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面上的晕染
新东方主义油画说白了,就是用油画的工具画国画。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就是晕染的处理。
我们看南宋梁楷,被认为是写意画的始祖,他的画,具有明显的晕染的特征。之前的画,自汉晋到唐,都是工笔。
绘画分析的方法对于国画的演变,有(工业)技术因素的解释。汉发明了纸,于是在纸上作画。一开始的画家可能就是书法家,而画始于书法。所以用纸需要不能太洇水。书画相同,书法的习惯导致画的笔触也不能太洇水,所以都是工笔画。
但是按照现在的造纸技术来看,不洇水的熟宣是生宣上加矾。也就是说,很可能生宣的产生早于熟宣,熟宣是生宣的改进型。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梁楷在画画时使用晕染,显然是使用了生宣。也就是说,梁楷放弃了大家用惯的熟宣,使用大家不用的生宣,画出了晕染的画。
从汉唐到南宋,有900年到1000年的间隔。绘画分析认为制造技术上熟宣应该在后,生宣在先,而生宣上做晕染的写意画却发生在数百年之后。
我们认为晕染技术的使用代表了国画审美的一次大变化。在这个之后,所谓墨分五色,所谓云山墨戏,所谓笔墨,才有了特定的含义。晕染是国画的一项技术,并且是一个基石性的因素。
为此我们新东方主义油画从一开始就把布面上的晕染作为一个主要的移植对象,就是把各种晕染手法实现到布面上。
我们试验的结果,发现布面上的晕染与生宣上的效果很不一样,但是也的确是一种晕染,而不是用颜色罩染的模拟晕染。
而且因为油画颜料的性能与水墨有很大不同,因此使用油画颜料(包括丙烯颜料)进行布面上的晕染,非常有趣,也颇具自己的特色。
这种多样性的特色,用作品可以进行说明。我们会在一定的时间进行学术展,把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分类和解释。
参见我们之前的文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