去祭拜,杂草丛生,应先清理坟头,除去杂草、清扫祭台,坟头加土,坟头再插经幡,准备妥当后,再在坟碑前的祭台摆上供先人食用的小菜、麻糍、煎好的鸡蛋,斟上三杯老酒,点上两根蜡烛三根香,才正式行跪叩之礼。
口说有辞,请先人食用,请先人保佑后人健康、平安、发财、升官,有什么期望可一并说与先人,必会保佑。一般要倒三遍老酒,祭祖仪式才临结束,在每道祭祖小菜摘一小角,和(huo)和(he)青菜豆芽炒饭一起,洒向坟头周边,最后才是烧纸钱经文、放鞭炮。
三十年前的风俗和现在,大体没变,小处却悄然在变化。小时候祭祀结束就可以把煎鸡蛋吃掉,小朋友自然是最得这份享受的,可是我们家族兄长多,多要戏弄我,抢煎鸡蛋肯定是最吃亏的一个,所以每一个坟头都留下了我的哭声。现在的孩子没了这份追求,每到坟头兄长们都会说起我小时候抢煎鸡蛋的故事,倒成了一直可以传下去的谈资。鞭炮不用了,香烛在天气晴燥时也免去了,鲜花水果也逐步在替代过去的小菜,挺好。
我奶奶的坟头,每年要培一把葱,意在希求祖宗管顾儿孙聪明,个个成材。
坟头香烛、老酒、烧经文
小儿在我奶奶墓前祭拜
踏青赏春
小时候,蜗居大山,背面是山,对面还是山。总想着对面大山的最高处,会不会能看见大海。小山村呆了十五年,后来因为求学而离开这个地方,奔着城市而去。可是,时间愈久,反而觉得老家的绿水青山,才让人有归宿感。父母也常念叨,现在发生的事,都不太记得了,可以前在老家的故事却是这么新鲜,就像刚发生一样,每每做梦,都是老家。
清明,这是让我们在百忙中找到理由可以重回西溪的时节。阳光特别明媚,山也是特别青翠。家人结伴,爬山、戏水、采花。
打架花
小时候,清明扫墓我做什么?我记得跟着大人一起拜一拜,然后抢煎鸡蛋吃,除此之外,采“打架花”玩,应该也是我们乐此不疲的游戏。这种花很小,两朵花脖处相互交织,用力一扯,肯定有一朵花要被扯断,没断的一方就是获胜一方啦。记得和姐姐俩就能玩很久。现在的孩子久居城里,都没这种乐趣了。“打架花”有两种,紫色和白色,貌似白色更好看一些,紫色个头更大。
父母们做什么呢?除了扫墓,老家的那片山长得怎么样,才是他们最关心的。山界看看有没有被毁,竹子有没有长得太密。如果偶遇祖坟所在墓地刚好是大年竹山,那么挖笋就是他们最大乐趣了。现在每次上坟,都准备几个蛇皮袋,返程时,肯定有收获。
草裂
清明的笋,笋头基本上没冒出来,全靠一双火眼金睛找“草裂”。“草裂”是笋快要顶出泥地时泥土形成的一个小拱,中间会有一个自中间向边上开裂的裂缝。
就我的眼力劲,感觉哪哪都像“草裂”,就是找不到笋的真身。这种笋,再大也是鲜嫩无比,我们叫它“黄泥头拱”。今年去爷爷的爷爷坟头祭拜,父亲和哥哥在坟头边一连发现六根笋,这个运气是真好,惊喜随着一根笋的开挖而纷至沓来,一不小心就满满一个蛇皮袋,比我特别喜欢挖笋的母亲还有成果。
老家的山涧也很多,潺潺山泉特别甘甜清凉,清澈见底,如果实在口渴,俯口就可以感受一下。小时候没有自来水时,竹子对劈,除去中间结节就可以把老远山涧里的水引到家里喝,那时候怎么就没这种甜味呢?
西溪的味道,还在那风景,不嶙峋,不张扬,它是那种内秀而平淡的美,和每个人的日子一样踏实。
家祭习俗
祭祖回来,我们清明仪式还没结束。务必在家再烧一桌好菜,在家门口朝南口摆上碗筷饭菜,老酒香烛,再行跪叩礼数,请诸位先人来家吃顿好的。结束时,再烧点纸钱经文,鞭炮送行。先人吃好,才是我们凡人用膳。
以前还在西溪老家时,父亲五兄弟,为了能请爷爷奶奶一起来吃饭,一般会分开错时,或者爷爷奶奶两边吃,现在奶奶走了也已经有十五年了,各家有各家的忙碌,反而这种吃饭氛围少了。偶尔回家,只要母亲不是特别忙碌,还是会去请爷爷一起来吃个饭。
每个小家的清明祭祖,村里也会专门祭祖,让很久很久甚至百年前的老祖宗也能吃到我们晚辈的饭菜。村里还会请年满六十岁的老人家到祠堂吃顿好的。这样的活动是蛮好的,尊老才是祭祖的开始。
西溪徐家祠堂
来稿选登
照片:徐永辉
排版:聪丛
审核:浩海紫烟
聚集文化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