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与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是 20 世纪发展得最快的一个心理学派,目前,已经成为心理学界的主导性理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经典认知心理学从发生学的哲学高度,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以奈塞、塞蒙等人为代表的信息加工学派则从信息加工的角度,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来探讨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人们的认知是以生物电和生化形式为基础的信息符号活动,这些符号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在一定程序控制下的信息输入、存储和输出。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大量的实验探讨了人们的感知觉、符号表征、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信息加工过程。近几十年来,认知心理学不但探讨人脑的逻辑符号活动,而且也注重探讨人的社会认知和非理性的符号活动。 例如,内隐记忆、内隐认知和元认知的探讨更接近人的认知方式和心理活动的特征。无论是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经典认知心理学,还是以奈塞、塞蒙等人为代表的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都是目前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也是特殊教育中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对特殊教育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加强了特殊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因为相比而言,理论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始终是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比较薄弱的部分。
第二,加深了对不同类型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的研究,尤其是关于感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研究。
第三,认知研究的成果帮助改进了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四,通过注意力、控制力和信息加工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特殊儿童的学习效果提高了。
第五,教学环境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实行融合教育。
特殊儿童,尤其是感官残疾儿童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观察和感知外部世界。感性知识的缺乏是否会阻碍和推迟障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同障碍所导致的认知能力发展的相对滞后,是局部的还是全方位的?是阶段性的还是永久性的?为了回答上述问题,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家从对物理世界的感知(视障婴幼儿对声音刺激的反应,抓握等运动能力的形成,听障婴幼儿对视觉图形的反应等)、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客体的衡常性、固着行为、守衡等)、空间认知能力(空间概念的形成、空间方位的判断)、语言能力的发展(词汇的获得、理解与运用、社会语言交往等)、思维能力(概念、推理、判断、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等)等方面对障碍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在经验的观察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形成两种不同的有关特殊儿童发展的理论,即发展滞后论(Developmental Lag Theo- ry)和发展补偿论(Developmental Compensation Theory)。
发展滞后论认为障碍儿童在感知觉、记忆、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可能落后于同年龄的正常儿童,而且这种落后是很难避免的。发展补偿论也不否认在障碍儿童发展过程中,有阶段性的发展滞后现象,但更强调在好的教育条件下,在有效的早期干预和训练的条件下,通过发展障碍儿童的潜力,能使相对滞后的认知发展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相比之下,发展补偿理论在现代特殊教育学界得到了更多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