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初秋颐和园
2017-09-19 璇琮坑 1。佛香阁上远眺南湖岛 2。 3。智慧海外壁上千尊佛 4 5 6 7。 8。佛香阁长廊 9 10 11 12。 13。智慧海 14。佛香阁 15。佛香阁雕栏 16 17。佛香阁赏昆明湖 18。南湖岛 19。 20。 21。排云殿外 22。长廊 23。长廊 24。日晷 25。佛香阁脚下 26。排云殿 27。万寿山脚下 28。昆明湖东岸 29。文昌阁 30。十七孔桥头铜牛 31。廓如亭 32。十七孔桥 33。 34。昆明湖日落第二次去颐和园了。第一次去,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分配到东北,途经北京,与中学同学,在亲戚带领下,玩了两天。那时懵懂,从西南蜀地,到皇城脚下,看什么都迷糊。天安门、北海、颐和园,匆匆掠过,现在想起来,记住的除了水面,就是白塔和铜牛。三十多年过去,再走颐和园,世界变了很多,时间也还充裕,可仍没看完全。有导游说,颐和园比故宫大多了,有四倍。我们一大早先到协和医院,完了再去颐和园,已是中午时分。这次跟女儿学习,用上新潮交通工具,摩拜。其实是小时候就会骑的自行车。公园门口没什么饮食店。骑着车,翩翩穿过大街小巷。过高架桥,在附近村里小街上,看到名声在外的“庆丰包子铺”。进店照样点几个素菜包子,吃了午饭。再骑车折返。公园门口停好车购票。门票两种,60元联票,30元大门票。不记得原来有这样的门票。大门票自由一些,量力而行,择优录取。颐和园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1998年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次来时,没有这么多说道,清静得多。介绍上说,最早修建此园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母亲而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将其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北面是山,万寿山;南面是湖,昆明湖。万寿山原名瓮山,昆明湖原名瓮山泊。我们从北宫门进园。进门就爬万寿山。过苏州街时,向下张望,新建的,没进去。万寿山上很多太湖石,重重叠叠,需攀上爬下,穿过这些山石,才能前行。一边登高,一边拍照,居高临下,北面城廓,尽收眼底。山顶有个无梁殿,也称智慧海,供奉着无量寿佛。整座殿没有一根木料,全用石砖砌成。殿内导游的声音此起彼伏,语气中尽显自豪崇敬。从山顶往下,中轴线一样排开的建筑群。围墙围着,需购票才得进入。重要景区不愿错过,当然要进去看看。佛香阁,万寿山上主体建筑,气势宏伟,高大巍峨。里面供奉着一尊铜铸千手观音。说是当年慈禧烧香拜佛的地方。佛香阁的汉白玉雕栏十分精美。阁前砌有平台,可下观昆明湖。此处游人密集,已成人墙。要想拍张单人照,没有可能。人堆里露个小脸,就算留影。此时刚过正午,阳光猛烈,昆明湖上的景物看得十分清楚。湖外没有高楼,视野开阔,气象万千。佛香阁两旁有长廊,廓中光线正好照射到进出游人的身上。一路往下,最后到达山脚下的排云殿。听说这排云殿是后来慈禧修建的。殿下有个日晷样石雕,晷上的铜梁正中有孔,似是挂投影棍之处。一直往前,是当年慈禧住所、李莲英住所,光绪休息的地方。故事太多,不知真假,没太仔细去听。时间不多了。太阳西斜,昆明湖的十七孔桥还有好远。沿着湖东一池绿荷往前。虽是白露时节,池里仍是荷叶满塘,碧色连天。穿过文昌阁,来到与南湖岛相连的十七孔桥边。又见铜牛。十七孔桥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长150多米,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最长的桥。因有十七个桥洞而得名。桥头和桥栏上立有500多个形态各异石狮。桥头两端还有四只异兽,雄健威猛。桥东头有座八角重檐亭。亭前标牌介绍,八角亭又称廓如亭,面积130多平方米,是中国古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亭式建筑。清漪园时期,昆明湖东岸无围墙,此亭可四面观景,故名廓如亭。天色转暗,已是傍晚。桥边不少拍日落的人。我们坐在岸边,静静看着太阳缓缓西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