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翻译的最高境界
我是学英文的,1982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学校的四年里,我经受了语言的专业训练,尤其是翻译方面的训练,毕业后又从事了多年的英语交互式翻译和书面翻译,但我还是没有完全悟道翻译的最高境界。
从事翻译的人都知道,著名翻译家严复曾对翻译做了精辟的论述:“信,达,雅”。信就是对原文要充分理解;达就是把知道的意思用自己的母语表述出来;雅就是不但意思相符,而且还符合中文的习惯用法,同时即有音译,又有意义。这三个字应该是翻译的最高境界了。比较好的例子有:
Boaling , 保龄球
computer, 电脑
cocole, 可口可乐
......
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浮躁,这一点在翻译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的为了图快,省事,干脆就按照发音直接翻译过来。比较突出的例子有:
show, 秀
fans, 粉丝
percent 巴仙
......
不知道英语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悲的是我们的电视等媒体上还大量出现这些不规范的翻译。我们在这方面千万不能学日本,学台湾,学香港和东南亚。
日本就是为了图快,专门发明了片甲名,直接注音翻译,所以日本人的英语发音非常难听。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受了娱乐业的影响,在英翻中的时候也是直接注音就可以,有的甚至用方言注音。在这些地区如果不懂英语,根本看不懂中文报纸,如,40巴仙,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原来是英语40%的意思。
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放着现成的中国成语,谚语不用,非要硬用英文的原意。如“onestone kills two birds”, 中文有现成的“一箭双雕”,又好又贴切。偏偏翻成“一石两鸟”,还算凑合,基本能懂得其意思。再如;“Never too old to learn." 中文有"活到老,学到老",偏要翻成,“没有人老的不能学了”。这里就不一一而举了。我想说的是,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再度创作,尤其是文学作品。我们应该以极端负责的精神,努力达到翻译的最高境界。
我上外有个同窗同学黄少正就是翻译的高手。